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養生方法

  “三伏天”要注意增加營養,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為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菸。另外,要做好心理調節,要靜心、安神、戒躁、息怒。現在,小編來告訴你三伏天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三伏天養生方法1、補氣去火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

  三伏天養生方法2、新鮮乾淨

  中醫認為,胃為後天之本。夏季人們常感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胡蘿蔔、檸檬、莧菜是其中首選;時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處。但要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三伏天養生方法3、飲食要點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記的就是:三伏天,吃什麼?有句老話:“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伏天吃餃子、烙餅、麵條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麥之後糧食充足的喜悅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們,夏天飲食不可太湊合,要經常慰問自己一下,多吃點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因為夏天溫度高,出汗多,會損失不少蛋白質氨基酸,更損失大量的B族維生素和鉀、鈉等礦物質,吃麵更有利於補充營養。具體到吃什麼,主要掌握四個要點:多酸多甘、補氣去火、新鮮乾淨、補水養生。

  三伏天養生方法4、多酸多甘

  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溼,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溼氣侵入人體,而外溼入內,使水溼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慾不振等。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溼對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並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三伏天養生方法5、補水養生

  中醫理論講究“陰陽五行”、“天人一體”,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處於易解的狀態。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養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三伏天預防事項

  初伏防中暑

  伏天乃四季中陽氣鼎盛之際,在熱浪的襲擊下,人體產熱增加,散熱減少,一些體溫調節功能較差的人,在高溫環境中很容易中暑。

  此時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做好防暑降溫工作,注意不要在烈日下曝晒或在高溫環境中久留,烈日當頂時不宜出門,外出應帶上遮陽傘、帽,勿做劇烈的運動,中午要保證午睡。

  應少量、多次補充水分,可選擇淡鹽水、綠茶、綠豆湯及其他清涼飲料。若出現頭暈、心悸、噁心、嘔吐等中暑先兆,應速至陰涼處,解開衣服,冷敷頭部,飲用清涼飲料,並服用人丹或十滴水。遇有體弱多病者及老年人中暑,應立即送醫院搶救。

  中伏防溼邪

  三伏正值古稱長夏季節,此時雨水增多,水氣上騰,溼氣極盛。溼性重濁、粘滯,易與熱結,溼熱交蒸,溼遏熱伏,使得汗液難以蒸發、排洩。溼邪最易傷脾,常使人感到頭昏身重,胸中煩悶,四肢無力,食慾不振;溼熱下注,可致腸炎、痢疾等腹瀉。

  此時要格外注意飲食,既要清淡,又要富有營養易於消化,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膩食物,可在粥食中加入扁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溼之品,亦可用鮮藿香、佩蘭各,飛滑石、焦大麥,甘草,水煎代茶飲,並注意飲食衛生,嚴防“病從口入”。

  末伏防秋老虎

  此時已經入秋,所謂“火燒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秋老虎”頗凶。由於暑熱最易傷心,熱擾心神,人常表現出心煩不寧,坐臥不安,思緒雜亂。

  此時,除仍需加強防暑降溫之外,應有意識避開這種不良情緒的干擾,做到遇事不煩,處事不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要合理安排個人起居,做到作息守時,生活規律,保證適當的睡眠和休息,避免過度疲勞,提高機體對高溫的耐受能力和對“秋老虎”的抵禦能力。

  此時人體消化功能較差,不宜大量攝入各種肉食以補充夏日的消耗,另外“秋瓜壞肚”,對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損傷脾胃。

  三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