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後散步有哪些好處

  民間有個“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的說法,那麼晚飯之後散步大家知道有哪些好處嗎?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晚飯後散步的好處

  1. 散步可以使大腦皮層的興奮、抑制和調節過程得到改善,從而收到消除疲勞、放鬆、鎮靜、清醒頭腦的效果,所以很多人都喜歡用散步來調節精神。

  2. 散步時由於腹部肌肉收縮,呼吸略有加深,隔肌上下運動加強,加上腹壁肌肉運動對胃腸的“按摩作用”,消化系統的血液迴圈會加強,胃腸蠕動增加,消化能力提高。

  3. 散步時肺的通氣量比平時增加了一倍以上,從而有利於呼吸系統功能的改善。

  4. 散步作為一種全身性的運動,可將全身大部分肌肉骨骼動員起來,從而使人體的代謝活動增強、肌肉發達、血流通暢,進而減少患動脈硬化的可能性。

  晚飯後散步的方法

  一、體弱者每小時走5公里以上最好,走得太慢則達不到強身健體之目的。只有步子大,胳膊甩開,全身活動,才能調節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而且時間最好在清晨或飯後進行,每日2至3次,每次半小時以上。

  二、失眠者可在晚上睡前15分鐘散步。每分鐘走80米為宜,每次半小時,會收到較好的鎮靜效果。

  三、冠心病患者步速不要過快,以免誘發心絞痛。應在餐後1小時後再緩慢行走,每日2至3次,每次半小時。長期堅持可促進冠狀動脈側支迴圈形成,有效改善心肌代謝,並減輕血管硬化。

  四、糖尿病患者行走時步伐儘量加大,挺胸擺臂,用力甩腿,時間最好在餐後進行,以減輕餐後血糖升高。每次行走半小時或1小時為宜。但對正在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應避開胰島素作用的高峰時間,以免發生低血糖反應。行走一般選擇在餐後半小時,而且活動時間也不要超過1小時。

  五、高血壓病患者步速以中速為宜,行走時上身要挺直,否則會壓迫胸部,影響心臟功能,走路時要充分利用足弓的緩衝作用,要前腳掌著地,不要後腳跟先落地,因為這樣會使大腦處於不停地振動,容易引起一過性頭暈。

  晚飯後散步的注意事項

  1、飯後匆忙走動所消耗的能量,實際上是透支了進餐前的體能,人體內的血液就會更多地分佈於軀幹、四肢等活動部位,使胃腸道血液供應量相應減少,消化酶的分泌也隨之減少。此時要是緊跟著再做一些對靈敏性和準確度要求較高的活動,比如駕駛,很容易導致不良後果。

  2、根據美國保健學會專家的調查發現,許多車禍的發生與肇事者飯後立即駕駛有關――正餐過後,坐進駕駛倉,血液都集中於胃部,大腦缺氧現象嚴重,注意力難以集中,反應速度減慢,靈活性下降。

  3、有些人是適合飯後“不能走”的,這是指體質較差,尤其是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這些人飯後不宜散步,就連一般的走動也應減少,可以選擇在飯後平臥10分鐘。

  4、因為飯後胃內食物充盈,此時再進行直立性活動,就會增加胃的振動,加重胃的負擔,引起或加重胃下垂。患有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最忌飯後運動。因為飯後胃腸活動增加,胃腸部的血流增加,腦部的血流相應減少。

看過的人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