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事蹟

  “只要認準目標,能吃苦,有恆心,就沒有辦不成的事”。下面讓小編來告訴你,希望能幫到你。

  一

  姚俊,男,苗族,24歲,中共黨員,畢業於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大學專科學歷,現任來鳳縣尚風寨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一、借東風初起步

  2010年6月,出身農村的姚俊放棄恩施市報酬豐厚的工作,為實現復興來鳳養蜂業的創業夢想,他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返鄉發展養蜂業之路。姚俊在一個多月時間裡,翻山越嶺深入革勒車鄉和大河鎮的村村戶戶去調查養蜂情況,向有經驗的養蜂老師傅學習養蜂技術。通過不懈地調查走訪,一份頗具含金量的“尚風寨”蜜蜂養殖最早的創業計劃書在他的筆下誕生。有了創業目標就要去踐行,他的創業計劃也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援。作為一名普通的青年農民,資金是創業最難逾越的一道鴻溝。在家人和親戚朋友的支援下,通過在信用社聯名擔保,姚俊在獲得最初的啟動資金10萬元。初生牛犢不怕虎,姚俊在獲得啟動資金後就馬上緊鑼密鼓地開始創業。由於經驗不足和管理上的疏忽,剛啟動一個多月他就在創業路上摔了第一跤:在大河鎮放蜂時一名農戶在給蘿蔔噴灑農藥治蟲時,誤將農藥噴灑在了蜂箱上,造成了20餘箱蜜蜂不同程度死亡,此後蜜蜂所剩無已,因該農戶屬特困戶無力賠償,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萬多元,姚俊的養蜂大戶夢幾近破滅。

  二、尋求合作謀發展

  蜜蜂中毒事件後,因擔心親戚朋友的指責,姚俊就把自己關在家裡關了5天,通過閱讀創業書籍和觀看視訊教程,同時利用網路平臺求教於成功企業家、朋友、老師,深刻總結了失敗的原因。在他們的幫助和指導下,他發現單個農戶抵禦風險能力差的弊端,大家只有擰成一股繩抱團發展才能闖出一番天地。於是姚俊就開始謀劃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來發展養蜂產業,他聯合革勒車鄉蜂農文繼祥等人,依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於2010年8月登記註冊了來鳳縣第一家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尚風寨蜜蜂養殖合作社,專門從事蜜蜂養殖、加工、銷售***。 蜂終於嚐到了甜頭。

  三、觀前景思對策

  隨著國家退耕還林政策不斷深入,特別是近年來武漢凱迪在我縣大力發展油桐和刺槐,使我縣的養蜂環境得到根本改善。他看準了養蜂業不僅能夠提供大量營養豐富、滋補保健的蜂產品,增加農民收入,促進人民身體健康,而且對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產品品質和維護生態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以時代眼光將這種生態環保的和諧理念視為發展契機,按照“先發展,後規範,邊發展,邊規範”的總體思路對合作社的發展作出了長遠規劃。合作社在運作初期,就十分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獨特的合作運作模式,對於成員的幫扶,主要採取以區域綜合發展基金的方式介入。經

  書面申請加入合作社的成員,可以享受合作社提供的產前、產中、產後及市場銷售服務。成員可以通過合作社搭建的遠端教育平臺和聘請的專家進行授課,學習最新養蜂技術和了解行業資訊。合作社還對成員產品簽訂收購協議,按照每斤高於市場價2-5角保護價收購,讓成員吃下“定心丸”,有效地避免了單家獨戶生產帶來的資訊不暢、技術落後而導致的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從而節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確保成員蜂蜜產銷兩旺,蜂農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四、創品牌,強營銷。

  有了好的產品,就必須拓展良性的市場。隨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費者更加關注鄉土風味和純天然、原生態的產品,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大,導致純天然蜂蜜價格比普通蜂蜜價格還要高上許多。在合作社理事長姚俊帶領下,合作社申請註冊了“尚蜂寨”系列商標,辦理了法人機構程式碼證和稅務登記證,今年還申辦QS認證。合作社搶抓發展機遇,在產品宣傳上下大工夫,印製了專用的品牌包裝,創辦了合作社宣傳網站和銷售網店,以狠抓產品質量為核心穩步進入市場,並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五、科學規劃求長遠。

  合作社深知發展之路在於科學規劃,理事會一班人在理事長姚俊的帶領下,結合了我縣蜜蜂養殖產業佈局和市場需求的可觀前景,科學地制定了一系列規劃。一是繼續加強現有養蜂基地建

  設,爭取5年內通過有機食品認證,提高產品品質。二是建設完善產品配送中心,深入開展農超對接。通過與大型超市對接,有效解決蜂產品的銷售體系欠缺而導致的養蜂風險難題。未來五年,合作社擬建武漢、恩施、宜昌三地的直銷網路,來鳳現已創辦專賣店兩家。三是制定符合合作社執行的財務管理、質量管理、員工福利等相關制度,使合作社規範健康發展。最終,讓更多蜂產品愛好者瞭解尚風寨蜜蜂養殖合作社,以推動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為願景,遵循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統一的價值觀,增強消費者和經銷商對“尚風寨”蜂產品消費和經營信心。

  六、為人真誠,樂於學習。

  姚俊返鄉養蜂,借東風致富顯身手。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他嚴謹認真,不急不躁,熱情為廣大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技術服務,他對蜂友和愛好者友所提出的問題都認真解答,受到了廣大成員和蜂友的一致好評。到目前為止,他為成員蜜蜂免費義診百餘次,多次為困難成員贈送蜂具。姚俊在對尚風寨未來發展描述中這樣說到:“以學規劃謀發展,把尚風寨合作社做精、做強,在有充分的原始積累後,一定要創辦一家尚風寨商務學堂和一間診所。”商務學堂,旨在為尚風寨成員和更多的人提供成功的經驗,促成更多人的成功;診所,旨在幫助尚風寨成員和貧困人員解決就醫難、看病貴的問題。此外,大學畢業後的他,一直保持“有餘力,則學文”的良好習慣。據瞭解,他每年至少要花上2000餘元

  購買各類書籍,現在他家中堆滿了各類書箱,翻開閱讀過的書都有他的讀書筆記,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利用網路查詢答案或求教於老師。在長期實踐中,他還總結出了“養蜂不要種,只要勤做桶,養蜂不愁富,只要有技術”的山區人致富經。

  姚俊在創業中樹立誠信乃成功之本的信念,靠勤學實幹興業,靠求實創新發展,造就了今天的事業。超越自我,挑戰未來,一份信念使他在返鄉創業路上成為一名年輕有為的帶頭人。

  二

  王道巨集,男,漢族,1972年6月出生在水陽鎮裘公社群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由於家庭條件困難,1993年秋,20歲出頭的王道巨集在水陽高中畢業後,從家裡帶了50元錢隻身來到了上海,從幫飯店洗碗打雜做起,開始了他幫廚學藝的打工之路。1995年經人介紹,與本村姑娘孫金蘭結婚,婚後生育一個男孩。1998年聽朋友介紹說廣東好掙錢,就帶著妻子一道“闖廣東”,先在東莞一家塑膠廠打工,從工人、領班、組長一直幹到生產科長。正當他事業漸成時,卻不料市場產品滯銷,企業經營不景氣,工資時發時欠,眼看前途難料,只好帶著妻子於2000年秋轉入一香港人辦的金輝鞋廠打工,一切又從頭開始,……夫妻倆艱難地捱到2002年8月,經人介紹又輾轉到了蘇州,妻子孫金蘭在鄉村醫院從事護工,王道巨集則在三星電子廠謀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由於他工作上勤勞肯幹,認真負責,不怕吃苦,任勞任怨,又能和工友們打成一片,三個月後就當上了班長,六個月後提為隊長,手下管理著27名保安隊員和4個轄區安全……在那裡渡過了5年多相對穩定的日子。

  在上海、廣東和蘇州打工期間,王道巨集除了掙錢養家餬口外,他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始終無法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找到一種家的感覺。在他的內心深處,始終有一種情感隱匿著、潛藏著,讓他無法真正快樂起來。為此他經常這樣思考:“作為一個成家立業的男人,帶著妻子總是長年漂泊在外打工也不是個事呀。該怎樣來重新定位自己與家庭的未來呢?”王道巨集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無時無刻不在計劃著怎樣改變自己的人生道路。

  回鄉創業,讓他感受到人生的成就感

  “勤勞靠雙手,打工不如創業”。“金窩窩、銀窩窩,不如家裡的土窩窩”。外出務工的14年裡,王道巨集始終牽掛著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心想回家來幹一番自己的事業。

  2006年底,王道巨集夫婦通過聯絡、考察手套加工市場,已經做好了返鄉創業的各項準備。

  2007年春節,當他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向社群書記、主任和兩委幹部們溝通時,立即得到了贊同與支援。王道巨集的人生座標從此發生了一次重要的轉變。

  他說幹就幹。從親友處借來5萬元,社群總支書記王志祥支援借給他1.5萬元,加上夫妻倆在外打工的多年積蓄在內,於2007年4月投資10萬元,辦起了水陽鎮第一家“宣城巨集達手套加工廠”。從自己學習加工手套、培訓工人,到與外貿企業簽定合同,承攬加工業務、維修機器、控制操作流程、質量檢驗、集中打包、裝箱和企業管理等,他白手起家,摸索著一切從頭做起。從開始10多人發展為目前40多人,機器裝置由原來10臺增加到50臺,合作加工廠擴大到2個,總投資房產、裝置達到40餘萬元。月加工手套產量由5萬雙增加到25萬雙,年產量由60萬雙增加到300萬雙,產量、收入短短2年翻了4倍。

  在王道巨集手套廠上班的婦女,40歲以上的婦女約佔40%,30至39歲的婦女約佔50%,20歲以上的小姑娘約佔10%。她們多為本地人,其中本村人佔80%。手套廠實行計件工資和按勞計酬制,她們當中技術熟練工月收入1500元左右,一般工人月收入1000元以上。還有更低的,如本村3個殘疾人,她們無法到手套廠上班,廠裡就派人將剛做好的手套送上門,讓她們在家裡剪毛邊,月收入600餘元。就還有10多個六十歲左右的老年婦女,她們白天要接送孫兒孫女上學,還要在家做飯做家務,也無法前來上班,廠裡同樣將加工過的手套送上門,讓她們在家裡剪毛邊,附帶著掙錢,月收入約在500元左右。據此算來,返鄉創業青年王道巨集創辦的手套廠,實際上解決了當地60名“留守婦女” 就業,除自家收入外,每年為社會創造勞務收入60萬元,人均增收1萬元。

  “和鄉親們同甘共苦,一起在家裡掙錢,

  是我人生的一大快樂”

  返鄉創業,成就事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十分困難。王道巨集2007年創辦手套廠,由於外貿訂單加工,工人技術不熟練,質量要求很嚴,產品不合格賠償原材料以及運輸費用高等因素,當年就虧損4萬元。第二年他總結經驗,在經營上採取“少拿快做勤交貨”、在管理上採取“熟練工‘一對二’帶新手”等強化技術培訓,嚴把質量關做法,很快扭虧為盈,到2008年底淨贏利10萬餘元。雖然在全球“金融危機”態勢下,許多傳統紡織產品企業生存艱難,但王道巨集的手套廠卻“一枝獨秀”,目前經營狀況趨於良性迴圈,正處在創業者與打工者實現“共贏”和上升發展的拐點上……

  據水陽鎮裘公社群總支書記王志祥介紹,王道巨集是個返鄉農民工出身的創業者,也是社群不久前培養髮展的一名新黨員。他目前雖然還只是一個返鄉創業剛起步的“小老闆”,但我們相信他一定能把一個年產值百餘萬元的手套加工廠不斷做大做強,辦成一個規模更大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以吸納更多的“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和殘疾人在當地就業,大家共同走致富發家的道路,這樣既減少了當地婦女外出打工的風險,也便於當地婦女就地就業和照顧家庭、子女,同時也為穩定家庭、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一個好的垂範。

  王書記還指出,王道巨集辦的手套加工廠對鄉親們管理很寬鬆,他一般要求工人上午七點半到廠,下午五點半就可離開,中午廠裡免費為工人們提供“三菜一湯”中餐。家裡有事可以打電話請假,不扣工資;但廠里根據各人技術能力下達的手套加工任務,要確保按期完成,以取信於外貿出口企業,樹立巨集達手套廠的品牌和形象……

  從以上可知,淺嘗輒止不是王道巨集的個性,追求更大的發展才是他真正的人生奮鬥目標。我們希望他作為一名返鄉創業的青年農民,在家鄉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帶領自己的鄉親們在致富的道路上闖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