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企業要講得與失

  古人認為,人才是國家興旺的重要因素。我們知道,運作企業和管理企業無非是企業能否使得到生存和發展,沒有贏利,企業就意味著關閉。企業要發展,就必須贏利,沒有贏利的企業只是匆匆過客。但要基業長青,贏利就要講究得與失,可以失什麼得什麼,這都是老闆要思考的首要問題。

  一、失小利得大利

  失小利得大利,這是所有能夠成就大事業之人必備的思維模式。小人得小利,易喜形於色,小人失小利,易怒於言表,小得小失沉不住氣。失小利而得大義,舍小財而得大愛,不失為一種經營人生的最高境界。同樣,經營事業一樣要捨得,有舍才有得,大舍才有大得。捨出了金錢,得到了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那是值得的。

  當你遭遇困境時,會有許多朋友來到身邊為你鼓勁、為你加油、為你吶喊、為你助威、為你祈福,你的心是亮的,你的手是暖的,你就會突破重圍,擺脫困境,獲得重生。經營企業如果連小利都捨不得付出,這樣的老闆是很難有什麼大志向的,也就是目標肯定不長遠、不厚大。小利也不能分給眾人,那大利更捨不得。所以,我們追隨老闆一定要追隨敢於舍小利的老闆,而不是斤斤計較的老闆。

  因為,失小利是所有成大事、做大生意之人必不可少的思維模式之一。

  二、失眼前利要長遠利

  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確實令許多人難以區分,也難以兼顧。但經驗告訴我們,只顧眼前利益的人一定不會有什麼人生和事業的成功。過去由於物質匱乏,導致許多老闆想快捷賺錢,只顧眼前利益,因此,假貨、劣貨,根本沒有關注消費者利益。但這幾年,時過境遷,很多行業產能都大增乃至過剩。過去很多隻顧眼前利益的企業現在已經變得難以生存,因為成功是建立在以信譽為基礎的,而信譽是建立在消費者的長期使用和觀察之上的。當人們上過一回當以後,就沒有第二回了。

  對於信不信譽、品不品牌沒有太多的關注,反而對某些著力於質量和品牌的企業還帶有嘲笑的態度,笑他們有錢不賺這麼笨。然而,同樣在廣東的新會和中山這兩個地方也有兩家“笨”紙廠,他們是維達和潔柔,這兩家廠不但沒有按掙開錢這樣的一種模式走,而是一直以質量和品牌作為企業生命線來維護。經過10多年的經營和市場洗刷,維達和潔柔這兩家廠都變成了上市公司,而東莞簡沙洲這個紙業加工基地能留下來的廠已經不夠50家!

  發展的觀點,正確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不要為眼前的利益所矇蔽、所迷惑,否則就很容易沉溺於既得利益中,就會忘記自己的戰略目標。大家都知道,眼前利益很受用、很誘人,但往往會讓我們只見樹葉不見森林,只見魚不見魚塘。

  三、散錢財聚人才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什麼是最寶貴的東西?資金、技術、專案固然重要,但更寶貴的是人才。沒有人才,再雄厚的資金、再高精尖的技術、再好的專案也難以發揮最佳的經濟效益,弄不好還可能付之東流。世界上500強企業沒有一個不是擁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人才是一個企業的發展之寶。對於什麼是寶貴的東西,自古以來就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見仁見智的結果卻大不相同,我們可以從古人的歷史故事中的結果引以為鑑。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次,齊威王和梁惠王兩個人論寶。梁惠王問齊威王:“你們國家有寶物嗎?”齊威王謙虛地說:“沒有。”梁惠王得意地說:“我們這樣的小國,還有寶珠十枚呢?每枚寶珠能照車子前後各十二乘。怎麼你們這樣的大國卻沒有呢?”這時,齊威王微笑著回答:“我們的寶物與你們的不同。”梁惠王不解地問:“怎麼不同?”齊威王說:“你們以珠寶為寶,我們以人才為寶。我們有檀子大將,守衛南城,楚國不敢進犯,周邊十二個諸侯國都來朝貢;我們有盼子大臣,守衛高唐,趙國七千餘家跪在城門下請求歸附;我們還有種首大臣,他負責社會治安工作,把社會治理的***和諧,路不拾遺。我們還有很多這樣的大臣,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光照千里,豈只照十二輛車子!”

  聽了齊威王的話,梁惠王不禁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華人首富李嘉誠也曾說過:“如果沒有那麼多人替我辦事,我就算有三頭六臂,也沒有辦法應付那麼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業最關鍵的是要有人能夠幫助你,樂意跟你工作,這就是我的經營哲學。”

  從李嘉誠的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理解,人才對於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擁有人才就是擁有了發展;擁有了錢財,缺乏人才,企業就只能停止前進。

  有人曾把“企”作過分析,說“企”字可拆分為“人”和“止”,意指企無人則止,企業沒有人才則不可能進步,不可能發展。

  那麼,企業又如何才能聚集人才?我們要敬重人才、尊重人才,為人才塑造發展空間,為人才搭建良好的窩巢,與人才分利,與人才同謀共享。現代企業最好的辦法就是“散財聚人”這是一種主動的做法,也是一種最可行之而有效的辦法。當然,在中國企業管理中,還有“感情留人、環境留人、價值觀留人、人格魅力留人”等。因此,認清什麼是得,什麼是失;在哪裡得,在哪裡失?這對每一位做老闆的人都是首先需要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