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儒家的區別和聯絡
眾所周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國文明發展至今還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思想流派,同時也都對中國甚至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兩者有何區別聯絡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與道家的區別和聯絡
道家和儒家,均起源於春秋末期,道家最早來自於老子的思想,到漢才被人們稱為“道”,而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概括和繼承了夏、商、週三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較為完整的思想體系。
道家的起始階段,老子領悟了矛盾的某些重要法則,特別是正反兩面互相轉化的法則,也就是後人所說的陰陽,這隨後成為老子學說的精髓。這種思想在後來開創了經久不衰的中醫養生學。老子的思想的哲學體系結構較為明顯,以陰陽做出基礎,提出了順其自然,無為而治這句流傳千年還給人們以思想啟迪的話,個人認為其目的在於順應天道,效法自然規律,從而達到治國養生的目的。
而同時儒家思想也進入了起步階段,與道家不同的是,當時社會處於動盪狀態,儒家及同時期出現的流派多提出的是解決社會具體問題的辦法,孔子把過去的時代精神注入自己的思想體系中去,為了在亂世中尋求一種新的和諧秩序。而“禮治”“德治”“人治”的核心思想因為符合當時社會統治階級的利益,被長時間奉為正統思想。儒學至今大部分仍是具有時代精神的指導性思想,但是諸如要求“三從四德”的婦女觀,“別尊卑,明貴賤”的等級觀念,則必須被拋棄。
因為流傳的頗為廣泛,可以不誇張的說儒家思想形成了我們中國人很大一部分主流思想核心,是中國文明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時道家一直傳承延續,給人們的生活以更多精神層面上的追求,對於自然,修身,處世方面都有很大幫助。兩種思想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融會貫通,但在不同方向上的蓬勃發展,各取所長,卻正好從多方面豐富了人們的精神境界,形成了國學的精粹,形成了中華文明的精粹。
儒道之間人生觀的相異性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從代表人物上來說,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師和代表,老子莊子是道家的宗師和代表。孔孟作為儒家的聖賢,給後世樹立了道德***在倫理意義上***大師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為己任,富於理想,諄諄教人,死而後已。老莊作為道家的至人,給後世樹立了智慧大師***老子***和藝術大師***莊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維能力,以寧靜淡泊為操守,冷淡世情,嚮往自得,其於外物,順乎自然而已。儒家的人性論看到了人的社會屬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論看到了人的生理與心理屬性,覺察到虛偽而繁煩的宗法倫理對人性的桎梏相對個性的摧殘,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孔子是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出生的殷商後裔,面對西周末年禮崩樂壞的政治局面,他體內本就蘊含著對舊有封建制度的本能維護。他在政治上主張“以政以德”,提倡“禮治”,重視禮樂的政治作用。他曾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關於禮”。這就表明儒家禮樂思想歸根結底是其階級思想的產物。同樣,做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也有著沒落貴族的身份,在繼承了老子“道”的自然法則的基礎上,認為人生應該擺脫禮的束縛,合乎自然,合乎人的本性。“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無為而治”的理念是道家學派的政治理想,自然樂論則是道家政治理念的產物,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春秋時期一部分沒落奴隸主階層面對現實又無可奈何的消極思想。
第二、儒家強調有為,而道家強調無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而道家思想核心僅為一個“道”,這裡的“道”應該是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則,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就人生觀而言,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聖外王之道。其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實有強烈的關切和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強調人的社會責任,高度重視人類生活的群體性,並以倫理關係解釋人類群體生活的特徵。而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係網的圖絆,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關心社會事業的奮鬥成功,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而相因,成就一和諧寧靜的社會,其人生態度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之情為最高目標,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道家受“無為意識”的支配,倡導一種“無為而無所不為”的社會理念,強調人的內部自然而發的東西。即通過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便能夠不斷完善與發展自己,《莊子》中說,儒家遊方之內,道家遊方之外,方即指社會。因此人們常說孔孟重名教,老莊重自然,其表現就是儒家入世而道家出世。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社會的兩種趨勢“約略相當於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這兩種傳統”[ 《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年 第22頁]
第三、儒家主張入世,其學說的重心在社會人生.闡述如何做人和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後者也是做人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人生哲學與倫理思想發達,哲學、倫理、政治是三位一體的狀態,而淪理決定著儒學的特色,故儒家哲學可稱之為倫理型哲學。孔孟的仁學,苟子的禮學,兩漢的經學,程朱的理學,陸王的心學,以及明中葉以後興起的經世致用的實學,無一不是圍繞著內聖與外王、性情與禮教這兩對基本矛盾而形成與演變的。所謂“內聖外王之道”就是解決個體的修身如何與群體的社會事業相聯絡的問題;而性情與禮教的矛盾就是解決主體的人性如何與客體的道德規範相協調的問題。 儒家不同學派處理這兩對矛盾的方式與側重點各有差別,但都把主體的道德修養作為處理其他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關鍵。道家學說也關注社會人生,但它的眼界早巳大大突破了社會人生的範圍,道家主張出世,面向大自然,面向整個宇宙,宇宙論、知識論比較發達,講究天道,熱愛自然,尊重物理,包容廠較多的自然科學知識。就是對於人的探究,也能夠著眼於人的生理結構與持徵,提出有價值的衛生健身之道。儒家重養性,道家重養生。道家對於古代生理學的發展有獨特的貢獻。道家學說要處理的基本矛盾,是人與天的矛盾,這裡的人指社會與個體,這裡的天指人的生存環境與自然狀態,道家傾向於法天以成人道,反對用巧以違天道,其出發點在自然天迢,故道家哲學可以稱之為自然型哲學。儒道兩家皆以天人臺一為最高精神境界,但儒家是以人道推論天道,將天道融入人道,道家是以天道推論人道,將人道融入天迢,形似而實異。
第四、 儒家與道家的人生觀在對待外部世界上表現為入世與出世的根本差異,同樣,在面對自身,在人生態度上也表現出不同。據《呂氏春秋·貴生》中的記載,有一個叫子華子曾說:“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全生即喜怒哀樂愛惡六種情緒在人生中都能夠得到滿足,虧生即部分得到滿足,迫生即在壓迫下生活,沒有自主的像行屍走肉般苟活於世。而儒家所追求的的便是全生,這種全生也可以說是樂生,需要用安貧樂道來體現。樂生的目的就是“弘道”。“弘道”的基點在“修己”,其目的則在“安人”,“安天下”,使天下人民、整個社會安樂幸福,這就是儒家“樂生”、“修己安人”、“修己利人”。 “為萬世開太平”,則是其終極目標和最高理想。同樣的,道家也追求樂生,先秦的道家比較達觀,對生死沒有那樣執著。他們崇尚自然,認為生與死都是自然而然的。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他們認為生死有常,死不過是天要人以另一種方式存在,因此這種聽天由命的態度也不自然的反應了一種無謂的態度,而這種態度在後來的發展中卻逐漸走向了一種矛盾的整合,一方面他們不斷通過煉丹等途徑達到長生成仙,但嘴裡又叫囂著“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儒家對人生的態度,認為人生難得,人為萬物之靈。既生為人,就應該把握人生,盡其在我,發揮人的重大作用。孔子講:“修己以安人”。《大學》加以發揮為“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人的一生就應該為這項巨大的系統工程竭盡自己的力量,為這個巨大工程做出貢獻。而道家卻並不對次多做苛求。
本質上來講儒家思想主旨是仁義,捨生取義,以仁孝治國。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諧,道法自然,以無為治國.
猜你喜歡
- 道家和儒家的區別和聯絡
- 敦煌壁畫方形圖片
- 痰溼體質冬至怎麼養生
-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閱讀講練複習題
- 動漫高清圖片桌布_高清圖片動漫桌布
- 小學生家庭報告評語
- 最新理髮店管理制度範本
- 心理健康手抄報圖片簡單又好看
- 古代夜明珠是怎麼形成的
- 電腦總是突然沒聲音怎麼回事
- 馬伊俐時尚雜誌封面模板
- 系統中了木馬病毒的症狀
- 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典故
- 對學校的環境的建議書範文
- 盆栽鬱金香的種植技術和注意事項
- 說成功人經商之道
- 法學畢業生實習自我鑑定
- 唱歌的節奏怎麼掌握
- 臺灣風光攝影作品
- 勵志唯美英文短文精選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