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育兒知識大全

  為了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順利成長,做為家長應積極配合幼兒園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參考。

  一

  兒童安全教育有什麼

  由於成年人的教育理念存在問題,我們常常忽視對孩子的安全教育,兒童沒有相應的安全知識,從而造成了嚴重的傷害。隨著兒童的意外傷害越來越多,給我們敲響了兒童安全教育的警鐘。你知道兒童安全教育有什麼內容嗎?跟隨我們一起了解這個刻不容緩的問題吧。

  1、兒童意外傷害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沒有安全教育,家長沒有安全意識,每一時每一刻我們的孩子都會受到威脅。在兒童發生的事故中,墜落、溺水、摔傷頭、磕掉牙、骨折、車禍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孩子較弱,體能發育不完善,運動機能差引起的,而這些看似最危險的意外,恰恰是每一個孩子能預防避免的。

  2、兒童安全教育

  想要提高兒童的安全意識,作為更加成熟的兒童監護人,您一定要首先樹立安全第一的意識。大多數突發的兒童傷害事件,都是由於家長或老師的疏忽大意,我們希望家長為兒童創設安全、良好的生活環境,加強安全方面的知識學習,重視對兒童的保護,時刻把兒童的安危放在心上。遊樂場也是兒童意外傷害的高發地區,我們建議所有可能引發傷害的地方,監護人,負責任都要對孩子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要適當限制兒童活動的範圍,才會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的機率。在您樹立良好的安全意識後,還要培養孩子養成安全意識。孩子處於身心逐步發展的階段,缺少生活經驗和各種社會方面、自然方面的常識,自理能力較差,雖然教師和家長在竭盡全力小心翼翼地呵護他們,以儘量減少事故的發生,但我們應知道成人對孩子的保護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在關注孩子、保護孩子的同時,也應教給孩子必要的安全知識,提高其自我保護能力。所以,學校、幼兒園應通過健康教育活動,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抓住活動的各個有效環節隨機強化。家長應與學校、幼兒園配合,利用家庭教育的特點,及時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工作。將安全意識深入到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孩子才會重視起來。

  3、預防兒童安全問題

  瑞典和日本的有關研究表明:兒童面對迎面而來的汽車常常不知道躲閃,過馬路只注意一個方向的車輛而不顧另外一個方向,對汽車車速的快慢缺乏正確的判斷力,誤認為噪音小的汽車沒有危險,等等。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在關鍵時刻反而會直接威脅孩子的性命,因此,對於孩子的安全問題,我們必須有計劃的訓練。例如,孩子養成吃飯前、喝水前摸一摸、吹一吹的習慣,從冰箱中拿出的東西聞一聞的習慣,可以避免燙手、燙嘴、誤食東西;走路和跑步時靠右邊行,可以大大減少與同伴碰撞或被來往車輛碰撞的機率,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問題,家庭和學校、幼兒園應相互配合,反覆強調,持之以恆,使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除了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究其發生意外的原因,薄弱的體能也值得家長思考。平時很少跑動的孩子相對來講容易受傷,那些活潑好動的孩子奔跑蹦跳靈活,反應敏捷,磕碰少一些。缺乏鍛鍊是大多數孩子的弊病,由於身體肌肉長期缺乏應有的活動,肌肉組織內儲氧量降低,肌肉彈性張力下降,因此孩子動作的平衡能力、靈活性都達不到自我保護的要求。為此,幼兒園、學校、家庭應給兒童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合理地組織有一定強度和密度的體育活動,提高幼兒的身體發展水平,避免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

  想讓頻發的意外傷害從此終止,各方面我們都需要努力,首先要在家長,老師等監護人心中樹立起安全的意識,再將安全教育與孩子的生活相結合,進行有計劃的教育,提高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其次要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訓練孩子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加強孩子的體魄,減少傷害事故的發生。

  二

  哪些教養方式會誤導孩子性格?

  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深刻的,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有決定性作用。這裡必須注意的是,以下幾種教養方式卻是會誤導孩子性格的,爸爸媽媽們必須注意避免。

  1、專制型父母

  這類父母的統一表現就是“高要求、低反應”,會拿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反而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高要求是對孩子個性的扼殺。他們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饋,平日對孩子也缺乏熱情和關愛,只會要求孩子無條件的服從。在這種“專制”的影響下,孩子會很容易形成自卑、焦慮、依賴等不良的性格特徵。

  專制型的教養方式會導致孩子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也變得優柔寡斷,學習上也缺乏靈活性。

  2、溺愛型父母

  溺愛型父母的統一表現就是“低要求、高反應”,會因為父母的過度溺愛而成為所謂的“小皇帝、小公主。”這類父母對孩子會充滿無限的期望和愛,會無條件的滿足孩子任何要求,卻很少會對孩子有所要求。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孩子會變得容易任性、自私,做事也沒有恆心和耐心。

  溺愛型的父母會使孩子缺乏創新能力,影響孩子個性的發展和思維的創造性。

  3、忽視型父母

  這類父母有不同的表現,那就是“低要求、低反應”,他們即不關心孩子的成長,也不會對孩子提出任何的要求。平日裡對孩子也很冷漠,缺少對孩子的愛和教育。這樣往往會導致孩子自控能力比較差,對一切都會採取消極的態度,甚至會有其他不良的心理特徵。

  忽視型父母會使孩子學習注意力轉移,如果得不到有效地引導甚至會荒廢學業。

  這樣看來,取上述的優點,摒棄其中的缺點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既體現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同時又樹立在孩子心中的威信,才是最好的教養方式。

  三

  家長如何在家中對孩子進行教育,這就需要您多和幼兒園家長們溝通,瞭解您的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強培養,針對孩子的實際進行有目的的教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

  1、在自信中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要讓幼兒社會效能力得到充分發展,首先家長們要尊敬、信任幼兒,充分培養、鍛鍊其能力,使之在自信中發展自身的基本能力。幼兒無論每學做一件事情,家長們要讓他們感到自己行,特別對於大多數能力平平或發展稍落後的孩子來說,獲得成功的機會較少,這就需要家長們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對能力弱的孩子安排其能勝任的活動任務,讓他們通過努力獲得成功,體驗自己力量和成就,在成功的喜悅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

  2、在平等中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幼兒的興趣在於遊戲之中,尤其是自由選擇的遊戲。針對這一點,家長們設計了各種遊戲活動,讓幼兒以一種和大人平等的地位參與遊戲。在活動中,家長們不將自己的意識強加於幼兒,不事告訴幼兒幹什麼,而讓幼兒在活動前學會事先計劃,家長們要引導、鼓勵幼兒多判斷,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於陳述自己的觀點。

  3、在鼓勵中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能力: 幼兒有上進心,表現欲強,希望得到家長們的表揚。家長們應正確引導,恰當鼓勵,讓幼兒良好的表現慾望得以充分發揮,鞏固已具有的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克服缺點,為自己,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成為培養其做事能力的強大支力。幼兒有些微進步,我就及時給予具體的表揚,投以讚許的目光。幼兒園與小學是兩個不同的生活與學習環境。孩子在幼兒園得到家長們和保育員的精心照料,而到了小學,許多方面都要求孩子自我管理了。如在幼兒園孩子們是以遊戲為主要活動形式,是寓學於玩的,而到了小學則是以課堂學習為主要活動形式了;在幼兒園一般都能保證充足的午睡時間,而到了小學可能就沒有午睡時間或只有短暫的午休。還有,孩子每天早晨入園時間往往不是限制得很死,但到了小學則必須在規定時間到校。上面種種差異就必然形成一個坡度,要求孩子去適應一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增強孩子的適應性。在大班階段家長就要加強對孩子進行入學準備方面的教育如:

  1.嚮往上小學的心理準備。為了讓孩子高高興興地進入小學,家長要使孩子內心產生想上小學當個小學生的願望。

  2、自我管理能力。所以,大班家長要注意讓孩子自己整理圖書、玩具,收拾小書包和生活用品等,以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3、有意注意。培養孩子有意注意很重要。家長可以多與孩子玩棋類遊、拼圖遊戲,這對培養有意往意很有益。

  4、生活規律化。從現在開始,家長應培養孩子早起、早睡,生活有規律,使孩子將來能適應小學的生活節律。

  家長對孩子進行入學準備教育,不是指提前教拼音、識字等,也無須把家的玩具收起來,更不需要讓孩子進學前班,而應從上述這些方面對孩子進行培養和教育。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