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形成的原因

  黃土是一種很肥沃的土層,對農業生產極為重要。但黃土的植被稀少, 水土流失,給農業生產和工程建設都造成嚴重的危害,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黃土是怎麼形成的。以下就是小編做的整理,希望對你們有用。

  形成黃土的原因

  黃土【loess】指的是在乾燥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 柱狀節理的黃色粉性土,溼陷性黃土受水浸溼後會產生較大的沉陷。

  第四紀形成的陸相黃色粉砂質土狀堆積物。黃土的粒徑從>0.005毫米~<0.05毫米,其 粒度成分百分比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代有所不同。它廣泛分佈於 北半球中緯度乾旱和半乾旱地區。

  風成說---反氣旋風將荒漠或冰川區顆粒吹送到草原地帶形成黃土

  水成說---水將成土物質搬運堆積形成黃土

  風化殘積說---當地各種岩石在乾燥氣候條件下經過風化成土作用

  黃土的世界範圍分佈

  黃土在世界上分佈相當廣泛,佔全球陸地面積的十分之一,成東西向帶狀斷續地分佈在南北半球中緯度的 森林草原、草原和 荒漠草原地帶。在歐洲和北美,其北界大致與更新世大 陸冰川的南界相連,分佈在 美國、加拿大、 德國、法國、比利時、 荷蘭、中歐和 東歐各國、蘇聯白俄羅斯和 烏克蘭等地;在亞洲和南美則與沙漠和戈壁相鄰,主要分佈在中國、 伊朗、蘇聯的 中亞地區、阿根廷;在 北非和南半球的 紐西蘭、澳大利亞,黃土呈零星分佈。

  中國是世界上黃土分佈最廣、厚度最大的國家,其範圍北起 陰山山麓,東北至鬆遼 平原和大、小興安嶺山前,西北至 天山、崑崙山山麓,南達 長江中、下游流域,面積約63萬平方公里。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集中,佔中國黃土面積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肅 蘭州九洲臺黃土堆積厚度達到336米***,發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 黃土地貌。我國西北的黃土高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黃土高原,華北的黃土平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黃土平原。

  中國黃土的分佈

  分佈面積

  中國黃土的分佈面積,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大,而且黃土地形在中國發育得最為完善,規模也最為巨集大。中國西北的黃土高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黃土高原;華北的黃土平原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黃土平原。中國黃土總面積達63.1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面積的6%。

  地理位置

  從地理位置來看,中國的黃土主要分佈在北緯40°以南的地區,位於大陸的內部、西北戈壁 荒漠以及半荒漠地區的外緣。從區域來看,中國的黃土主要分佈於廣大 西北地區的黃土高原以及 華北平原和東北的南部。黃土高原的面積約佔全國黃土分佈總面積的70%以上,黃土層的厚度一般都達100米以上,其中陝北和 隴東的區域性地區達150米,在 隴西地區可超過200米。具體地說,黃土主要分佈於 甘肅的中部和東部,陝西的中部和北部,內蒙古伊克昭盟的南部和西部,山西的大部分,河南的北部、西部及西北部,山東西部以及 遼寧山地一帶。華北平原的黃土則多被埋藏在較深的沖積層的下部。

  總之,在長城以南,秦嶺以北,西迄青海東部,東至海邊的整個黃河流域都有黃土分佈。在長城以北,黃土就逐漸消失。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天山北麓、崑崙山麓、祁連山麓也有黃土分佈。一般認為中國黃土的分佈南止秦嶺,但事實上在 寶雞以南,秦嶺中的 鳳縣、雙石鋪一帶,再南至柴關嶺也都有黃土分佈。即使在 漢中盆地或向東到大別山北坡、 江蘇北部,甚至 南京附近以及 長江流域的某些地區也有零星的黃土分佈。

  中國黃土的特性

  黃土是最新的地質時期***距今約200萬年左右的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土狀堆積物,所以其性質比較疏鬆、特殊。典型的黃土為黃灰色或棕黃色的塵土和粉沙細粒組成,質地均一,以手搓之 易成粉末,含多量鈣質或黃土結核,多孔隙,有顯著的垂直節理,無層理,在乾燥時較堅硬,一被流水浸溼,通常容易剝落和遭受侵蝕,甚至發生坍陷。所以在黃土地區進行各種工程建設時,如果對黃土的特性不瞭解,往往會給工程帶來嚴重的損失和破壞。因此,黃土的特性很早就引起了科學工作者和 工程技術人員的注意,並在長期的實踐和研究中,已經把黃土的主要特性歸結為5個方面。

  多孔性

  由於黃土主要是由極小的粉狀顆粒所組成,而在乾燥、半乾燥的氣候條件下,它們相互之間結合得很不緊密,一般只要用肉眼就可以看到顆粒間具有各種大小不同和形狀不同的孔隙和孔洞,所以通常有人將黃土稱為大孔土。一般認為黃土的多孔性與 成岩作用、植物根系腐爛和水對黃土的作用等有關,更重要的是與特殊的氣候條件有關。典型的黃土孔隙度較高,而黃土狀 岩石的孔隙度較低。

  垂直節理髮育

  當深厚的黃土層沿垂直節理劈開後,所形成的陡峻而壯觀的黃土崖壁是黃土地區特有的景觀。垂直節理髮育,就是典型黃土和黃土狀岩石所具有的普遍而特殊的性質。

  關於黃土垂直節理的成因,曾引起許多學者的興趣。目前較多的人認為,垂直節理的形成主要是由於黃土在堆積加厚的過程中受重力的影響,土粒間的上下間距變得愈來愈緊密,而土粒間的左右間距卻保持原狀不變。這樣水和空氣即沿著抵抗力最小的上下方向移動,也就是說沿著黃土的垂直管狀孔隙不斷地作升降運動並反覆進行,這就造成了黃土垂直節理髮育的傾向。

  層理不明顯

  凡是沉積岩一般都應該具有層理,因為任何成因的沉積岩的形成都必須經過沉積物逐步堆積的過程。黃土既然也屬於沉積岩的範疇,為什麼層理卻不明顯或不清楚呢?

  很多學者把黃土無層理或層理不明顯,作為黃土風成的標誌,而有層理的黃土則認為是水成的依據。如今,有人提出黃土無論是風成的,還是水成的都應具有層理,其層理之所以不明顯,主要是由於在觀察過程中,人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黃土的孔隙性和垂直節理的顯著特徵上,忽視了對層理的研究;其次,黃土的組成物質主要是塵土質物質,它在漸次堆積過程中,形成非常薄的層理,用肉眼觀察是很不明顯的;另外,黃土崖壁經過不斷的雨水淋洗後,常常使表層黃土成泥漿糊狀物塗於整個崖壁表面,因而從外觀來看,就再也看不清層理了,就像磚砌的牆壁經過泥漿的粉刷再也看不到磚縫一樣。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透水性較強

  一般典型的黃土透水性較強,而黃土狀 岩石透水性較弱;未沉陷的黃土透水性較強,沉陷過的黃土透水性較弱。黃土之所以具有透水性,這是和它具有多孔性以及垂直節理髮育等結構特點分不開的。黃土的多孔性及垂直節理愈發育,黃土層在垂直方向上的透水性愈高,而在水平方向上的透水性則愈微弱。此外,當黃土層中具有 土壤層或黃土結核層時,就會導致黃土層的透水性不良,甚至產生不透水層。

  沉陷性

  黃土經常具有獨特的沉陷性質,這是任何其他岩石較少有的。黃土沉陷的原因多種多樣,只有把黃土本身的性質與外在環境的條件結合起來考慮時,才能真正瞭解黃土沉陷的原因。

  粉末性是黃土顆粒組成的最大特徵之一。粉末性表明黃土粉末顆粒間的相互結合是不夠緊密的,所以每當土層浸溼時或在重力作用的影響下,黃土層本身就失去了它的固結的效能,因而也就常常引起強烈的沉陷和變形。

  此外,黃土的多孔性, 大氣降水和溫度的變化以及人為的影響,對黃土中可溶性鹽類的溶解和黃土沉陷的數量與速度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黃土的上述五種特性並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影響,互為作用的,所以對黃土的特性必須全面綜合地加以研究。

  黃土是在乾旱氣候條件下形成的特種土,一般為淺黃、灰黃或黃褐色,具有目視可見的大孔和垂直節理。在中國,黃土主要分佈在北緯30°~48°間自西而東的條形地帶上,面積約64萬平方公里。其中山西、陝西、甘肅等省,是典型的黃土分佈區,分佈面積廣,厚度大,各個 地質時期形成的黃土地層俱全。黃土的厚度各地不一,從數米至數十米,甚至一、二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