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是怎樣形成的
星雲的形狀是多姿多型的。星雲和恆星有著“血緣”關係。恆星丟擲的氣體將成為星雲的部分,星雲物質在引力作用下壓縮成為恆星。在一定條件下,星雲和恆星是能夠互相轉化的。今天小編就帶你們一起去看看星雲的形成吧。
星雲的形成:
星雲是由宇宙中的塵埃及氣體所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氫氣。簡單來說,可分為四類:發射星雲、反射星雲、暗黑星雲及行星狀星雲。
發射星雲 發射星雲是受到附近熾熱光量的恆星激發而發光的,這些恆星所發出的紫外線會電離星雲內的氫氣***Hii regions***,令到它們發光。在天空中有很多為人熟悉的發射星雲,如M42獵戶座大星雲,其目視星等為4等,肉眼可見。它距離我們1600光年,而直徑為30光年。利用小口徑望遠鏡已能輕易觀測得到氣狀的情況以及位於其中心部分的四合星***利用大口徑望遠鏡可看到六顆***,這四合星是在獵戶座大星雲中心形成的。
反射星雲 反射星雲與呈紅色的發射星雲不同,反射星雲是靠反射附近恆星的光線而發光的,呈藍色。反射星雲的光度較闇弱,較容易觀測到的例子是圍繞著金牛座M45七姊妹星團的反射星雲,在透明度高及無月的晚上,利用望遠鏡便可看到整個星團是被淡藍色的星雲包裹著的。
暗黑星雲 暗黑星雲本身不會發光,亦沒有恆星包含其中,而它能夠被發現是由於它遮擋了背景的星雲或恆星的光線,從而給我們看到的。著名的幾個暗黑星雲如南天的煤袋星雲和北天獵戶座裡的馬頭星雲***B33***。馬頭星雲更被業餘的天文同好視為目視深空天體觀測之終極。本港觀測過馬頭星雲的天文同好不超過十人,原因是要看到它,非要藉助大口徑望遠鏡不可。
行星狀星雲 與先前提及的三類星雲不同,行星狀星雲是恆星晚年時的產物。透過望遠鏡觀測,大部分行星狀星雲呈像行星般的圓盤狀,實則與行星沒有任何關係。 當一顆低質量恆星步入晚年時便會膨脹成紅巨星,而當膨脹至某一程度,便會再次向內塌縮,在這過程之中,部分物質會繼續向外膨脹,形成氣殼***即我們所說的行星狀星雲***,而中心則會形成白矮星。普遍行星狀星雲的「生命」是十分短暫的,通常這些氣殼會在數萬年之內便會逐漸消失。不是所有行星狀星雲都是呈圓面的,有些行星狀星雲的形狀十分獨特,如位於狐狸座的M27啞鈴星雲及英仙座中M76小啞鈴星雲等。
星雲的發現:
1758年8月28日晚,一位名叫梅西耶的法國天文學愛好者在巡天搜尋彗星的觀測中,突然發現一個在恆星間沒有位置變化的雲霧狀斑塊。梅西耶根據經驗判斷,這塊斑形態類似彗星,但它在恆星之間沒有位置變化,顯然不是彗星。這是什麼天體呢?在沒有揭開答案之前,梅西耶將這類發現***截止到1784年,共有103個***詳細地記錄下來。其中第一次發現的金牛座中雲霧狀斑塊被列為第一號,既M1,“M”是梅西耶名字的縮寫字母。
梅西耶建立的星雲天體序列,至今仍然在被使用。他的不明天體記錄***梅西葉星表***發表於1781年,引起英國著名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的高度注意。在經過長期的觀察核實後,赫歇爾將這些雲霧狀的天體命名為星雲。[2]
由於早期望遠鏡解析度不夠高,河外星系及一些星團看起來呈雲霧狀,因此把它們也稱之為星雲。哈勃測得仙女座大星雲距離後,證實某些星雲其實是和我們銀河系相似的恆星系統。由於歷史習慣,某河外星系有時仍被稱之為星雲,例如大小麥哲倫星雲,仙女座大星雲等。
星雲趣圖:
上帝之眼
2009年2月26日北京訊息,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歐洲天文學家日前從浩瀚太空拍攝到看似目不轉睛的“宇宙眼”的壯觀照片,並稱之為“上帝之眼”。
從照片上可以看到,蔚藍色瞳孔和白眼球的四周是肉色的眼瞼,與我們的眼睛像極了,但“上帝之眼”其實浩瀚無邊,它散發的光線從一側到另一側需要兩年半時間。這個物體其實是由位於寶瓶座中央的一顆昏暗恆星吹拂而來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的外殼。太陽系在未來50億年內也將遭受同樣的命運。
“上帝之眼”處於距地球700光年遠的寶瓶座,實際上,業餘天文愛好者通過小型望遠鏡可以隱約看見它,他們稱其為螺旋星雲***HelixNebula***,覆蓋的天空區域大概相當於一輪滿月的四分之一。這張罕見、壯觀的照片是由架設於智利拉西拉山頂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的一臺巨型望遠鏡拍攝到的。照片是如此的清晰,我們甚至可以在中央“眼珠”裡看到遙遠星系。
上帝之脣
國際線上專稿:據《每日郵報》報道,美國宇航局拍攝到一張暮年恆星形成的星雲影象,星雲的形狀酷似撅起來準備親吻的嘴脣。
這顆正在衰亡的恆星船底座V385距地球16000光年,是銀河系最大的天體之一。它的質量是太陽的35倍,亮度是太陽的100多萬倍,在進入暮年後迅速燃燒,內部的物質被釋放出來形成星雲。
美國宇航局的廣域紅外探測器拍攝到的一張紅外照片顯示,船底座V385形成的星雲酷似一張撅起來的巨大嘴脣,彷彿宇宙正在親吻人類。
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