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越莓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蔓越莓是一種表皮及果肉都是鮮紅色,生長在矮藤上的小圓漿果。可做水果食用,具有獨特的酸甜口味,清新爽口;也可用來做成果汁、果醬等。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蔓越莓的功效作用,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蔓越莓的功效和作用

  1.可預防婦女常見的泌尿道感染問題

  每天喝約350CC以上的蔓越莓果汁或是蔓越莓營養輔助品,對於預防泌尿道感染及膀胱炎很有幫助。

  2.降低胃潰瘍及胃癌的發生率

  蔓越莓可以有效抑制幽門螺旋桿菌附著於腸胃內。幽門螺旋桿菌就是導致胃潰瘍甚至胃癌發生的主因。

  3.美容養顏

  蔓越莓含維生素C、類黃酮素等抗氧化物質及豐富果膠,能養顏美容、改善便祕,幫助排出體內毒素及多餘脂肪。

  4.抗老化、避免老年痴呆

  蔓越莓具有一種非常強力的抵抗自由基物質-生物黃酮,而且它的含量高居於一般常見的20種蔬果之冠,尤其在這個處處充滿著自由基傷害的大環境裡,想要靠自然健康的方法來抵抗衰老更是難上加難,而經常或是每天食用蔓越莓就是其中的好方法之一。

  5.減少心血管老化病變

  在蔓越莓當中,不但含有高量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生育三烯醇外,還有另一種抗氧化尖兵-濃縮單寧酸,因此無論是葷食或是素食者,都能夠利用蔓越莓來保護心血管健康

  蔓越莓的食用方法

  1. 用來做蔓越莓醬

  蔓越莓果醬的味道最好不要太甜,要突出其自身的酸味,這樣在搭配其他的美味佳餚的時候才能充分發揮蔓越莓的口感。蔓越莓醬的製作方法非常的簡單,你可以在市場或者超市購買新鮮的蔓越莓,也可以購買冷凍的蔓越莓。準備12盎司的新鮮或者冷凍的蔓越莓,將一半的蔓越莓放入一個大碗中,再將剩下的一半蔓越莓放入一個小的燉鍋中。在燉鍋中加入一杯糖、一個橘子的橘皮碎和兩湯匙的水或者橘汁,用小火煮。不斷的攪拌,直至蔓越莓變軟,糖充分地溶解,這個過程大約需要十分鐘。將火調到中高或,繼續煮至蔓越莓果肉破裂,大約需要10分鐘。再將火調至小火,加入另一個碗中的蔓越莓。如果你想要甜一些,可以加入更多的糖。或者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一些鹽和胡椒粉調味。等製作好的蔓越莓醬晾涼以後,就可以直接食用。做好的蔓越莓要放在乾淨的密封容器中,放入冰箱儲存。喜好其他味道蔓越莓醬的人,還可以嘗試下橘味蔓越莓醬、傳統蔓越莓醬等其他的食譜。

  2. 用來做早餐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一頓健康、美味的早餐能夠喚醒你休眠的身體,讓你在新的一天充滿精神和能力。蔓越莓椰子奶昔就是最適合用來為身體提供能量的一種早餐飲料。或者你也可以用自制的蔓越莓南瓜麵包搭配茶或者咖啡,來作為一天美好的開始。或者,你可以試試用南瓜薄煎餅和蔓越莓楓糖糖漿相搭配,甜味和酸味恰到好處地中和在一起,不斷刺激著你的味蕾。

  3. 放在沙拉中

  沙拉是一種非常營養健康的飲食方式,可以說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料的營養。蔓越莓也是製作沙拉的絕妙配料,不僅可以讓沙拉的色彩變得更加的鮮豔,還可以讓其口感變得更加豐富。你可以用蘋果醋來搭配蘋果蔓越莓芝麻菜茴香沙拉。芝麻菜的香味、蔓越莓的酸味和茴香的獨特味道能夠很好的搭配酸甜可口的蘋果醋,在配上一些酸奶,簡直是讓人慾罷不能。沙拉的製作非常簡單,先將6杯的芝麻菜和1個茴香切碎放入碗中。再將一個大的蘋果切碎,放入碗中,加入四分之一杯的蔓越莓幹。然後,將三湯匙的蘋果醋和兩湯匙的蜂蜜、三分之一杯的橄欖油、一小撮粗鹽和胡椒粉放入沙拉中,攪拌均勻即可食用。

  4. 搭配全穀物食品

  我們都知道,全穀物食品是對身體非常有益的食品。但是一般來說,全穀物食品的口感都不是太好。所以需要搭配一些水果來食用,新鮮的蔓越莓就可以讓全穀物食品的味道變得更豐富。你可以用蔓越莓醬搭配全穀物麵包來吃,或者是用新鮮的蔓越莓搭配全穀物麥片。

  5. 用來製作甜點

  蔓越莓味道酸甜可口,非常適合用來製作各種甜點。如果用蔓越莓製作水果餡餅的話,最好用燕麥做餡餅外殼,這樣製作出來的水果餡餅比用麵糰做外殼的水果餡餅要更加健康、營養。首先,烤箱預熱至400攝氏度。在一個碗裡,加入兩個切碎的梨子、兩個切碎蘋果、兩杯新鮮蔓越莓、四分之一杯細砂糖、兩茶匙橘子汁、一茶匙新鮮橘子皮屑、一茶匙肉桂粉、二分之一茶匙多香果香料粉、一小撮鹽、一湯匙鷹嘴豆粉和一茶匙香草香精攪拌均勻。

  在另一個碗中,將一杯的無麩質燕麥、二分之一杯的杏仁碎、四分之一杯的鷹嘴豆粉、一小撮鹽、三湯匙楓糖漿和兩湯匙的軟化的黃油或者植物油混合混勻,倒入圓形烤盤中。這樣製作出來的餅底,口感會比較酥脆、厚重。然後將準備好的水果混合物倒在餅底上,用抹刀將水果醬抹平整。放入烤箱烘焙25-30分鐘,知道餅底變得金黃,水果醬有些冒泡即可。烤好後,從烤箱中取出,靜置冷卻10分鐘即可食用。

  蔓越莓的食用禁忌

  1、 痢疾,腸炎,膽石症,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炎,腦炎,中風,腎功能衰竭,痛風,呼吸系統疾病,男性疾病,婦科疾病,傳染性疾病,五官疾病

  2、 久病體虛人群

  3、 氣鬱體質,陽虛體質,瘀血體質

  4、 脾胃久虛者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