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創業事蹟材料典型優秀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創業活動在全球範圍內活躍起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回鄉創業事蹟材料,希望能幫到你。
回鄉創業事蹟材料篇一
XX,男,1982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XX縣XX鄉XX村人。2006年6月從哈爾濱師範大學恆星學院計算機專業學習畢業後放去到麻慄縣合管中心工作的機會,回鄉當了一名在別人看來毫不起眼的村官,同時利用自己在學校學到的計算機知識,兼營一個計算機銷售與維修店和XX縣XX升林山泉水銷售店,成為農村青年學習創業典型。
立志當村官 服務新農村
XX的母親是XX村連續三屆的村“兩委”班子成員,縣鄉人大代表,在村子裡是響噹噹致富帶頭人,曾多次受到州縣鄉黨委政府的表彰。從小目睹耳染了母親的事蹟,他從上大學開始,就把學成後回報家鄉的心思牢牢植在了心底,實值第三屆村委換屆之際,他多次跑村委會表決心,毅然報名參選,立志為家鄉的發展獻一份力。2010年4月,XX鄉第四屆村委會換屆選舉中,年僅28歲的青年黨員XX同志,通過公開選舉這一平臺,依法以2051票當選為XX村委會副主任。成一名 “村官”後,面對角色的轉變,肩上的擔子,怎樣才能當好“村官”一直是他不斷思考的一個問題,XX在當選表態發言時說:“做農村工作對於我來說是外行,但我也是農村人,我有信心和決心履好這份職”。
進村委會工作以後,加強與村“兩委”班子及群眾溝通協調,他深入村寨調查研究,聽取群眾的意見,找準工作的切入點,因地制宜地引導群眾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重點圍繞畜牧、烤煙、甘蔗、蜜香梨、茶葉、蔬菜、核桃等幾項重點產業抓發展,幫助群眾搞好產業規劃,基本做到每個村小組有1—2個產業。特別是在XX村農事E網通推廣運用、遠端教育站點管理和點播以及農民黨員上網培訓等工作上,他充分發揮了自己在大學所學的計算機專業優勢,認真利用“農事E網通”這一平臺為群眾辦實事,減少群眾辦事成本,組織農村黨員利用遠端教育、農民黨員上網培訓基地進行政治理論、科技知識、市場資訊等方面的學習,增強農村黨員自身綜合素質,為全村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2013年,在第五屆村“兩委”換屆選舉中,他又再次以高票當選為XX村委會副主任。
白手起家 誠信經營
年僅32歲的XX,給人的感覺他是一個頭腦靈活、思維敏捷的人,而且他敢闖敢幹,大膽創業,吃苦耐勞,勤奮好學。近幾年農村的經濟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由於受到資訊科技、自身文化水平、眼界等條件的限制,農村青年在農村的經濟發展中還不能起到真正帶頭的作用。特別是對於那些底子薄,自身發展能力弱的農村家庭,僅靠傳統的農業種植難以實現脫貧致富的願望。作為一名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大學生,他總在思考,能不能通過自己的創業行動來帶動鄉親們達到共同致富的目的?畢業後,他沒有像其他人一樣,通過考公務員這根獨木橋來實現自己的價值。2012年他報名參加馬慄坡縣合管中心招聘考試,考試成績優異,進入面試階段,但他卻放棄了面試的機會,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在家人的資助下,在興街開發區開了個電腦及配件銷售維修店,銷售範圍包括XX興街,XX,馬關,麻栗坡和天保口岸等地,每年實現銷售純收入8萬元。隨著農村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生活質量追求越來越高,對飲用水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也讓他看到商機,他通過與XX縣昇林山泉水廠負責人的溝通,承諾銷售數量和服務質量,以誠實守信的經營理念贏得XX縣昇林山泉水在XX鄉的經營權,由於他服務周到,信守承諾,他每年銷售昇林山泉水2.4萬桶,實現銷售純收入3萬元。在家人的支援配合下,他還經營著日用百貨、牲畜飼料及用藥、化肥、農藥等農資商品。在他自己創收的同時,也不忘將自己的創業經驗和村民們分享,帶動了本村部分青年的自主創業積極性。
孝敬父母 傳承美德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自古以來的美德,XX作為家中的獨子,他用愛和行動詮釋了何為孝,在忙於工作和生意的同時,不忘關心和孝順家中的父母,抽空回家陪伴他們,聊聊家裡的生產和生活情況,瞭解父母的所思所想,每年抽時間帶他們外出遊玩,放鬆身心,做一次全身體檢等,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特別是2011年,母親腿患風溼並後,醫生要求手術治療,連續做了兩次手續,共花醫療費用9萬元左右,由於手術失敗,母親基本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妻子又是教師,不能隨意請假,照顧母親的重擔就落在XX一人身上,他既要忙於村委會的工作,又忙於生意,還要照顧好母親,只要聽見說民間有人能治好母親類似的病,就開車帶著母親前往看病,到過馬關,廣西,丘北,彌勒等地看過病,聽見什麼藥有效就買什麼藥,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的下半年,母親終於能站起來走路了。
XX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蹟,但他卻以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從一點一滴做起,飲水思源,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一如既往地用一顆對黨和事業的忠心,為群眾辦好事實的決心,繼續在黨和群眾之間,發揮好橋樑扭帶作用,為群眾服務。
回鄉創業事蹟材料篇二
陳萬金,男,布依族,1980年11月生,初中文化,中國共產黨黨員,返鄉農民工,家住**縣**場鎮冬瓜林村二組。1999年至2001年跑長途貨運,2003年外出打工時到山東綠康奧公司學成生態養豬技術後,毅然將發展眼光投向家鄉返鄉創業,在親友及農村發展基金協會的幫助、支援下,2006年,回村創辦了萬金養殖場,以返鄉創業回報家鄉,回報社會。
萬金養殖場總投資約168萬元,佔地58畝,是**南第一家新型發酵床生態養豬及良種繁殖示範基地。現有存欄母豬61頭,仔豬286頭,生豬508頭,年出欄3000餘頭。2008年5月,陳萬金從外地引進美系**、大約克、杜洛克及高原黑香豬等優良品種,運用生態養豬法,以鋸末、稻殼、玉米秸稈等多種農作物秸稈作為墊料原料,通過微生物的作用直接發酵糞便和降解纖維素,轉化為可供豬採食的營養物質。"生態養豬法"縮短全程飼養時間7-15天,降低飼養成本10%-15%,不但提高經濟效益,還為當地養豬業的品種改良和解決農村秸稈焚燒問題,促進新農村建設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為一名返鄉農民工、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不但自己富起來,還要不忘"傳、幫、帶",陳萬金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把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當作自己的責任,用實際行動履行共產黨員的職責。他採取先賒仔豬給農戶餵養,待豬出欄後才不計息收回成本,給家庭比較困難的群眾免費提供種豬、小豬仔等方式幫助村民脫貧致富。2009年8月,瞭解到本村村民卜貞躍家境貧,無經濟來源到**縣城幫人打煤粑後,他主動送來3頭小豬讓其飼養,無償提供飼料和菌種,教卜貞躍用新型發酵床養豬法養豬,現在,卜貞躍所飼養的豬已經發展到8頭,不但成功擺脫了貧困,每年還有上萬元收入;店子組村民朱明忠家庭經濟十分困難,雖早有養豬致富的想法,但一直苦於無錢購買豬仔,陳萬金得知後,立即為其送來2頭小豬仔。2009年以來,陳萬金採用無償發放仔豬讓村民餵養長大後再回收的方式向260戶群眾無償發放仔豬共3970頭,最多每戶25頭。在他的帶動下,冬瓜林村養殖業得到較快發展,多數村民從原來不養豬或只養一頭增加到現在的三頭以上,每年每戶可增加養殖收入1000元以上,並帶動了本村6名農民工進行小規模養殖。為了讓更多的人享受生態發酵床科學養殖的成果,2010年4月他帶領本村9名養殖骨幹成立了**場鎮萬金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至今合作社成員發展到31人,合作社資產壯大到130餘萬元,成員養殖金葩牌黑香豬最多達20餘頭,年純收入2萬餘元。
在幾年的養豬過程中,陳萬金知道,科學的飼養技術和精心的管理方式是養豬的首要條件,他不但自己刻苦學習技術,認真專研業務,堅持科學飼養,還花3000餘元錢從外請來畜牧專業技術人員為村民們講課、傳授養殖技術。空閒之餘,他經常到飼養戶家中手把手地教他們消毒、打預防針,得知村民家的豬生病,陳萬金總是主動上門幫助醫治直至痊癒。
為更好的帶動養殖業及周邊經濟的發展,減少群眾賣豬難的困難,更多地增加農民收入,開辦了"金葩牌"黑香豬肉食品加工廠,目前該工廠已正常生產,有黑香豬臘肉、香腸、紅燒肉、血豆腐、幹豆腐、豆沙粑、月餅等十多個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2010年至2011年醃製黑香豬肉食品50餘噸。同時,為增強黑香豬生態系列肉食品保質時效,提高保健功能,他決定利用本村"萬畝竹海"優勢,從浙江**引進先進的竹製品編織技術,自己出資聘請技術人員到村指導村民們用竹葉、竹絲編制包裝盒及相應的竹製品用於黑香豬肉食品的包裝,既增加村民們的收入,又帶動本村竹製品工藝的發展。隨著黑香豬系列食品消費市場的開啟,原有的手工作坊式的加工已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為此,陳萬金決定全力打造黑香豬生態系列肉食品品牌,在陸關工業園區興建萬金食品廠擴大規模,今後,陳萬金將通過自己的努力,同時爭取政府及社會的支援,力爭到2013年存欄豬隻達到6000頭以上,出欄生豬5000頭以上,創產值800萬元左右,解決40名農民工就業。計劃每年醃製黑香豬肉食品50噸以上,創產值650萬元以上,解決50名農民工就業,進一步帶領村民發展壯**製品加工業,爭取每年創產值150萬元以上,並逐年增加,解決30-50名農民工就業。
他的事蹟得到群眾的交口稱譽,也得到了黨和上級領導的肯定,2009年11月被團省青農部評為"農村青年脫貧致富帶頭人",2010年4月被州委、州政府評為"**南州優秀農民工",同年9月被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評為"全省拔尖鄉土人才"和中國銀行業協會***花旗集團***授予鄉村農業二等獎,2010年12月被**縣團委授予青年帶富工程示範基地。2011年6月被**南州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他的勤奮使他進步,他的執著使他成功。陳萬金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忘我的拼搏精神換來了累累碩果,也贏得了群眾的讚許和好評,面對今後的人生,陳萬金表示,將繼續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將產業做大做強,帶動更多的農戶走上科學致富之路,為家鄉的發展作出應有的更大貢獻。
回鄉創業事蹟材料篇三
新年過後,咋暖還寒,連綿陰雨提醒著人們冬天還在做最後的抗衡。就在人們昂首期待春天的陽光早早到來的時候,xx縣xx鎮xx村x紡織廠裡,工人們卻各施其位,忙碌個不停,廠長鄭也投身其中,指揮工人生產,一片繁忙的景象。轟鳴的機器編制出錦繡的布匹,也描繪著鄭不平凡的創業史。
xx村地處多山丘陵地帶,人均耕地不足半畝,僅靠種地致富,困難重重,特殊的地理環境迫使村民必須走出村子,開拓一條富裕之路。1995年,25歲的鄭不甘心守著一份薄田,過貧苦的日子,揹著簡單的行囊,加入到農民工行列,來到浙江一家紡織廠做修理工。也許是和紡織機器有一種天然的緣分,從此之後,他就再也沒有離開過紡織行業。剛進廠的那段時間對他來說是最受煎熬的,由於技術不是很熟練,常常為不能及時排除機器故障急得滿頭大汗,甚至被扣薪水。然而,任何困難都阻撓不了他留下來專心學一門技術的決心。為了提高技藝,他勤學苦練,多向別人請教,不怕髒活、累活、苦活,不斷磨練自己,突破一個個難題。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他練就了一手硬本領,學到了技術,開闊了視野。工資也由原來的幾百元漲到一千多元,成為廠里人人皆知的技術骨幹。
2008年是鄭已經在紡織廠工作的第十三個年頭,其間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看一看。這時候的他也已經是月薪3000多元的技術能手,家境也一天天在改變。照理說,有得心應手的工作,有高薪的收入,鄭應該很滿足了,可是在他內心隱藏著一個更大的夢想。
2008年下半年,由於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他所在的紡織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訂單減少,產量急劇下滑,效益逆轉,最終不得不宣佈破產。經過十幾年生活和工作,就要離開廠子的時候,他站在靜悄悄的生產車間裡,摸著蒙上一層灰塵的機器,心情異常複雜。十幾年的經歷如電影般在腦海裡播放,如何讓機器再轉動起來的思索縈繞心頭。一個人富不算富,回鄉創業大家富,憑藉自己的技術和積累的管理經驗,回家自己創辦紡織廠的念頭油然而生。
此時的xx鎮黨委、政府正積極響應中央、省、市、縣的各項鼓勵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政策,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援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的相關措施,向遠在異域他鄉的農民工發出來自家鄉的殷殷召喚。2008年10月,鄭通過一段時間的走訪考察之後,毅然決定返鄉自辦工廠,從農民工轉身當老闆。缺少資金,他拿出了多年的積蓄,又向親戚、朋友借了一些;沒有廠房,他騰出了老屋;買不起新裝置,就從原來工作的工廠購買已經廢棄的裝置。運輸、安裝、除錯,凡事都要親自動手才能放心,常常累的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籌備,x紡織廠終於在一陣鞭炮聲中開工了,久違了的機器聲又響了起來。
x紡織廠一成立,就吸引了附近返鄉農民工前來應聘,甚至還有浙江的農民工慕名而來。如今已經解決60多名返鄉農民工就業,工資由底薪加計件相結合,月薪達到1600——2700元,工廠月產值達200萬元左右。隨著規模進一步擴大,按照計劃,將來擴產後,可解決120人就業,年產值近3500萬元。為了避免走原來所在工廠失敗之路,鄭吸取教訓,改變思路,採用新技術、新工藝,從原材料、花色、製作上嚴格要求,嚴把質量關,以質量求勝。並與世界接軌,接國外訂單,產品遠銷韓國,用來製作高檔西服,只有一部分銷往國內。隨著業務不斷擴充套件,鄭接的訂單也越來越多,在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深入,萬馬齊喑的市場狀態下,一枝獨秀,於危機中搶佔商機,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起來,2010年已納稅320餘萬元。
面對未來,鄭的眼光更放長遠了,他不僅對自己辛苦創辦起來的企業做強做大,他更大的願望是能更好地回報家鄉,用自己的行動帶來更多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帶領父老鄉親走上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