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現行財務分析的對策及值得注意的問題

  對於商業銀行現行財務分析存在的問題,有什麼有效的措施可以解決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探討。

  商業銀行現行財務分析的對策

  1.借鑑吸收國際上在財務報表體系改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致力於能充分容納銀行特殊業務資訊的、具有銀行業特色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商業銀行財務報表體系的建立。儘快解決諸如有無必要編制銀行現金流量表及在明確有必要編制的前提下,應設計什麼樣的特殊格式、專案,使之能真正有利於揭示出銀行現金流量方面的有用資訊等等重大問題。

  2.要確保銀行會計資訊的真實、可靠,可通過三大途徑來實現:其一,加大央行現場檢查、非現場檢查等監管措施的力度;其二,條件較好的銀行還可聘請註冊會計師進行財務報表審計;其三,利用會計準則的權威性來約束商業銀行的會計行為,就必須加快會計準則中有關銀行特殊業務準則及財務報表準則的出臺。

  3.建立全面分析和專題分析相結合的財務分析制度,力求做到每月一次簡要分析,每季度一次詳細分析,每半年、年度一次全面分析,出現重大問題時再作專題分析。各分行的財務分析應在基層行財務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總行又基於分行財務分析的結果進行全行分析,如此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財務分析制度。只要將之貫徹落實,就一定能收到較理想的效果。可見,財務分析制度的執行者人的作用不容忽視,所以在制度建設的同時,還應著手加強對銀行財務分析人員的專業培訓和職業教育,注重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和相關理論水平。

  4.在現有銀行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中加入評價表外業務的風險性、流動性、效益性的系列指標。比如,用“表外業務金額/銀行資本總額”再與一定標準比較,就可以衡量表外業務的風險程度;又如我們可設計指標來反映表外業務對銀行資產流動性的影響;再如,在計算資本充足率時,對錶外業務也應予以考慮,即應制定出表外業務風險資產額的計算方法,使之成為銀行加權風險資產的一個組成部分。總之,要始終對銀行表外業務蘊涵的高風險保持高度警惕,通過跟蹤監測,防患於末然,以利於銀行的長遠安全與持續運作。

  5.正確處理央行對商業銀行的強制監管與商業銀行利用財務分析進行自律性監管之間的關係。二者的關係是:最終目的相同,都是為確保銀行的三性,只是出發角度、採用手段有所不同。因此二者應儘量做到資料共享,相互支援,相互補充,相互促進,而不應彼此對立、割裂。

  6.針對前文提及的銀行現行財務分析的指標體系中存在的不妥之處,具體可改進克服如下:其一,既然資產流動性指標存在潛在的誤導性特點,我們應注意在分析銀行資產的流動性時,結合其他比率,如速動比率、不穩定資產與流動資產之比等,綜合考察和判斷;其二,對資本利潤率指標要注意明確、細緻地界定作為分母的資本總額各組成部分的範圍、內容,以增強指標計算的可操作性;其三,著力解決與資本充足率有關的準確計算,壓縮人為“水分”,縮小與國際間不必要差距的眾多問題;其四,將衡量貸款質量的系列比率改為正常貸款餘額、關注貸款餘額、次級貸款餘額、可疑貸款餘額、損失貸款餘額,分別與各項貸款餘額相比這樣一系列比率,以便與所採用的新貸款分類法相配套。這些比率功能能否到位,關鍵還要靠新貸款分類法的切實落實,因此如何使該分類法更易操作,更易被接受,是眼下函待攻克的難關"。

  商業銀行現行財務分析值得注意的問題

  1.注意比率分析時指標計算的有用性和經濟性,避免陷入指標越多越無用的怪圈,而應根據分析的特定目的來選擇必須計算的比率,不是動輛算出所有的比率。必須計算的比率一般應符合兩大條件:一是特定分析必不可少的,如銀行流動性分析中少不了對存貸比率、資產流動性比率、核心存款比率等重要比率的分析,而資本充足率比率、貸款質量衡量比率對銀行的安全性分析同樣不可缺少。二是指標間儘可能不重複,如計算了財務槓桿率,就無須再計算股權收益率。否則,不僅使分析程度繁瑣,且指標越多,反而可能沖淡對主要指標的注意程度,以至收不到應有的效果。

  2.綜合運用多種財務分析方法,如比較分析法、差額分析法、指標分解法、連環替代法、定基替代法等。因為每種方法各有其適用條件和優缺點,比如運用杜邦分析法時,以銀行股權收益率為中心,再將其向下分解為利潤率、資產利用率和財務槓桿率,然後可繼續分析各主要成本費用專案及資產分佈結構的合理性。這樣從指標變動中就可我到銀行內部管理的薄弱環節,積極對症下藥,以求提高銀行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