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的原因是什麼

  反胃食後脘腹悶脹、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那麼,?反胃的臨床治療是什麼?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反胃在《內經》尚無其名,但有“三陽結謂之膈”之症,嗣後歷賢逐漸分明噎膈、反胃與關格之異同。《金匱要略》描述為“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醫貫》稱“翻胃者,飲食倍常,盡入於胃矣。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兩時而吐。或積至一日一夜,腹中脹悶不可忍而復吐,原物酸臭不化,此已入胃而反出。”現代醫學的多種胃病可出現反胃。本病起因多是飲食不當、飢飽失常,或憂愁思慮傷及脾胃;或嗜食生冷損及脾陽。脾胃既傷,病延曠日致中焦虛寒不能消化穀食。又脾運不旺,痰飲穀食阻於下脘,宿食不化不能下導終致盡吐而出。反胃長久脾胃失其後天之本,使腎精乏源腎陽虛虧,下焦無火以腐熟水谷,促使病情加劇。

  反胃,病位於胃,本乃脾傷。脾傷指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減退,俗稱脾不健運。脾何以傷?唐容川曰:“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洩之,而水谷乃化。”肝主疏洩調暢氣機,飲食物的納與運無不與肝氣疏利慼慼相關。肝氣調和暢達則脾氣生理正常,脾氣運清氣升,乃胃氣降濁氣下。若肝氣鬱結甚而橫逆犯脾,可致脾胃病產生脾運弱和胃失降現象。又脾與胃相連以膜,其性一溼一燥,氣機一升一降,功能一運一納,協調配合共同完成飲食水谷在體內的代謝。肝脾二髒的生理功能正常與否決定著胃腑“傳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

  據此,反胃的基本病機是肝失疏洩氣機鬱滯,脾不健運致氣滯痰瘀阻於胃脘,胃失通降,氣逆而上,反胃而出。

  反胃的臨床治療

  反胃的病機已明,故臨證辨治應肝脾胃三者結合,以疏肝健脾治其本,通降胃氣治其標。做到疏而不傷正氣,補而不礙運氣,降而不伐胃氣。急性反胃多是邪盛,辨治較易。慢性反胃多因正虛,更須詳察細辨。用藥須輕靈,固護胃氣,不悖“慢性病有方有守”之古訓。如因腫瘤毒瘀等致病宜合清熱解毒化瘀散結柔絡之品。此外,患者頤養情性,注意飲食起居。

  疏肝理氣

  肝氣最宜疏利暢達,方可使人體五臟六腑氣機升降出入自如。肝氣鬱結或橫逆克犯脾胃使脾運減退清氣不升、胃降失司濁氣上逆。證見病情每因情懷怫鬱而加重,氣悶鬱煩,胃脘脹痛,噯氣泛惡,脈弦。欲安胃必先制肝,用四逆散調和。氣滯明顯可合越鞠丸、金鈴子散,肝陰不足可合一貫煎等。

  “肝之餘氣洩於膽,聚而成精”。肝膽互為表裡,膽升清陽之氣,“膽宜見降”,膽汁藉助於肝的疏洩輸於腸以助消化,肝升膽降正常輔佐脾胃的升降。若膽汁排洩逆反也令胃氣不和痰涎內生而反胃,用四逆溫膽湯理氣化痰清膽和胃效果明顯。

  健脾助運

  《素問·厥論》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運正常飲食水谷無以停聚,反胃者往往畏懼納谷,精微攝入減少,導致腎精虧、腎氣衰、腎陽虛,見下焦火衰;機體氣血不足,肝血虛虧使肝體不用。證見神疲懶言,食慾不振,面色不華,脈形細小。亟宜補益脾氣,使脾氣振奮貴於運化,飲食物與津液循其常道不逆反;若脾陽虛宜溫運脾陽。

  和胃通降

  “六腑以通為用”,胃居高位,每當宜降。通降胃氣誠如李杲所言“引胃氣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藥以治其標”。胃中有邪當分外幹內傷,明寒熱虛實不同。胃受邪擾,胃氣失降,應“伏其所主,先其所因”而通之。若見胃中虛寒宜溫中降逆;痰飲阻於胃脘宜溫化降逆;少氣耗津宜益氣生津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