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成功緻富故事

  想要做成功的創業事業,看看那些返鄉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建養魚基地養殖會變色的紅鯛魚年售300萬

  一個名校畢業的碩士,放棄事業單位和大型國有企業的工作機會,走上了一條自主創業之路。5年過去,“養魚碩士”樑政遠的事業漸漸走上正軌:由他創辦的無錫瑞順水產養殖科技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家集科研開發、水產養殖、加工、營銷、技術諮詢合作於一體的綜合性水產企業,擁有4個養殖基地,面積達500餘畝,年銷售額超過300萬元。

  4年前,樑政遠研究生畢業後,就在無錫搞水產養殖,短短4年,樑政遠從一無所有就發展了4個養魚基地,年銷售額達到300萬以上。雖然養魚時間不長,但他養魚從未失手過,年年都有錢掙,他到底有啥養魚的訣竅呢?

  樑政遠的父親一直靠經驗養魚,而樑政遠則認為養魚要靠知識,要看書,但在父親的眼裡,樑政遠簡直在胡鬧。多次和父親交流無果後,樑政遠暗暗下定決心要以養魚來成就他的一番事業。

  紅鯛魚原產於馬來西亞,與國內的紅鯛魚相比,樑政遠養的這種紅鯛魚能提前一個月左右上市,而且價格一斤也至少貴了兩塊錢!紅鯛魚顏色多樣,肉厚且美觀,在陽光下會泛著肉色,裡面的肉都能看得出來。紅鯛魚不僅美觀,經濟效益也很好,但養殖技術很難,目前整個無錫市,只有樑政遠的養殖場才有!

  慕名而來,第一眼看到樑政遠的時候,他正穿著髒髒的工作服在忙碌。樑政遠憨厚的微笑著和我們一一握手,然後一定要帶我們去看他養的魚。樑政遠的養殖塘,是一座座大棚。讓人匪夷所思,養魚怎麼和種菜一樣??樑政遠:“其實和蔬菜大棚是不一樣的,這個大棚出於防風的需要,建得比蔬菜大棚矮,裡面只可以站一個人,而且每個大棚還配有加溫的鍋爐。”

  “?為什麼還需要加溫的鍋爐呢?”我疑問的問樑政遠。?樑政遠說:“紅鯛魚對溫度比較敏感,在12度左右就會完全死掉。溫室內溫度很高,也為了促使紅鯛魚提前發情,這樣可以提早上市。”

  2010年,?紅鯛魚被樑政遠的老師董在傑引進無錫,由於沒人見過這種魚,大家都不敢養,而樑政遠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個很大的商機。然而建個正規的養殖場,前期至少要100萬的投資,剛走出校門的樑政遠上哪裡去找這麼多錢呢?正在為錢著急樑政遠,他的女朋友繆凌巨集給了他20萬元,才解決了資金上的問題。樑政遠,又找了一個合夥人,湊夠了100萬,承包了200畝水塘,並從馬來西亞空運了30萬尾的魚苗,開始養殖紅鯛魚!

  為了養紅鯛魚,樑政遠先後投入了100多萬,如果扔掉,必將賠的血本無歸。馬來西亞紅鯛魚是熱帶魚,在溫度低的環境中養殖,就會產生應急反應,顏色變黑,而等到溫度升高,顏色又會再變回來。

  2011年9月,經過兩年的養殖,樑政遠的紅鯛魚終於上市了,而讓樑政遠想不到的是,他辛辛苦苦養出來的紅鯛魚,卻根本沒人買,他該怎麼辦呢。

  這種紅鯛魚,當地市民很難有人接受,但記者瞭解到樑政遠這幾年就是靠這種紅鯛魚發的財,那麼他的紅鯛魚是怎麼賣出去的呢?又是賣給誰了呢?

  樑政遠想出了一個方法推廣他的紅鯛魚。改變了一下思路,我們直接供餐飲,直接跟餐飲去合作,我們要把對的產品賣給識貨的人。於是樑政遠請酒店的總經理吃飯,自己帶著食物還從外面請來了大廚,讓大廚用紅鯛魚做成的就是他們最拿手的菜。?儘管這家酒店的老闆沒有立刻答應合作,但樑政遠說他看到了希望。從2011年至今,樑政遠就是靠著這樣的推銷方式,一家一家的去酒店做全魚宴,終於打開了紅鯛魚的銷路。

  如今,樑政遠發展了4個養殖基地,在他的養殖主要養殖紅鯛魚,和這些稀有的品種,一年靠賣魚和苗銷售額達300萬元以上!

  從事水產養殖面臨很高的風險,“我們和魚隔著一層水,不像其它動物那麼好掌控,一旦出事,損失無法挽回。”所以,樑政遠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幾個養殖基地“蹲點”。同時,他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積極開展科研,“只有技術領先,拿出別人沒有的產品,才會在市場上佔據優勢。”幾年來,樑政遠的公司與世界漁業中心、中國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亞太綜合養魚研究中心、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完成了國家、省、市一批重點科研專案,取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其中承擔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案“鯉魚複合育種”的改良、擴繁及高效養殖示範專案,獲得2011-2013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

  二

  大學生回鄉種田2000畝年收入280萬

  今年28歲的陳林嶓畢業於浙江工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後在杭州工作了三年。“現代農業發展前景很好,水稻田裡也能成就一番事業。”陳林嶓說,當他說出要回到家幫助父親經營家庭農場的想法後,同樣是大學畢業的妻子姜雅萍表示了贊同,與他一同辭去了杭州的工作。

  兩位80後年輕人,告別都市,回到農村,這讓許多同齡人不解。“既然選擇遠離都市的喧囂,那就安心在農村好好經營自己的事業。”

  陳林嶓花了20萬元購置的農用植保飛行器,一次可攜帶32斤農藥,一天可噴灑300多畝稻田。“用機械代替人工是農業發展的大趨勢。”陳林嶓說。農場近年來不斷引進犁田機、插秧機、收割機等多種農用機械來替代人工,見效十分顯著。去年農場1300多畝稻田共收穫了稻穀100多萬斤,銷售額達到280多萬元。

  陳林嶓能吃苦,要不是鼻樑上架著的眼鏡和一股書卷氣,人群中的陳林嶓經驗老道的樣子還真看不出是個走出象牙塔不久的大學生。

  回到農場後,夫妻倆一同跟著父親和農場的農民下地,熟悉機械操作和農事管理;省下逛街、上網的時間去聽當地農業局給農民上的農技課;書架上各種農技、農機書籍逐漸多了起來……知識、經驗在日積月累中變得更為豐富。圖為陳林嶓噴花剿滅農田旁的一枝黃花。

  如今,小兩口已經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大學生農民。經過一年的發展,農場也從原來的1300多畝擴增到2100多畝。

  農場近年來還引進智慧玻璃溫室、烘乾機等多種農用機械來替代人工。

  陳林嶓一有空就學習農技、農機、管理市場等知識。

  “農技、農機、管理、市場……我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對於未來,陳林嶓有著新的謀劃:擴大種植面積、選新品種、搞綠色迴圈農業……未來創業的路還很長,陳林嶓希望每一步都走得實實在在。對家庭農場的未來,陳林嶓信心滿滿。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