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炎的原因

  膽囊炎系感染、膽汁刺激、胰液向膽道反流,以及膽紅蓑和類脂質代謝失調等所引起的膽囊炎性疾病。那麼,是什麼?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一、病因:

  與膽囊結石等有可能導致膽管狹窄的原因有關。

  二、發病機制:

  1、膽囊是膽囊管末端的擴大部分,可容膽汁30~60ml,膽汁進入膽囊或自膽囊排出都要經過膽囊管,膽囊管長約3~4cm,直徑2~3mm,膽囊管內粘膜又形成5~7個螺旋狀皺襞,使得管腔較為狹小,這樣很容易使膽石,寄生蟲嵌入膽囊管。嵌入後,膽囊內的膽汁就排不出來,這樣,多餘的膽汁在膽囊內積累,長期滯留和過於濃縮,對膽囊粘膜直接刺激而引起發炎。

  2、供應膽囊營養的血管是終末動脈,當膽囊的出路阻塞時,由於膽囊粘膜仍繼續分泌粘液,造成膽囊內壓力不斷增高使膽囊膨脹、積水,膽囊壁的血管因此受壓而缺血、壞死。當膽囊缺血時,膽囊抵抗力下降,細菌就容易生長繁殖,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趁機活動起來而發生膽囊炎。

  3、由於膽囊有儲藏膽汁和濃縮膽汁的功能,因此膽囊與膽汁的接觸時間比其他膽道長,而且,接觸的膽汁濃度亦高,當此時人的膽道內有細菌時,就會發生感染,形成膽囊炎的機會當然也就增多了。

  膽囊炎應該如何預防?

  1、有規律的進食***一日三餐***是預防結石的最好方法:

  因為未進食時膽囊中充滿了膽汁,膽囊粘膜吸收水分使膽汁變濃,此時膽固醇/卵磷脂大泡容易形成,膽汁的粘稠度亦增加,終於形成膽泥。如果進食,當食物進入十二指腸時反應性地分泌膽囊收縮激素,使膽囊收縮,這時大量粘稠的和含有膽泥的膽汁被排出到達腸道內,因此可以防止結石的形成。

  2、適度營養並適當限制飲食中脂肪和膽固醇的含量:

  膽固醇結石的形成和膽汁中含有較多量的膽固醇有關。吃得過多,特別是食物中有較多的脂肪和膽固醇,就會使膽汁中膽固醇的濃度增高,會促使膽固醇結石的形成。近年,我國人民的生活得到較大的改善,人們的飲食由以前的“溫飽”型逐漸向吃好、***轉變,魚、肉、禽、蛋等食品的消耗量正在逐年增加。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了一些因吃得過好、過多而引起的“富貴病”,如肥胖症、冠心病和膽結石。要預防這些“富貴病”,就要注意營養適度,特別要注意不食用過多的膽固醇和動物脂肪。所謂適度的營養,就是要對人們的飲食的質和量都加以一定的限制,要求飲食的質量全面地提供各種比例合適的營養物質,而食物的量則以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為度。 根據適度營養的原則,並參照我國人民目前的飲食習慣和消費水平,我國的營養學家提出了以下的每人每月較為合理的食物組成:穀類14kg,薯類3kg,豆類1kg,肉1.5kg,魚0.5kg和水果1kg。當然,以上標準只是適用於從事一般活動的普通成年人。此外,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對防止營養過度也有一定的幫助。

  3、保證攝入足夠量的蛋白質:

  蛋白質是維持我們身體健康所必需的一種營養物質。據研究,蛋白質攝入量的長期不足,與膽色素結石的形成有關。因此,保證飲食中有足夠的蛋白質,就會有助於預防膽色素結石的發生。事實上,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膳食中蛋白質量已有明顯增高,因此我國患膽色素結石的人數已有減少的傾向。但在我國有些地區,特別是農村,膽色素結石仍很常見。

  4、講究衛生,防止腸道蛔蟲的感染: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生吃瓜果必須洗淨,搞好環境衛生等,是預防蛔蟲病的有效措施,因而對預防膽色素結石也很有幫助。

  5、積極治療腸蛔蟲症和膽道蛔蟲症:

  發現腸蛔蟲症後,應及時服用驅蟲藥,以免蛔蟲鑽入膽道,萬一得了膽道蛔蟲症,更應積極治療,以防日久發生膽色素結石。

  6、保持膽囊的收縮功能,防止膽汁長期淤滯:

  對長期禁食使用靜脈內營養的病人,應定期使用膽囊收縮藥物,如膽囊收縮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