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息肉病因

  膽息肉即膽囊息肉gallbladderpolyps是形態學名稱,泛指向膽囊腔內突出或隆起的病變,可以是球型或半球形,有蒂或無蒂,多為良性。那麼有什麼呢?小編和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下面文章對您有幫助哦!

  :

  1膽固醇息肉:膽固醇沉著是膽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膽固醇沉著於膽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細胞內,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羅-阿竇增多及肌層增厚而形成息肉。膽固醇息肉的病理特點為多發性小息肉,曾有膽固醇息肉74例病例報告顯示:直徑小於10mm者佔97%,50%為多發性,平均3.09±3.31個腫瘤性息肉多為單個病變,有臨床鑑別意義。膽固醇息肉質脆帶細,易與黏膜分離,不伴有腸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質成分,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輕微,到目前為止未見有癌變報道。

  2炎症性息肉: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種肉芽腫,直徑約5mm,單發或多發的廣基性結節。其組成成分有毛細血管、成纖維細胞及慢性炎症細胞,息肉周圍的膽囊壁有明顯炎症,至今尚無癌變報道。

  3腺瘤樣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為黃色質軟的疣狀物,直徑約5mm,單發或多發。其組成成分為豐富的結締組織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狀細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並伴有腸化生。腺樣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層形成的羅-阿竇明顯增多,竇口上常有狹窄,致竇內常有膽汁淤積、炎症或膽石嵌入,有癌變可能。

  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區域性變化、肌纖維增生與侷限性腺肌增生,故醫學上又稱為腺肌增生症,有瀰漫型、節段型與侷限性三種。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也可能癌變。

  腫瘤性病變

  此類病變中以良性的腺瘤為主,惡性主要為膽囊癌。

  1腺瘤:多為單發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頭狀或非乳頭狀,惡變率約30%,癌變機會與腺瘤大小呈正相關。1998年國外學者觀察良性膽囊息肉樣病變時發現,其中94%直徑<10mm,66%的患者年齡<60歲;而惡性膽囊息肉樣病變88%直徑>10mm,75%的患者年齡>60歲。

  2腺癌:分為乳頭型、結節型及浸潤型。前兩者為隆起性病變,直徑約<20mm;而浸潤型不屬於膽囊息肉樣病變,絕大多數直徑>20mm。因此表現為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膽囊癌往往為早期,其中乳頭型癌絕大多數限於黏膜和肌肉內,預後良好。

  膽息肉的治療方法:

  1息肉直徑超過1.0釐米以上。

  2息肉合併膽囊結石。

  3息肉伴有臨床症狀。

  對於息肉直徑小於1.0釐米而無臨床症狀者,則可採用中醫藥物保守治療,如息肉在短期內明顯增大或其附著的膽囊壁有侷限性增厚等變化時,則需要行膽囊切除術。

  手術時機選擇:膽囊息肉樣病變術前有時難以定性。根據影響“膽囊息肉樣病變”惡變危險程度的諸多高危因素,提出下列處理原則:

  1單發病變、直徑大於10mm、廣基結節或蒂粗大者、位於膽囊頸部、年齡大於50歲。從統計學的角度看,同時具備以上5點者要及早手術切除,不要等到一切都水落石出再去手術。

  2多發病變,伴有膽囊結石,即使有症狀,年齡大於50歲,應當積極治療膽結石,同時定期觀察,不必急於手術。

  3單發病變,小於10mm,無症狀,年齡小於50歲,允許觀察、隨訪;病變增大出現血流訊號或形態有變化則應手術治療。

  4直徑5mm以上息肉影,多普勒彩超檢查病變部位有豐富血供提示為惡性新生物,要早期王術。不應等到10mm以上。

  5息肉樣病變伴有血液檢查CEA腫瘤標記物,測值明顯升高且除外其他胃腸道腫瘤者要積極手術。

  6膽囊息肉樣病變,雖膽壁光滑不厚但有明顯症狀且反覆發作者要密切觀察,必要時應早期手術。

  7對直徑小於5mm無症狀患者應間隔3到5個月隨訪檢查。一旦病變增大症狀明顯或出現其他手術指徵時須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