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發性腦炎病理及如何治療

>

  散發性腦炎又名散發性病毒腦炎、非特異性腦炎及非典型性腦炎等。它是神經系統常見的綜合徵之一,主要包括散發的、病原一時不明的病毒性腦炎和感染後變態反應性脫髓鞘性腦病等兩類疾病,但臨床上難以區分。

  散發性腦炎病理類一、變態反應性脫髓鞘性腦病改變

  腦組織明顯水腫,腦表面血管擴張充血,腦的切面可見白質內有灰白色邊界模糊有軟化灶,脊髓也可見類似病變。但蛛網膜下腔的腦脊液無明顯異常。鏡下觀察可見大腦白南小血管***主要是小靜脈***內皮細胞腫脹,管壁增厚,管壁內單個核細胞浸潤,腔內可有血栓形成。小血管周圍有大理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漿細胞,有時還可有嗜酸性粒細胞的浸潤,形成血管袖套。以小血管為中心的脫髓鞘性改變可見於大腦各葉及基底節區,白質脫髓鞘區有IgG陽性的星形膠質細胞。神經膠質細胞瀰漫性增生。大腦灰質損害較輕。

  散發性腦炎病理類二、病毒性腦炎改變

  肉眼可見腦膜血管明顯擴張充血,蛛網膜下腔腦脊液輕微混濁或呈淡黃色,個別甚至呈膠凍樣,腦組織明顯腫脹,腦回增寬、腦溝變窄。腦皮質改變較著;軟化、壞死、或形成含壞死組織及淡黃色液體的液化腔。軟化壞死區血管減少,易被吸除。腦的切面見白南區呈粉紅色,腦室變窄。腦幹體積可增大,切面見結構模糊不清,若軟化灶形成。鏡下觀察明顯,神經細胞腫脹,尼氏體溶解、消失,核偏位及固縮,染色質甚至整個細胞溶解。腦實質內血管周圍有以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為主的圍管性浸潤***血管袖套***,散在性膠質增生。一般腦白質病變較灰質為輕,可見結構疏鬆,散在性軟化和出血灶,小膠質細胞輕度增生,鄰近出血灶的血管常有纖維素性壞死及血管內血栓形成。

  病毒分離與血清學研究表明,病毒性腦炎的病原包括ECHO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和腺病毒。脫髓鞘性腦病可能是病毒感染損害了患者的免疫機能,從而導致腦的變態反應脫髓鞘改變,與急生播散性腦脊髓炎的發病機理在致相同。

  散發性腦炎治療一、干擾素

  一般成人用α-干擾素300~500萬國際單位/d,肌注,可連續用3-4周。副作用如頭痛、口乾、手足麻木或疼痛、粒細胞減少等,常見於兩週之後。如出現嗜睡、癲癇發作,應及時停藥。

  散發性腦炎治療二、硫唑嘌呤

  成人一般劑量為2。5mg/kg,分三次服用,也可與皮質激素合用。用藥期內應觀察血象,如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下降至正常水平以下,應及時停用,並予對症處理。

  散發性腦炎治療三、腎上腺皮質激素

  一般用地塞米松10~20mg/d、靜脈滴注,症狀改善後可逐漸減量,7~10次後可改為0。75~1。5g、3/d,口服,或強的鬆30mg,1/d,口服,皮質激素類藥物不宜過早停用,以減免後遺症。

  散發性腦炎四、對症治療

  如用速尿、甘露醇降低顱內壓。用胞二磷膽鹼、維生素B6、維生素E、腦復康、泛酸等改善腦代謝,對有癲癇發作的患者應用抗癲癇藥,對精神運動興奮的患者可合用精神安定***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