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艱苦創業故事

  創業的人在春天裡容易陶醉,迷失方向,創業者多看看那些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不懼艱苦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找回創業的方向。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兼職農夫種十畝桑葚園 去年賺三萬

  在青西新區的靈珠山街道辦附近,有一片已經進入成熟期的桑葚園,是一位1985年出生的小夥兼職打理的,近十畝桑葚園在去年收入3萬元左右,果園裡的桑葚從五月中旬成熟後,小夥子在朋友圈裡釋出資訊,到這裡採摘的人絡繹不絕。可是,在最初創業的時候,家裡人卻並不同意,不過,小夥子靠著自己的一股幹勁兒,讓桑葚樹見到了收益,也在家人那裡得到了認可,他說,自己想種植齣兒時桑葚的味道。

  兼職農夫打理近十畝果園

  記者聯絡到王元兵時,他正在忙活著給客戶發貨,片刻也閒不下來,從五月中旬以來,這樣的忙活情形一直持續。王元兵在2007年畢業,幾經輾轉進入一家銀行工作。他說,自己本身就是農村娃,初中開始跟著父親賣桃,對土地有一種抹不去的情愫。

  從2007年他就發現,市場上的桑葚頗受到歡迎,而且還不便宜,每斤的價格達到了10元,可是,這些桑葚已不是當年的口感,這讓他萌生出一個想法,打算在自家的果園裡種植桑葚。說幹就幹,他在網上諮詢了商販,後來又專程跑到河南、浙江等地學習,把自己的休息時間都花費在了路上。後來,他從浙江以5元一株的價格購買回桑葚樹苗,種植在自家的果園裡,從此開始了種植桑葚的路。

  他平時在銀行工作,下班就往果園裡面跑。王元兵說,原本,自己的果園只有三畝地左右,後來他看親戚的田地一直荒著,老人上了年紀也不打理了,就商量著直接租了下來,讓種植的規模擴大到了近10畝。桑葚園建好後三年才見效益,而且最初幾年產量不高,他只能自己跑到市場上去賣,一天最多能賣掉60斤。今年,已經是種植桑葚的第六個年頭,一畝地的產量能有800斤左右,去年,在桑葚的成熟季裡他賺了三萬元。他說,今年,果園裡的桑葚賣到了每斤20元。

  種地遭反對,家人不管桑葚

  說起創業的經歷,王元兵也走過一段苦日子。從菏澤學院畢業之後,王元兵入行做了會計,後來才轉入銀行做業務。在家人看來,這也算份靠譜的工作,可看到王元兵三天兩頭往地裡跑,他的父親就氣不打一處來,老人更希望他專注主業,不用兼職到地裡忙活。

  王元兵說,開始種植桑葚的時候,他沒有給父親打招呼,從外地買了150棵果苗,直接種植到了果園裡。對此意見較大的父親***,平時給桃樹澆水施肥的時候,從不管理這些新種的桑葚樹,王元兵也沒有辦法,只好自己到田地裡澆水施肥。平時,從單位下班之後,他就到果園裡轉悠,打理自己花錢買進來的桑葚果苗,週末也都耗在了果園裡。

  看到王元兵的堅持後,父親的態度有所改觀,從桑葚樹結果並有收益後,這種態度更是得到改觀,可是,一家人缺乏管理經驗,之前也走了彎路。比如給田地打除草劑,結果使得50棵果苗枯死在田裡。王元兵看著也心疼,但經過近幾年的培育,剛買回來時如同麥秸一般的桑葚樹已經長到兩三公分粗。

  桑葚得病損失一千多斤

  幾經打探,王元兵瞭解到,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的薛家島,曾有人專門種植過桑葚,果樹也都已經長大,他了解到,對方的土地要改為他用,就找上門將果樹買了下來,一下子,果園裡面多了百棵桑葚大樹。目前,果園裡已經有桑葚樹三四千棵。

  不過,王元兵還是缺乏經驗,他說,今年,桑葚樹已經有果子了。可是,樹木也莫名其妙地得了怪病,一些果子甚至還沒有成熟,就爛在了果園裡面,看著掛在枝頭的已經泛白的桑葚,王元兵是說不出的心疼,他告訴記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損失能有1000多斤,相當於一畝地在豐產期的產量。

  他自己也在慢慢地學習,他說,自家的桑葚樹得了白果病,他已經盤算,希望來年別再有損失。

  盼有土地擴大種植規模

  王元兵的銷售渠道在網上,主要是從朋友圈裡挖金子,從桑葚開始上市後,他就在朋友圈裡發了資訊,沒成想,這一下倒是火了起來,有不少人到果園裡採摘,一些客戶也聯絡他訂購,讓自己的銷路不再犯愁。在王元兵的心裡,有了長遠的打算,他想要建自己的綠色桑葚園,讓到果園裡採摘的人放心吃,甚至在施肥上也是格外的講究,多用一些雞糞、牛糞和黃豆之類的有機肥。之前,由於果樹較小,出果率並不太高,而今年,果樹一下進入豐產期,前來採摘的人也絡繹不絕。

  “現在,我和家人是連軸轉,訂單都排不過來。”王元兵說,進入桑葚果上市的時間後,他都會接到大量的電話訂單,桑葚供不應求成了讓他頭痛的難題,但他告訴記者,自己有信心將桑葚園逐步發展成為大規模的桑葚採摘基地和優質樹苗培育基地。

  客戶也漸漸地多起來,王元兵也盤算著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可是,自己跟村裡人溝通了許久,也沒能夠得到土地上的支援。他說,村裡的人覺得他年輕,相應的社會經驗不多,這事兒一直沒辦成。每當想到這裡,王元兵就嘆氣,這成了心頭的一個結。

  二:

  唐山留學生回鄉創業 庫存5萬公斤鮮肉待銷

  留學韓國回鄉創業的樂亭縣龐各莊鄉大學生劉凱,帶領樂亭縣牧康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102戶社員搞野豬養殖,幾年來效益一直不錯。去年,他們飼養野 豬的規模、產量都有所提升,但豬肉銷量卻不如往年。眼看快過年了,望著存放在冷庫裡的5萬公斤鮮野豬肉,劉凱很是著急。

  1月29日上午,記者在位於龐各莊鄉王莊子村的樂亭縣牧康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場看到,佔地24畝的9個養殖大棚依次排開,大棚裡面,是用鋼 筋圍成的一個個約12平方米的野豬圈,機靈可愛的小乳豬、健康活潑的保育豬、肥頭大耳的育肥豬,有的在歡快地吃食,有的在睡覺,有的在喝水解渴。劉凱介紹,這些豬都是長白山原始森林的純種野豬與中國原生態母豬雜交的二代產品。2007年,劉凱從韓國忠北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畢業。2008年,劉凱與河北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妻子結婚。2009年,養豬市場瘦肉精新增嚴重,劉凱經吉林延邊朋友介紹,買來長白山奔跑野豬飼養,家人和朋友吃過野豬肉後,都認為肥肉肥而不膩,瘦肉瘦而不柴。從此,劉凱便萌生了養殖野豬的想法,他以每頭1萬元的價格引進108頭長白山奔跑野豬,飼料為玉米、大豆、甜玉米芯,生長週期為1年半左右。該專案作為樂亭縣畜牧行業的龍頭,也得到了該縣相關部門的幫扶和支援。經唐山市畜牧水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檢驗,按照農業部相關規定,其養殖的野豬磺胺類、金黴素、土黴素等12項指標均符合標準要求。6年來,他們已經投資1600萬元,僅去年一年就投入400萬元,用於豬舍改造、聘請畜牧專家、青儲1000多噸甜玉米芯發酵飼料及豬場日常管理經營。2014年,劉凱帶領102戶村民建起樂亭縣牧康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往年野豬產量在2萬公斤左右,銷售不成問題,去年野豬養殖規模、產量都有所提升,現有存欄野豬2600頭。年底宰殺後,約5萬公斤切割冷凍野豬肉存放在冷庫裡。

  為幫助村民開啟銷路,近日,劉凱一直在忙著利用網路、電話、微信等方式聯絡買家,北京、天津、山西及省內部分城市的客戶陸續訂購野豬肉,唐山荷花坑市場也有他們的野豬肉產品,受到消費者歡迎。

  劉凱說:“我們的目的是讓更多的人吃上健康的肉食,但面對眼下銷售市場遇冷的現狀,我們急需得到大家的支援和幫助。100多戶村民一年的收成希望都在這裡,他們盼著快將庫存的野豬肉賣出去。希望有這方面需求的社會各界人士與我聯絡,電話:13503156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