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開學育兒知識

  大班是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之間的一個轉折期,也是孩子從遊戲階段向學習階段轉折的一個時期,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參考。

  範文一

  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

  學校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場所,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可以說是千百年來沉澱的結晶。雖然不能說這些是完全正確的程式,但是偏離度肯定也不會太遠。所以我們才把孩子放到學校去進行教育,但是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呢?

  孩子五六歲的時候正是身體需要充足睡眠的時候,這個階段卻要被早早叫醒到學校上課,是因為教育者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每個孩子都想錦衣玉食的生活,當嫉妒別人這樣生活自己卻不能的時候,教育者就會說“儉以養德”。當見到別人的錢財起了貪念的時候,教育者就會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教育所教給人的很多觀念其實都是朝著人類本能反方向進行的,所以想讓大多數孩子心甘情願的去學校學習本身就是件很難的事情,也因此才會有寓教於樂的出現。

  寓教於樂的教育理念對於當時學校單一刻板的教育方式,可以說是一陣沁人心脾的春風。但是對於現在琳琅滿目的教育方式,這種觀念可以說有點過時了,甚至是對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誤解。

  寓教於樂追求的目標是樂,這也是順著人本能的教育,而不是教師追求的目標,所以這種以追求為目的的要求只會遠離教學目標。而滿足人的本能又是商人的目標,所以他們開發出了各種商品,先是電視機,又是網路遊戲,都給孩子帶來了多多少少的弊端影響。商人也早已把寓教於樂的理念升級為“玩的HIGH”,這也就意味著要離教越來越遠。

  所以現在來說,寓樂於教才是學校的最終目標。老師們都想方設法的讓孩子自己在教學中找到快樂,才不會偏離老師的工作目標。

  教學中“樂“的成分多少都取決於老師的水平,當孩子對於“不樂”反感的時候,老師就要堅持正面的教育,不能在縮手縮腳,或者可以採取適當批評的方式去管理和教育學生。很多的事實也正面,教學上嚴謹,管理上嚴格的好老師,也是最受學生認同的。

  範文二

  寶寶上了幼兒園反而學壞了?

  成長是一段很長的時光。在寶寶成長的時候,出現的一些異常行為同樣也是學習,不能因為寶寶的幾個動作就給他貼上“自私”“壞孩子”的道德標籤。家長一定要耐心,要等待,學習用正確的方法來教育寶寶。

  接下來就一起來看下,你的寶寶到了幼兒園後為什麼會“變壞”?要是寶寶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呢。

  寶寶在幼兒園“學壞”了?

  需要得到關注

  寶寶在家裡面的時候是大人的掌中寶,時時刻刻都是家裡人的寶貝。到了幼兒園,有著很多的同齡小朋友,就算是孩子在幼兒園裡面很乖,老師大多數的時候都是把很多的注意力放在調皮的孩子身上。出現這種情況的話,寶寶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反觀那些調皮的孩子卻得到老師的重視。所以會覺得只要我打人或說粗魯的話,老師就會注意到我。

  模仿不良言行

  孩子好奇心很強,模仿能力也很強,孩子會非常快地學習周圍人的語詞和聲調。要是爸爸媽媽沒有管好自己的言行,像是出門在外,開車的時候遇到一些小摩擦的時候,會說“會不會開車呀”,寶寶每天“耳濡目染”,自然“近墨者黑”。

  傳遞“我很特別”的資訊

  到了幼兒園以後,寶寶會慢慢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寶寶也慢慢地想要樹立一個好的形象。寶寶很多時候會選擇“唱反調”、插嘴或說一些魯莽的話,想要讓自己變得與眾不同,讓大家都關注到自己。

  幼兒園不好玩

  剛剛開始,幼兒園裡的玩具、遊戲吸引著寶寶,寶寶覺得非常新鮮。不過一段時間以後,一切就變了,幼兒園裡面有著很多要遵守的規則,讓寶寶覺得很難,積聚了不少消極情緒,所以會做一些動作來釋放自己的不滿。

  要是心裡不開心的話,寶寶偶爾“壞”一下,其實是在表達情緒,對寶寶來說其實是好的;要是頻繁“使壞”,那麼就會給身邊的人帶來麻煩,甚至影響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對寶寶的發展非常不好。

  範文三

  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

  1、自我評價能力逐步發展

  5歲以後,兒童的個性特徵有了較明顯的表現,其中最突出的是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這一時期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自我評價的能力上。兒童的自我評價從依從性評價向獨立性評價發展,他們不再輕信成人的評價,當成人的評價與兒童的自我評價不一致時,他們會提出申辯。同時,兒童的自我評價開始從個別性評價向多面性評價發展,例如;大班兒童在評價自己時會說:“我會唱歌跳舞,但畫畫不行。”

  2、情感的穩定性和有意性增長

  5~6歲兒童的情感雖然仍會因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但他們情感的穩定性開始增強,大多數兒童在班上有了相對穩定的好朋友。兒童開始能夠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現,例如,摔痛了能忍著不哭。此時,由社會需要而產生的情感也開始發展;例如當自己的表現或作品被忽視時會感到不安。而當讓他們照顧比自己小的孩子時會表現得很盡職。

  3、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明顯提高.

  這一階段的兒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較前更獨立了,他們能選擇喜歡的、適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飯、夾菜,也能不影響別人安靜地入睡。

  學前後期的兒童已能將勞動與遊戲分開,對勞動持認真態度,關心勞動結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勞動的社會意義:他們喜歡參與成人的勞動,在家裡會掃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兒園裡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種植、餵養、值日生勞動等:在勞動中表現出一定的責任感。

  4、合作意識逐漸增強

  在相互交往中,該年齡段的兒童開始有了合作意識。他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玩伴,也能與三五個小朋友一起開展合作性遊戲。他們逐漸明白公平的原則和需要服從集體約定的意見,也能向其他夥伴介紹、解釋遊戲規則。比如,在小舞臺表演遊戲中幾個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語言、動作等進行表現,並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規則意識逐步形成

  大班兒童的規則意識逐步形成,他們開始學習著控制自己的行為,遵守集體的一些共同規則,例如,遊戲結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處,上課發言要舉手等等。大班後期的兒童特別喜歡有規則的遊戲,像體育遊戲、棋類遊戲等。對在活動中違背規則的行為,兒童常常會“群起而攻之”。但這一時期的兒童對於規則的認識還沒有達到自律。規則對兒童來說還是外在的,因此,兒童在規則的實踐方面還會表現出自我中心。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