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創業文化是什麼

  只有在和諧創業文化的引導下,才能創造出和諧的政治與和諧的經濟,只有用和諧創業文化培養出來的人,才能自覺地去建立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那麼?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構建和諧創業文化,對於提高勞動者的創業素質、形成有利於創業的社會氛圍具有重要意義,是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重要基礎。當前,構建和諧創業文化應著力把握好以下幾點。

  堅持統籌兼顧。擴大就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涉及方方面面。因此,構建和諧創業文化應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把握好七個方面:統籌創業工作和就業工作,實現自主創業和帶動就業的良性互動;統籌城鄉創業工作,有效調動城鄉創業資源,充分利用城鄉創業機會,實現城鄉創業互促共進;統籌區域創業工作,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推進東中西部地區創業協調發展;統籌勞動密集型創業、資金密集型創業與技術密集型創業,充分發揮每個創業人才的優勢,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統籌生存型創業和機會型創業,加強創業教育、完善創業政策,優化創業環境,不斷提升創業的質量和成功率;統籌各行業創業,樹立“行行可創業、行行可立業、行行出狀元”的理念,鼓勵各行各業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業活動;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創業機會,鼓勵創業人才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

  做到法德並重。法治和德治是構建和諧創業文化的兩種重要手段,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一方面,應在法治的軌道上創業。依法管理創業、依法開展創業活動是構建和諧創業文化的必然要求,廣大創業管理人員、創業服務人員和創業人才都應不斷學習掌握有關法律法規,努力實現政府依法管理創業事務與創業人才依法創業的有機銜接。另一方面,應在道德的規範下創業。加強創業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使創業人才自覺踐行社會主義道德,使文明創業、責任創業、綠色創業、和諧創業成為時尚。

  注重形成特色。無論什麼文化,如果沒有特色就沒有魅力,也難以真正稱得上是文化。和諧創業文化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從巨集觀層面看,創業文化發展戰略應與我國的現實國情相符合;從中觀層面看,創業文化的佈局應力求合理,兼顧創業文化發展的速度、質量、規模、結構等;從微觀層面看,創業文化管理方式與運作機制應保持順暢。這就要求在構建和諧創業文化的過程中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準確把握人民群眾對發展和諧創業文化的新需求、新期待,充分發揮創業人才的主體作用,使廣大創業人才真正成為優秀傳統創業文化的傳承者、特色創業文化的實踐者、先進創業文化的創造者。

  營造和諧環境。構建和諧創業文化,離不開營造和諧的創業環境,包括內部創業環境與外部創業環境兩方面。內部環境和諧,主要包括創業團隊領導者之間的和諧、領導者與成員之間的和諧、成員與成員之間的和諧等。其中,領導者之間的和諧是關鍵,如果領導者之間能真正相互信任、相互支援,就能夠帶動成員自覺做到平等友愛、互幫互助、敬業愛業,創業成功就有了“人和”基礎。

  外部環境和諧,主要包括創業者與地方政府、上下游相關企業、基層社群、消費者等方面的和諧。營造和諧的外部環境,要求創業者切實遵守法律法規,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品質,誠信對待商業夥伴和顧客,主動參與社會慈善事業,高度重視保護生態環境,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有效協調各方面關係,努力實現與外部利益相關方的共同發展。

  和諧創業文化的內涵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一是和諧創業文化建設目標體現了理想與現實的結合。和諧創業文化建設首先包括了社會主義理想,又包括了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這種目標的 確定體現了科學性與現實性。把人們對遠大理想的追求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這樣既給人民一種高尚的理想與嚮往,又給人們一種現實的動力與追求。

  二是和諧創業文化發揮著取向、規範與導向 功能,以及彌合心理創傷的功能。社會轉型時期,和諧創業文化針對不同的群體發揮著取向、規範與導向功能,為社會成員的行為模式和心理取向進行引導,同時把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控制在社會秩序之內。另一方面,和諧創業文化又彌補人們因為社會變革產生的心理創傷與精神 危機。

  三是和諧創業文化建設的主體是人民主體與政府主體的統一。和諧創業文化建設是人人蔘與的事業,同時,每個人會成為和諧社會的受益者。人民即是文化建設的主體,和諧創業文化 最終也會從人的信仰、道德規範、精神面貌等方面體現出來。在和諧創業文化的建設中,政府是最重要的決策者與引導者。政府在利益分配、政策導向、制度安排與輿論引導方面起著 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