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學生創業基本現狀

  大學生創業是提高個人素質,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分享,歡迎參閱。

  我國大學生創業基本情況

  一、緒論:創業是一個發現和捕捉機會並由此創造出新穎的產品、服務或實現其潛在價值的過程。它的最終結果是創造社會財富,帶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從人類社會有經濟活動開始,創業就已經產生了,可以說,創業是任何社會發展階段都必不可少的經濟活動。中國目前的經濟處於高速發展階段,創業無疑是推進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中國的創業程序中,大學生是創業大軍中的一股強有力的後備力量,然而,大學生創業現狀卻不容樂觀。此外,目前中國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自主創業,既能創造社會財富,也能提供就業崗位,緩解中國的就業壓力。因此,如何正確地引導、鼓勵、支援大學生創業,提高他們創業的成功機率也成為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在分析了大學生創業現狀的基礎上,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並提出了相關的解決對策。

  二、大學生創業的現狀

  中國大學生創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改革開放之初,而廣泛的大學生創業則是在1998 年清華大學舉辦的首屆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之後迅速發展起來的。他們的加入為創業大軍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在當今的社會經濟狀況下,大學生創業相比過去面臨更多的市場機會,同時,大學生創業的動機也有了一定的變化,在大學擴招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學生的就業狀況是良好的,創業被認為是擺脫工作束縛,使個人價值得到更大的發揮,從而達到理想彼岸的金光大道。而現在,除了自我實現的要求,大學生也漸漸開始用一種更為平和的心態來面對創業,尤其在失業嚴重的時期,很多人有了為自己工作的想法,開始進行創業。

  除了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創業環境變化也同樣對大學生創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近年來,伴隨著高校持續擴招和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從2011年的大學生畢業人數來看,將有30% 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在此情況下,黨和政府已經把鼓勵、促進大學生創業作為緩解就業壓力的措施之一。尤其是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批鼓勵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各地政府部門也都推出了針對大學生的創業園區、創業教育培訓中心等,國內眾多高校也紛紛創立了自己的創業園,為學生創業提供支援,以此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在各種條件不斷完善的前提下,大學生創業將機會轉化為現實的可能性增大了。並且,大學生作為創業大軍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擁有比較高的文化水平,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各種羈絆也較少,所以創業能夠輕裝上陣。但相比之下,由於涉世不深,缺乏各種經驗,資本積累薄弱等原因也容易導致大學生創業的夭折。就目前來看,大學生創業的成果並不是十分樂觀的。在所有自主創業的大學生中,首次創業成功的比率是非常低的。統計資料顯示,中國整體的創業成功率基本達到30%,而在創業大軍中,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僅為3%左右,只佔到了成功創業企業的一成。從大學生創業低成功率來看,大學生創業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

  我國大學生創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創業缺乏經驗

  首先,創業大學生對市場需求理解不深。由於學生身份的限制,大學生對各個行業的動態發展及商業資訊把握不準,不能全面瞭解創業行情並進行理性的風險分析,因而找不到合適的自我創業方向,於是就可能導致創業者對於一些熱門行業盲目跟從。此外,大學生缺乏創業的基本常識,如註冊、貸款、辦理各種工商手續、相關的法律常識、創業方式和技巧、首次創業所需的條件及各類注意事項等。這些基本常識的缺乏加大了大學生創業的困難程度,甚至有可能由於中間的某個環節沒有做好而導致首次創業的失敗。

  其次,創業選擇的行業面窄。在已經成功創業的大學生中,多數人選擇了和自身專業相關的行業。這些行業大多屬於高科技領域,如軟體、網路等,而對小規模的餐飲、書報等生活類的行業涉及較少。而有些並不被大學生青睞的行業恰恰具備啟動資金少、容易開業且風險相對較低的優勢。

  再次,大學生創業方式的選擇相對單一。在首次創業的畢業生中,由於經驗的缺乏和對風險的考慮,很多人選擇了合夥創業。在選擇合夥人的過程中,很多人選擇了自己的朋友和同學進行創業。而這些合作者的知識、經驗等各方面與其相似,創業合作者之間缺乏知識和能力的互補,在決策中容易出現偏差。

  ***二***政府政策存在漏洞,執行力不強

  事實上,國家已經出臺了很多關於鼓勵、扶持大學生創業的一些好的政策,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和有關單位以及高校並沒有積極貫徹執行,仍然各行其是。某些領導甚至沒有認真學習國家的創業政策,更談不上研究和制定大學生創業的具體政策。在制定政策的問題上,我們發現全國不同地區的差異性很大。有的地

  區政府支援的力度非常大,例如上海,連續幾年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相當數額的創業貸款。相對於這樣強力的支援,全國很多地區做的還不夠。

  ***三***創業教育薄弱

  所謂“創業教育”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針對21世紀的教育實際,在《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提出來的新概念。對於大學而言,創業教育主要是指以開發創業基本素質為目標,通過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開展第二課堂以及開設創業課程、資金資助、提供諮詢等方式,培養大學生的創業實踐活動所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創業精神的教育。由於現實能力的欠缺,我國高校中的創業教育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其薄弱之處集中表現在以下兩點:

  一是缺乏創業意識教育。在大學生的培養過程中,缺乏創業思維和創新精神的教育。中國的創業教育大多采用統一的剛性計劃教育模式,知識結構單一,以專業為中心,以教師講授為主,缺乏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從而造成社會所需的具有良好的創業能力、鮮明的個性和創造思維的人才嚴重不足,現有的大多數畢業生只能被動求職,缺乏自主創業的能力。

  二是缺乏創業能力教育。大學生創業需要對創業決策和創業過程各種相關知識進行融會貫通的把握,還需要有組織、管理、處理人際關係等方面的技能。這就需要高校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開設創業教育系列課程,傳授創業知識和技能並開展創業教育活動,以培養學生創業所需的各種能力。

  ***四*** 資金困境

  從現實的情況來看,目前制約大學生創業的一個很大的瓶頸就在於資金缺乏。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有些畢業生有好的創業計劃,但苦於沒有足夠的啟動資金,因而遲遲不能展開創業活動;另一方面,也不乏有一些已經創業但由於創業過程中缺乏資金而導致抗風險能力減弱,競爭力不強,最終導致創業失敗的例子。大學生創業表現在資金方面的困難不僅在於資金的獲取,也在於資金的使用上。學生創業吸引投資存在著三個誤區。首先是急於得到資金,為得小錢讓大股份,賤賣技術或創意。其次,在引入風

  險投資的時候,即便投資人不能提供增值性服務和指導,仍無奈與其捆綁在一起。第三,對風險投資不適當的使用。而這些誤區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大學生創業者在資本市場的競爭力和信用,從而也影響到後續融資的可行性。

  ***五*** 觀念制約

  觀念制約是大學生創業中的普遍情況,根源是中國的一些傳統觀念沒有消除。中國人官本位思想嚴重,自古以來人們認為“學而優則仕”,讀書的目的是當官。現在每年的公務員考試也總是異常火暴,有些地區參加考試的人數多於錄用人數的數十倍。此外,許多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 希望孩子畢業後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在創業各項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並不考慮支援子女創業。而觀念上的制約因素則直接導致了大學生創業意願低。但是,中國目前的社會經濟狀況是適合創業也需要創業的。儘管全國整體的創業形式是比較樂觀的,但我們可以發現,創業大軍的後備力量----大學生的創業意願是很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