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選擇抗抑鬱藥的方法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型別。那麼抗抑鬱藥如何選擇呢?接下來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吧。

  選擇抗抑鬱藥的方法

  一般而言,應綜合病人的臨床特徵,伴隨症狀、生理特點、軀體情況以及既往藥物治療的經驗和教訓等因素選擇較為適當的抗抑鬱藥物。

  有人認為有的抑鬱症患者伴有突出的行動遲緩,有的則伴有激越和焦慮,所以應該選用不同的抗抑鬱藥。

  對於首次接受抗抑鬱藥治療者,如以動力缺乏為主要表現者,宜選用鎮靜作用較輕的丙咪嗪、氟西汀、西酞普蘭等。若焦慮激越突出,宜選兼有抗焦慮作用的阿米替林、多慮平、萬拉法新或米氮平等。對於不典型抑鬱患者,宜選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等。

  對於再次接受抗抑鬱藥治療者,選藥應主要根據過去治療的經驗。過去曾經有效,後因減藥或停藥而導致病情復發者,重新選擇過去曾使用的藥物大多仍有效;而對於過去曾足量足療程使用仍無效果、 或者充分的維持治療仍不能阻止病情復發者,應果斷換藥,選擇其他不同作用機制或化學結構的藥物。

  抑鬱症的常見表現

  1.心境低落

  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鬱悲觀。輕者悶悶不樂、無愉快感、興趣減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鬱心境有晨重夜輕的節律變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礎上,患者會出現自我評價降低,產生無用感、無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常伴有自責自罪,嚴重者出現罪惡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現幻覺。

  2.思維遲緩

  患者思維聯想速度緩慢,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自覺“腦子好像是生了鏽的機器”,“腦子像塗了一層糨糊一樣”。臨床上可見主動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聲音低沉,對答困難,嚴重者交流無法順利進行。

  3.意志活動減退

  患者意志活動呈顯著持久的抑制。臨床表現行為緩慢,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願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常獨坐一旁,或整日臥床,閉門獨居、疏遠親友、迴避社交。嚴重時連吃、喝等生理需要和個人衛生都不顧,蓬頭垢面、不修邊幅,甚至發展為不語、不動、不食,稱為“抑鬱性木僵”,但仔細精神檢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鬱情緒。伴有焦慮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頓足或踱來踱去等症狀。嚴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極自殺的觀念或行為。消極悲觀的思想及自責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發絕望的念頭,認為“結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種解脫”,“自己活在世上是多餘的人”,並會使自殺企圖發展成自殺行為。這是抑鬱症最危險的症狀,應提高警惕。

  4.認知功能損害

  研究認為抑鬱症患者存在認知功能損害。主要表現為近事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障礙、反應時間延長、警覺性增高、抽象思維能力差、學習困難、語言流暢性差、空間知覺、眼手協調及思維靈活性等能力減退。認知功能損害導致患者社會功能障礙,而且影響患者遠期預後。

  5.軀體症狀

  主要有睡眠障礙、乏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便祕、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慾減退、陽痿、閉經等。軀體不適的體訴可涉及各臟器,如噁心、嘔吐、心慌、胸悶、出汗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症狀也較常見。病前軀體疾病的主訴通常加重。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早醒,一般比平時早醒2~3小時,醒後不能再入睡,這對抑鬱發作具有特徵性意義。有的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不深;少數患者表現為睡眠過多。體重減輕與食慾減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數患者可出現食慾增強、體重增加。

  緩解抑鬱症的方法

  抑鬱症的最佳治療方法著名的精神專家指出:抑鬱症也不過是一種疾病,既然被人們所認知,就證明它是可以治癒的。如果這麼想也就覺得抑鬱症並不可怕了,而且抑鬱症的患者還是可以通過自我調節的方式讓抑鬱症得到做好的治療,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吧:

  在自然中陶冶心情。人生在世,喜怒哀樂皆有。同學們,當你平時心情不好的時候可在晚飯後到你家附近的公園散散步,痛快地玩一玩,對改變你的不良的情緒肯定會有幫助。

  抑鬱症的最佳治療方法用語言調節情緒。通過語言既可抑制人的愉快情緒,也可抑制做的憂愁與苦悶。即使不出聲的內部語言也能使人調節自己的情緒

  轉移注意力。注意轉移法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從一種情緒狀態中轉移到另一種能引起其他情緒狀態的事物上。

  抑鬱症的最佳治療方法轉移思維活動。 把思維活動從消極的、不愉快的情緒上轉移到另外的情緒狀態中去,從而擺脫消極的、不良的情緒的纏繞稱為思維轉移法。

  情緒轉化為行動。行動轉移法是將某些情緒轉化為行動的方法。意識調節情感。意識調節法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用理智來剋制感情,用理智來戰勝感情。

  不壓抑情緒,合理釋放。不要壓抑不良情緒,而是通過合適的渠道予以釋放,這是調節與克服人的不良情緒很有效的心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