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哮喘治療用藥
到底有哪些?能對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體驗或者提升呢?放心,接下來準備帶你瞭解當中的細節!
1.糖皮質激素類
口服常用潑尼鬆和潑尼鬆龍,通常用於急性發作、病情較重或嚴重哮喘發作的患者,可採用大劑量、短療程。病情控制後及時減量或停藥,以減少全身不良反應及皮質激素依賴性的發生。一般口服潑尼鬆龍40mg,每隔4~6h口服1次,或靜脈推注琥珀酸可的鬆100~200mg/次,400~800mg/d,最好3~5d停藥或減量。吸入激素由於劑量小,經吸入後易於在氣道形成有效濃度,直接作用於氣道,而到肺泡後很快被酶破壞,進入血液後又被肝臟滅活,因此,沒有明顯的全身不良反應。所以激素的吸入是目前治療哮喘,特別是慢性哮喘治療和季節性發作哮喘預防的重要措施。目前臨床常用的品種有丙酸倍氯米鬆***BDA、必可酮***和丁地去炎鬆***BUD、普米克***;藉助定量霧化吸入器***MDI***或乾粉吸入,有較強的呼吸道區域性抗炎作用。通常需要連續、規則吸入1周後方能奏效。因此,在哮喘急性發作時應與β2激動劑或茶鹼類合用,先吸入β2激動劑5~10min後再吸入糖皮質激素,成人吸入BDA400~600mg/d。區域性的不良反應主要是口咽部真菌感染,通過有效的清潔口腔可以預防。
2.選擇性β2受體興奮劑
目前常用的有沙丁胺醇***舒喘靈片、喘樂寧氣霧劑***、特布他林***博力康尼片、喘康速氣霧劑***、克侖特羅、丙卡特羅、福莫特羅、沙美特羅等。短效的β2受體激動劑以沙丁胺醇為代表,該藥起效較快,是較理想的控制哮喘急性發作的藥物。丙卡特羅、福莫特羅、沙美特羅則作為長效製劑應用較廣,可持續12h緩解症狀,適用於慢性哮喘、夜間發作性哮喘。
3.茶鹼類
茶鹼口服常用的有氨茶鹼和控釋型茶鹼,用於輕、中度哮喘發作。控釋型茶鹼用後晝夜血液濃度穩定,作用持久,尤其適用於控制夜間哮喘發作。該類藥物能降低持續哮喘的發作頻率和緩解其嚴重程度,長期應用可有效控制哮喘症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但該類藥物治療窗狹窄,常見噁心、腦血流量減少、失眠、頭痛、高血糖、室性心律失常等副作用。
4.抗膽鹼藥物
目前常用的藥物有異丙溴胺***異丙阿托品、愛喘樂***、氧託品、貝羅都爾等。
5.白三烯受體拮抗劑
包括孟魯司特、扎魯司特***安可來***、異丁司特等,其中,扎魯司特具有高選擇性,可顯著降低輕度哮喘患者對致敏原激發的反應。據報道,40例哮喘患者服用扎魯司特4周,結果發現該藥可有效提高患者的FEV1,減少患者夜間憋醒次數和日間發作次數,減輕發作症狀及減少β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的應用,並能改善肺功能及患者的生活質量。
6.免疫調節劑
糾正哮喘基因的藥物包括DNA疫苗、抗哮喘基因藥物。國外多采用正常基因替代缺陷基因或是新增基因治療。隨著基因治療技術的發展,基因療法將成為哮喘所有治療方法中前景最為樂觀的一種治療方法。氨甲蝶呤、環孢菌素已被證實對激素依賴性哮喘有一定療效;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可降低血IgE水平,減輕速髮型變態反應,對重症哮喘患兒,應用丙種球蛋白靜脈注射劑量為200~400mg•kg-1•d-1,療程3d,可阻止病情惡化。
7.中藥
一些中藥的有效成分如當歸中的蒿本內酯的平喘作用與氨茶鹼相仿。從銀杏葉及其果中提取的生物鹼銀杏苦內酯連續霧化吸入,可有效降低哮喘患者呼吸道炎症和呼吸道高反應性,防止哮喘發作,是一類具有前途的藥物。證實補腎法不但能改善支氣管哮喘病人的肺功能,還有很好的抗炎作用。據報道,對25例哮喘患者應用黃芪注射液,發現可降低其氣道高反應性。
8.其他治療哮喘藥物
有報道超聲霧化吸入維生素K3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其有效率達90.3%。紅黴素對支氣管哮喘有效,尤其對慢性哮喘有良好作用。患者在無菌感染跡象時少量用藥即可顯效,提示與抗菌作用無關。有報道112例哮喘患者應用紅黴素聯合氨茶鹼治療與120例常規治療比較,療效明顯優於對照組,其平喘機理可能是抑制T淋巴細胞、抑制中性白細胞的趨化、消除氧自由基而發揮平喘作用。有關的前瞻性研究證實,對重症哮喘患者,在常規抗哮喘治療的基礎上,靜脈注射硫酸鎂可改善肺功能。國內的研究者比較了等滲硫酸鎂***7.5%硫酸鎂4ml***、沙丁胺醇溶液***0.1%沙丁胺醇4ml***和以等滲硫酸鎂為溶媒的沙丁胺醇***0.5%沙丁胺醇1ml+7.5%硫酸鎂4ml***溶液3組患者霧化吸入治療急性支氣管哮喘,結果顯示3組肺功能在霧化吸入後顯著高於吸入前,以等滲硫酸鎂為溶媒的沙丁胺醇溶液組又顯著高於沙丁胺醇組。有報道利多卡因霧化吸入治療哮喘急性發作也得到滿意效果。另外,速尿不僅有止喘、化痰的作用,並有消除黏膜水腫的作用,速尿可抑制由支氣管收縮劑誘發的不同細胞型別的啟用,對各種滲透性和非滲透性刺激均具有良好的支氣管保護作用。。
總而言之,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藥物較多,應根據患者病情狀況、哮喘型別等合理選擇用藥,遵循個體化、聯合應用,以最小劑量、最簡單的聯合,最少的不良反應達到最佳控制症狀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