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怎麼練習

  氣功是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鍊方法。多練習氣功對身體有很多好處,那麼你知道嗎?

  氣功的練習方法

  1、練功姿式:以平坐式為主,凳椅面上可加軟墊,要求凳椅坐面與小腿等高;臀部的1/2-1/3坐於凳面,兩足平行,足底著地,並與小腿垂直,小腿與大腿垂直,大腿與上身垂直;兩膝間距兩拳寬,兩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兩肩鬆垂,含胸拔背,頭頂如懸,下頜微收,舌抵上顎,口目輕閉,兩眼內視,耳聽呼吸。若慣於盤坐者,盤坐亦可。當修習純熟後,則站、臥、坐、行皆可。

  2、呼吸與意念:本療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練功初期,意念只須注意呼氣,儘量做到深、長、細、勻,而吸氣時則任其自然,勿須任何意念。隨著練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須作適當調整。

  3、收功:每次練功結束前,先放鬆意念,手掌相對摩擦至熱,如洗面狀摩面部數週,使精神恢復常態後,慢慢起身活動即可。

  氣功與中醫關係

  氣功是中國傳統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2000多年前成書的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對氣功鍛鍊的方法、理論和治療效果等內容,都有記載。在《素問》的八十一篇中,就有十幾篇直接或間接地談到有關氣功方面的內容。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氣功已成為一種重要的醫療保健方法。

  從中醫發展史上看,我國曆代醫家對氣功都很重視。不僅在著作中有對氣功的論述,而且許多名醫本人也是氣功實踐家。如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其名著《金匱要略》一書中說:“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吶,鍼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這裡所說的“導引吐吶”就是氣功的一種方法。著名的“五禽戲”,相傳就是漢代名醫華佗所創,流傳到今天仍被氣功愛好者所喜愛。其後晉代葛洪所著《抱朴子》、南北朝陶弘景所著《養性延命錄》、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王燾所著《外臺祕要》、宋代《聖濟總錄》以及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氣功方面的論述。在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所著《奇經八脈考》中指出:“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說,在練某種靜功的過程中能夠覺察出人體的經絡變化。清代著名溫病學家葉天士和吳鞠通,都有氣功的實踐和論述。近代名醫張錫純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也有專論氣功的章節,並指出學醫者應參以靜坐。從以上提及的名醫和論著與氣功的關係,即可知氣功養生學歷史之悠久,又可見氣功在中醫學中的重要地位。

  氣功作為中醫學的一個分支,在理論上主要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在創編功法和氣功鍛鍊中也應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氣神等學說作指導;對氣功鍛鍊產生的效應及氣功作用機制等認識,到目前為止,也主要以中醫理論來闡述。當然,由於自古以來,氣功實踐不只為醫家獨有,儒、道、佛、武等各家在各自不同的實踐中,分別對氣功形成了自己的認識,也構成了氣功理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