大便後出血有什麼原因

  在眾多肛腸疾病中,不只是痔瘡可以引起大便出血,其它肛腸疾病,如肛裂、直腸息肉、結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甚至是直腸癌等都會出現大便出血。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大便後出血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大便後出血的原因

  一、痔瘡:大便帶血一般發生在排便過程中或便後,呈滴血或噴射狀,血色鮮紅,血與糞便不混合。痔瘡引起的大便出血、患有痔瘡解大便時鮮血常與糞便相混,有時伴有痔核脫出,形成水腫,嵌頓時可發生疼痛,嚴重的痔瘡患者可導致貧血。

  二、肛裂:肛裂導致的大便帶血,血色鮮紅,滴出或手紙擦後有血跡,且便後有肛門劇烈痛疼。

  三、直腸、結腸息肉:血色鮮紅、無痛、血與大便不混合。直腸息肉、乙狀結腸息肉引起的大便出血。便後有鮮血或暗紅色血液染於大便之外,直腸息肉偶伴有息肉脫出。

  四、潰瘍性結腸炎:出血混有黏液或呈膿血便,伴有腹痛、發熱、便頻等。

  五、直腸癌:血色鮮紅或暗紅,呈滴狀附於大便表面;晚期常出現膿血便並伴有肛門直腸下墜、消瘦、大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大腸惡變、直腸惡變引發的大便出血。表現為解黏液膿血便或暗紅色血便,晚期惡變腫的大便有惡臭。

  六、細菌性痢疾:便血的原因量較少,常與糞便相混,呈膿血樣或膿血黏液樣便,色鮮紅,大便頻數,有裡急後重感及左下腹壓痛,並伴有腹痛、腹瀉及噁心、嘔吐。

  七、直腸息肉:便中帶血或排便後出血,一般便血量不多,不與糞便相混,血液附著於糞便表面,呈鮮紅色。慢性者可混有黏液或膿液。有時糞便變細呈細條狀。

  大便後出血怎麼辦

  一、腸道溼熱

  症狀:便血伴大便穢膩不暢,腹痛不適,口黏而苦,納谷不香。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辯證分析:恣食肥甘厚味,溼熱下移大腸,熱傷大腸脈絡,血隨便下,故見便血;溼熱粘滯,故大便穢膩不暢;溼為陰邪,易阻氣機,氣機不利故腹痛;溼熱困於腸胃,運化失調,則口黏而苦,納谷不香。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為腸道有溼熱之象。

  治法:清熱化溼,涼血止血。

  二、脾胃虛寒

  症狀:便血紫暗或黑色,脘腹隱隱作痛,喜溫喜按,怯寒肢冷,納差便溏,神疲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弱。

  辯證分析:脾胃虛寒,中氣不足,脾失統攝,血溢腸中,故便血紫暗或呈黑色;脾陽不足,運化無力,故脘腹隱痛,喜溫喜按;脾主四肢肌肉,陽氣不能溫煦,故怯寒肢冷;脾胃陽虛,生化無權,則納差便溏;陽氣不足則神疲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弱,皆為脾胃虛寒之象。

  治法:溫陽健脾,養血止血。

  大便後出血的鑑別

  一、與痢疾相鑑別

  痢疾初起有發熱惡寒等症,其便血為膿血相兼,且有腹痛、裡急後重、肛門灼熱等症。便血無裡急後重,無膿血相兼,與痢疾不同。

  二、與痔瘡相鑑別

  痔瘡屬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的特點為便時或便後出血,常伴有肛門異物感或疼痛,作肛門直腸檢查時,可發現內痔或外痔,與內科所論之便血不難鑑別。

  三、與肛裂相鑑別

  引起的便血在臨床上也是較常見的,血色鮮紅,滴出或手紙擦血,便後有肛門劇烈痛疼。

  四、與直腸惡變相鑑別

  此類疾病引起的便血與痔瘡較為相似,便血呈鮮紅色,成滴狀附於大便表面。晚期伴有肛門直腸下墜和全身消瘦,大便次數增加,便祕與腹瀉交替出現。

  五、與直腸、結腸息肉相鑑別

  引起的便血,血色鮮紅、無痛、血與大便不混合,一些患者在大便的表面帶溝槽。

  六、與潰瘍性結腸炎相鑑別

  潰瘍性結腸炎引起便血,多半混有粘液或呈膿血便,並伴有下腹痛、發熱、便頻及裡急後重等症。

  七、便血的自身鑑別

  1***近血:為先血後便的病症,病位在肛門及大腸。

  2***遠血:為先便後血的病症,病位在胃及小腸。

  3***腸風:為風熱客於腸胃引起,證見便血,血清而鮮,病屬實熱。

  4***髒毒:為溼熱留滯腸中,傷於血分引起,證見便血,血濁而暗,病屬溼熱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