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創業成功之路

  隨著社會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展現在社會發展中。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更多的展現在創新和創業發展的基礎上。在這個創業社會中,很多人殘疾人創業的故事在激勵著我們,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85後小夥身殘志堅開微店創業 做微商自食其力擁抱幸福

  他是一名“85”後大男孩兒,陽光,愛笑,喜歡自拍;他是一名小兒麻痺症患者,只能靠板凳和輪椅行走;他還是一名堅強、樂觀的父親,憑藉著一雙巧手和辛勤的付出,開起了微店,自食其力地養育著3歲的女兒。他叫趙海利,今年26歲。

  2015年3月2日,記者來到位於新疆庫爾勒市香梨大道華譽怡景苑小區附近的一戶出租屋內,見到了趙海利,他正用剪刀細心地剪著一幅“羊”,一旁,3歲的女兒彩依乖巧地依偎在父親身旁。

  “今年是羊年,這些羊像比較受歡迎,所以就多剪些。”趙海利邊說,邊用手機瀏覽微店上的客戶訂單記錄。

  一起來看這位80後小夥身殘志堅的勵志創業故事

  身殘志堅 巧手編織幸福生活

  趙海利的老家在河南駐馬店,2010年跟隨父母來到新疆庫爾勒靠打工為生,一出生他就患上了嚴重的小兒麻痺症,導致腿部停止發育,自此他只能依靠板凳和輪椅行走。雖然沒有一對健康、可以正常行走的腿,但他卻擁有一雙靈巧的雙手,十字繡、串珠、剪紙樣樣拿手。

  “從記事時起,我就知道自己與別人不一樣,特別是走出家門,許多人都用異樣的眼神看我時,我心裡特別難受,是製作這些小手工讓我的生活變得豐富,也慢慢有自信了。”趙海利說,2008年起,他開始接觸剪紙,並被剪紙多樣的形態所吸引。

  於是,趙海利買來剪刀、刻刀等剪紙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按照書本上所教的,開始自學起剪紙來。

  “剪紙是一項技術活,剪重了會剪成豁口,整疊紙就會報廢。剪紙也是一個細緻活,複雜一點的要剪一個晚上。”趙海利說,漸漸地,從最初簡單的“囍”、“福”,到現在的雷鋒、《紅樓夢》中等人物造型,自己的剪紙水平也日趨成熟。

  “你瞧,這個喜羊羊、灰太狼是給我女兒剪的;這些福字、喜字是送給親朋好友的。”當天,趙海利向記者介紹著自己的剪紙作品,雖然每幅作品造型各異,但都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趙海利說,多年來,他的手因為剪紙紙沒少受傷,每次受傷出血,他都只是簡單擠一擠、擦一擦,然後繼續剪。

  除了剪紙,趙海利還喜歡十字繡、串珠等手工製作,白天,他在外打工,晚上,他就在燈下忙碌著製作手工。“是這些手工作品,讓我找到了生活的樂趣,也漸漸變得自信起來。”趙海利說。

  開微店自食其力 盼女兒快樂成長

  2009年,趙海利邂逅了美麗的愛情,殘疾姑娘張營營被他身上那種樂觀、堅強所吸引,兩人很快走到了一起,2012年3月,女兒趙彩依的到來更是給這個小家增添了無限歡聲笑語。

  日子就這樣在靜默中流淌,很快,日常的柴米油鹽將最初的浪漫和美好打磨殆盡,2014年初,不堪忍受貧困生活的妻子最終還是撇下趙海利走了,撫養女兒的擔子全部落在了趙海利一個人身上。

  面對著年邁的父母和可愛的女兒,趙海利將失去愛人的痛苦默默埋在心底,他開始想著如何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如何憑自己的能力把女兒撫養長大。

  “去年12月份,一個老師建議我開一家微店,說可以把剪紙、首飾都放在網上賣,非常方便。”趙海利說,經過一陣摸索和學習,2014年12月10日,他在微信上的小店“創意手工坊”終於開張了。

  各種形態的手工剪紙、串珠首飾和十字繡,開啟“創意手工坊”的瀏覽網頁,商品琳琅滿目,價格也十分公道。

  “店開張時間不久,生意並不太好。”趙海利羞澀的說,為了增加點選量,他一有時間就琢磨著如何豐富剪紙種類和首飾的編織花樣。

  創業的過程是艱辛的,對於趙海利來說更是如此。

  趙海利在網店上承諾,凡是購買商品的顧客均免費送貨上門,於是,晚上,他在燈下剪紙、編織首飾,白天,就騎著三輪電動車穿梭在梨城的大街小巷,風雪無阻。

  “有的顧客不知道我是殘疾人,見面時才知道,都特別感動。”趙海利說,讓他特別欣慰的是,一些顧客得知他的情況後,都主動幫他宣傳網店,併成為了朋友。

  顧客張慶雯說:“海利身上的精神讓我們感動,大家都特別樂意去幫助他。”

  “小趙這孩子是個熱心腸,平日裡用他的車,讓他幫個忙什麼的,他都特別積極。”趙海利的鄰居祝紅英大姐說。

  庫爾勒市愛心互助志願者服務隊副隊長鄭立峰得知趙海利的情況後,一直積極奔走,為他找合適的工作。

  談及新的一年有什麼願望時,趙海利說,因為剪紙、手工編織等手藝讓他收穫了自信,今後,他還會繼續不斷學習,創新花樣,將“創意手工坊”努力經營好,通過自己的手藝,讓父母和女兒生活得更好,同時也力所能及地幫助更多人。

  “我的父母都快六十了,還在打工,為了我他們付出了太多,我希望通過我的雙手讓他們過上舒心的生活。”趙海利說。

  二:

  陳世華:殘疾人創業辦養殖場年賺60萬

  他的右手在一次創業中致殘,只剩下一半手掌、一個指頭,然而他並沒有因此停止追逐致富夢;在兩次創業血本無歸後,他挺起脊樑繼續創業,利用村組閒置的山地水庫開辦養殖場,混養鴨、羊、豬和魚等。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他創辦的這個養殖場年可獲利60萬元,他就是陽新世華養殖場董事長陳世華。

  學徒三年練就優秀品質

  1980年,剛滿16歲的陳世華初中畢業,在父親的要求下,他跟著遠房一個表叔,當起了為期三年的木工學徒。

  學木工最難的除掌握技術外就是讀懂圖紙。勤奮又聰明的陳世華很快掌握了木工技術,但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就是不能獨立對照圖紙做好木工活,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讀不懂英文符號,看不懂圖樣結構,需要別人解釋才能做。如何才能使自己儘快讀懂圖紙?陳世華就此多次問師父,得到的總是一個回答:熟能生巧。

  於是,白天,陳世華就拿著圖紙慢慢做,虛心向師兄弟們請教;晚上,他就拿不同圖紙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異同點。這樣,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不管什麼字母,不管什麼圖紙,陳世華都能讀出來,讀得懂。在師父眼中,陳世華在學徒期間已有很多方面“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他所有徒弟中的“唯一”。

  兩次創業傷身又蝕財

  1999年,細心的陳世華髮現,農村很多山場被人承包,木材加工將是不錯的行業。於是,2000年,他說服家人,毅然放棄用了20年的斧頭,拿出全部積蓄購置了電鋸等裝置,專門為加工戶提供裁鋸服務。

  隨後十年的忙碌生意和豐厚收入,證明了陳世華當初決策的正確性和可行性。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就在他計劃擴大規模準備大展巨集圖時,2010年6月的一次工作中,他右手四指被電鋸無情奪去,手掌也被削去一半。

  躺在病床上的陳世華,一想到自己的大好事業就要終止,不由得長長哀嘆,黯然神傷;一想到作為家裡的頂樑柱,不得不為一家人今後生活著想,他又憂心忡忡。但這些壓力更是激發了陳世華重拾生活的信心和重新創業的決心。

  傷口癒合後,陳世華和家人商議決定,利用水田種養蓮子。2011年,陳世華在家鄉承包40畝水田,種植了蓮子。在陳世華悉心的培植下,蓮子產量豐收,但因市場價格不穩定,蓮子由原15元/斤的價格跌至7元/斤。結果,他不但血本無歸,而且還多出3萬元的債務。

  永不服輸終於創業成功

  失敗是成功之母。在面對多次創業的失敗,陳世華沒有灰心氣餒,而是認真總結經驗,並計劃總投資30萬元,利用村組閒置的山地水庫混養鴨、羊、豬和魚等。但養殖場地和啟動資金是第一道難題。

  2012年12月,當地政府得知陳世華的情況後,主動組織鎮村幹部多次與當地群眾協商,徵求多方意見,最終把泉口村丁壠水庫地帶計200畝山地水域面積租賃給他,為他找到了合適的養殖場地;陽新縣人社局瞭解陳世華主動上門為他辦理了5萬元的小額擔保免息貸款,為他解決了資金難題,還讓他參加免費的養殖技能培訓,減輕他養殖的技術風險。

  這樣,陳世華很快走出失敗的陰影,迎來了屬於自己創業的“春天”:2013年底,該養殖場年純收入60多萬元。“目前養殖場正處發展階段,規模還需擴大。下一步,我計劃投資20萬元,建立可養殖萬羽雞的養雞圈,充分利用水庫的生態資源,逐步擴大鴨、豬、羊、魚、雞等複合式養殖基地,爭取到年底純收入突破百萬大關!”談起養殖場的前景,陳世華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