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營銷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可幫助企業發現市場機會,為企業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看愛鮮蜂如何戳中使用者痛點

  在粉絲經濟時代,看看成功者是怎麼做的:小米與米粉溝通,推出了MIUI,滿足了手機發燒友們的需求。三個爸爸空氣淨化器通過滿足兒童對空氣淨化器的需求,創造了30天內在京東眾籌1000萬元的紀錄。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最好的傳播方式就是讓粉絲自己傳播,你所要做的,就是創造話題,並通過核心粉絲群將話題進行傳播。而要想找到創意性的話題,也必須從場景出發——找到使用者的痛點或者癢點,從而形成話題和互動,最終達到傳播品牌的目的。

  定位為“掌上一小時速達便利店”的生鮮電商品牌愛鮮蜂,正是圍繞目標消費群,準確找到一個個話題,戳中了目標使用者的痛點。

  場景一:“願堵服舒”引爆網路

  最近,網路上愛鮮蜂策劃的一個“願賭服舒”的話題火了。

  談起這個話題的由來,還得從愛鮮蜂的目標客戶——粉絲說起。

  白領,從表面來看,這群人是人們豔羨的物件,然而在風光背後,其承受的壓力也很大,別的不說,生活在北京的白領僅上班路上花費的時間***一個半小時很正常***就讓人幸福感降低。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上班路上堵車更成為司空見慣。可以說,談起堵車,大家都有槽要吐。

  “煩死了,又堵車!”“堵死了!”“完蛋,堵得不動了!”“又遲到了!”這是人們在堵車時最平常的反應,就連平時好脾氣的人也會變得焦躁不安,如果趕上又餓又渴,簡直讓人崩潰。這就是都市人堵車時的真實狀態,有人說“堵的不是車,堵的是心”。面對堵車這種社會常態,O2O社群電商愛鮮蜂近日在官方微博上發起#願堵服舒#無邊界城市話題討論,通過公交車車身廣而告之,愛鮮蜂為這次“無邊界城市話題討論”投入了總額5億元的獎金,凡是關注話題微博即可領到堵車美食補貼;參與話題拍攝堵車照片向愛鮮蜂官方微博平臺吐槽的使用者,還有機會得到“不賭心”大獎。

  “無邊界城市話題討論”,堵車也要不堵心。愛鮮蜂這次發起“無邊界城市話題討論”,打破了單一媒介傳播,將傳統公交車車身廣告與社交平臺聯動,打破地域限制,發動全國使用者實時互動,關注社會焦點話題。2015年11月初,公交車車身上“今兒堵車嗎”首發話題一經曝光即引發大量關注,與此同時,愛鮮蜂在網路社交平臺上引導全國使用者進行“願堵服舒”話題討論。很多年輕人看到公交車車身上“今兒堵車嗎”的醒目疑問,都紛紛拿起手機參與這次“無邊界城市話題討論”。參與活動的方式也很簡單,只要關注愛鮮蜂#願堵服舒#置頂微博點選連結即可領取愛鮮蜂堵車美食補貼,如果拍下自己所在城市堵車的照片發到新浪微博參與話題討論並@愛鮮蜂,還能參與抽獎。活動時間橫跨11月、12月兩個月,愛鮮蜂以周為單位,進行抽獎,為參與話題的粉絲送出潮人極客必備的無人機、記錄自駕遊沿途美麗風景的智慧行車記錄儀、酷炫手持洗衣機、“饞懶宅”們最愛的愛鮮蜂優惠禮券、甜蜜巧克力禮盒等時尚好禮。

  之所以選擇日常堵車這個關注點發起這次“無邊界城市話題討論”,愛鮮蜂市場部負責人表示,堵車是都市年輕人每天都要面臨的問題,路怒症、地鐵裡突破安全距離而產生的衝突甚至演變成了一種社會現象,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下,這些負面情緒嚴重影響著年輕人的工作生活。愛鮮蜂希望成為向都市年輕人傳遞快樂生活方式的使者,用樂天派的品牌基因引導年輕人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堵車,讓每天的生活都更輕鬆。愛鮮蜂如此貼心、正能量的互動話題還吸引了包括智慧硬體、3C、生活娛樂、電商、旅行等不同領域的50多家年輕人喜愛的品牌藍V認同與參與,一同與活躍在社交平臺上的年輕人進行無邊界討論。

  愛鮮蜂鮮果美食公交車環繞京城。從2015年11月起,代表愛鮮蜂極速飛行的小蜜蜂形象出現在京城公交車車身上,隨車體一同出現的還有愛鮮蜂“掌上便利店 1小時速達”的品牌定位以及各種新鮮水果和美食,“路再堵,也1小時送達”的承諾更讓很多堵在路上的人拿起手機下單。相較於O2O行業大打補貼戰吸引使用者,愛鮮蜂上線一年多以來,憑藉一小時速達的便捷服務和高頻次的互動營銷活動,在年輕人群體中積累了極佳的品牌認知度和信賴感。

  場景二:核心銷售日

  七夕來臨,各大電商紛紛推出力度不小的促銷活動,愛鮮蜂繼“鮮果盛宴”“酸奶也瘋狂”後,推出了七夕活動“七夕價給你”,分別推出3款7.7元特惠商品和多款精選“值得買”商品,情***Dan***侶***Shen***們***Gou***想吃什麼,直接在APP端下單購買即可。針對此次活動,愛鮮蜂還在上海區域進行了大量線下投放,通過分眾廣告覆蓋了上海全境寫字樓,進行了大規模市場推廣。

  小龍蝦已經征服了全國人民的味蕾,在“七夕價給你”活動中,愛鮮蜂特別準備了年輕人喜愛的個性定製裝小龍蝦,12只麻辣小龍蝦只要7.7元。每盒小龍蝦的包裝上都有“喜歡你張牙舞爪的樣子,最後被我吃掉”“愛它如同愛你,手忙腳亂,優雅全無”“單手能剝蝦,女神娶回家”等詼諧調侃的宣言,正符合七夕情人節的氛圍,即便是單身,也有“吃掉它一剎那,內心升騰起各種小火焰”“那年十八,人稱大排檔一枝花,進能張口開啤酒,退能單手剝蝦”的個性宣言直戳心底。味美、價低、個性化,網友們大呼過癮,紛紛下單。

  此外,原價25.6元的兩隻富含花青素的越南紅心火龍果只要7.7元就可購得,原價18元的4瓶加多寶也只要7.7元! 這次針對上海地區,為期一週的“七夕價給你”活動,用大量年輕人喜愛的商品進行促銷引流,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除了特惠商品限時特惠外,愛鮮蜂還精選了更多的“值得買”品類,有9.9元愛鮮蜂黑布林、19.8元美國車釐子、吃貨三國滷味,還有紅腸、扇貝、酸奶飲料品類豐富,小夥伴們只要開啟愛鮮蜂APP,在“七夕價給你”活動頁面就可以下單購買。

  在“七夕價給你”之後,愛鮮蜂還推出了一系列豐富的接檔活動,各種優惠、福利不斷,充分勾起了吃貨們的味蕾。

  二:

  “巧妙”還是“坑人”?我看到的星巴克策略

  星享卡的“升級”體系

  在全球咖啡廳做生意,最好的有兩家,星巴克和COSTA,店鋪或者對面,或者相鄰。某天,星巴克發現最近生意不太好,而COSTA卻一直穩步提升。於是派人打探,原來COSTA採用了新營銷策略——會員打折卡。

  一張會員打折卡,能有什麼威力?我們周邊很多會員卡,好像都沒什麼用……但COSTA的玩法不同。

  當你走進COSTA咖啡點了一杯36元拿鐵並準備付款時,服務員告訴你“先生你這邊價格36元的咖啡,今天可以免費得到。” “怎麼得到?” “很簡單,你辦理一張88元的打折卡,這杯咖啡今天就是免費的。並且這張卡全國通用,你可以在任何時候到COSTA咖啡消費,都享受到9折優惠哦。”

  結果資料表明,有70%左右的客戶都會購買這張打折卡。你有沒有發現這個一箭雙鵰之計,有多麼巧妙?

  ① 擴充消費者第一次消費客單價。我們來算一筆賬:如果每天有100個使用者,每人消費36元,銷售額就是3600元,如果每杯咖啡的成本是4元,利潤就是:3200元。

  那麼推出打折卡之後呢?如果向100個人介紹,有70個人購買了打折卡,就是***36元×30人***+***88元×70人***=7240元,如果每張卡的製作成本是2元,那麼利潤就是:6700元。客戶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利潤增加了一倍。

  關鍵是,使用者還感覺自己佔了便宜。對於使用者來說,咖啡的價值是36元,所以辦一張打折卡88元,送一杯咖啡,88-36=53元,然後這張卡以後還可以持續打折,很好。

  真實的情況是什麼?其實就是多花了53元,什麼都沒有買到。打折是建立在你消費的基礎上,你不消費,這張卡對你沒有半毛錢用,就算你消費,也是給咖啡店持續貢獻利潤。

  ② 鎖住消費者。當你響應了COSTA咖啡的主張後,獲得了一張打折卡。就在你拿卡的一瞬間,其實他們已經鎖定了你的消費。COSTA咖啡與星巴克定價接近,當你下一次喝咖啡的時候,因為打折卡,所以基本不會考慮星巴克。

  於是,星巴克的應對策略就是,推出“星享卡”。雖然形式上與COSTA打折卡不同,但營銷策略接近,也是在你消費的時候,告知咖啡免費,然後售卡給你,但是這張卡不能打折,可以積分,還有一些優秀的設計,例如:

  親友邀請券:是指你一次性購買兩杯時,只需要付一杯的錢 ***含三張***;

  早餐咖啡邀請券:是指你早上11點之前購買任意中***tall***杯飲品,免費;

  升杯邀請券:是指你購買大杯飲品,只需要付中杯分量的錢。

  這些設計可以讓你邀請小夥伴一起喝咖啡,其實就是讓使用者幫他們“抓潛”,後面兩張劵的設計,主要是讓使用者感覺票價值得,並且有了種莫名其妙的“身份”存在感。“星享卡”的奇妙之處,在於設計了“升級”體系,因為人們天性就喜歡升級。

  集齊5顆星時,就會升到玉星級啦,玉星級又有各種優惠,而玉星級之後又會有金星級! 1積分=1塊錢,50積分=1顆星,也就是說,你夠“250積分=5顆星”時,可以升為玉星,大概8杯咖啡左右。

  你有沒有遇到“價格陷阱”

  看到星巴克的點餐牌,能從中發現什麼?不錯,不管是什麼產品,中杯、大杯、特大杯之間的價格差都只有3元。這是為了讓客戶在對比中自動前進,選擇大於等於“大杯”。對於一杯30元咖啡來說,選擇大杯的客戶高達。而當你決心購買大杯的時候,興奮地發現特大杯只要36元……

  就這樣,客戶自己在內心已將價格錨點一步步拔高,然後說“服務員,我要大杯”。注意,服務員沒有引導你的消費,是你自己的決定。這是由大腦本來的運作機制決定的。

  ①人們經常會放大自己的需求。我們經常認為自己是理性的,其實不然。當我們選擇“杯型”的時候,幾乎會忘記自己能否喝下這麼多,只會盲目考慮買哪個更划算。

  ② 人們對產品的價格沒有認知,只會在可見的空間內對比。

  美國《經濟學家》雜誌做過一次實驗。以前他們的賣雜誌都是賣兩個版本,一個是實物版本,100美元;另一個是電子版本,內容一樣,60美元。通常80%的人會選擇電子版本,20%的人會選擇實物版本。

  這樣的銷售額為:***60美元×80人***+***100美元×20人***=6800美元。他們的預訂量遇到了瓶頸,也就是說如果訂購人數不增加,要增加銷售額只有一種選擇,就是增加客單價。

  後來,有人為其選擇了這樣的營銷策略:什麼都沒有改變,還是那兩個同樣的版本,同樣的雜誌內容,但是成交主張不一樣。銷售額瞬間發生變化。方案如下:實物版100美元,電子版60美元,實物加電子版105美元。

  如果是你,你會選哪個?結果是,80%的人選擇了“實體加電子版”,10%的人選擇了實體版,10%的人選擇了電子版。這樣在沒有增加任何成本的情況下,銷售額增長到了10000美元。

  不難發現,其實人們對價值的判斷是沒有絕對標準的,原本《經濟學家》雜誌的客戶在60美元和100美元之間做選擇,後來加入了“實體加電子版”這個選項之後,人們就在105美元和160美元之間做比較了。

  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只要展示不同等級,人們就會自動對其進行比對,然後選擇那個看似最佳的,以免自己吃虧。

  其實《經濟學家》雜誌後來又調整了一次策略,實體版:100美元,電子版:60美元,實體加電子版:100美元。結果如何?大部分人以為他們搞錯了,瘋狂下單。

  你真能分清“大杯”與“特大杯”麼?

  這個設計雖然巧妙,但我不提倡。如果你瞭解“羅永浩”,那麼你一定知道這點,就是“對不起先生,這個是大杯,這個才是中杯”,來自於網路電影“小馬”的片段。看看星巴克的展示杯架。

  請問哪個是大杯?我問過10個人,10個人都認為最上面那個是大杯,但是你認真看看杯子下面的文字,竟然寫著“特大杯”……

  當你點咖啡的時候,服務員會問你:“先生是要中杯還是大杯?”顯然,你認為大杯就是最上面那個,並且只比中杯多3元,於是回答“大杯”。

  這就是人大腦意識中的“高中低”“大中小”,只要是三個東西放在一起,大、中、小就會自動打上標籤,不管下面寫的是什麼。

  出於好奇你可能會問“那小杯呢?”不錯,是有小杯的,在抽屜裡。如果你說要小杯,店員會拿出來給你看,但當你看到那個杯型的時候,我確保你一定鬱悶了,不信去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