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有關研究論文
積極心理學是目前心理學的重要研究方向,要正確理解積極心理學的內涵,把握積極心理學在我國的重點研究問題,將積極心理教育更好地應用於高校學生教育中。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積極心理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摘要:通過引入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開闢一條新的思路。將大學生異常心理問題的個別發生為重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轉移到關注大學生群體的畢生發展問題。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生工作中的種種問題,在提高大學生群體主觀幸福感、培養積極人格的工作中,自身的主觀體驗變得更加積極,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格,真正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關鍵詞:畢生發展觀主觀幸福感樂觀應付方式
[中圖分類號]G40-02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09***-10-0085-01
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更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作為一個群體來說,大學生所出現的心理問題和發展特點有共性也有個性。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應該在關注共同問題的同時,預防個別事件的發生。高校雖然實施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諮詢等預防和消除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舉措,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並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而且經常陷於被突發事件拖著走的境地。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試著放慢腳步,在反思之前所做工作的同時,找尋一種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視角。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把工作的重點放在通過積極品質的挖掘,讓學生自身塑造的更加健康,更積極的面對各種壓力和問題。
當今大學教育的重心已經從知識的學習轉變成素質的提高,根據畢生發展觀理論,大學生在四年學習生活中,應該努力完善人格、提高自身應對挫折的能力,為進入社會作充分的準備。
而積極心理學正是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這樣一個嶄新的視角:即通過發掘和塑造人類自身的積極潛力,形成積極的人格以及自身有效的應對生活壓力的技巧和策略,來促進大學生更好的適應、更有效的面對困難和更幸福健康的生活。
積極心理學是利用心理學目前比較完善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動機等積極因素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它與傳統心理學不同的是,積極心理學強調對心理生活中積極因素的研究,如主觀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極、障礙、病態心理方面的討論。
而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來說,心理暗示、積極情緒等觀點已經證明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它對於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積極人格的培養以及積極教育環境的建設都有明顯效果。
一、積極心理學倡導培養樂觀的人格特質,把它納入到自我防禦機制中來。
樂觀主要是後天形成的一種人格特質,指個體對自己的外顯行為和周圍存在的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積極體驗。一個人一旦形成了樂觀的人格特質,常常就會把生活環境中所面臨的困難歸因於內在因素,認為問題的產生或挫折是因為自己的因素,而不是由外界環境造成的。這樣,大學生才不會產生“怨天尤人,聽天由命”的消極想法。尤其是對於大學生來說,建立良好的歸因方式,有利於學生自身的成長和成才,在任何環境條件下學生都會朝好的積極的方面去努力。在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通過各種形式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心態,學會樂觀地解釋生活中的不幸事件和壓力,促進個體生成樂觀積極的人格特徵,從而使大學生能夠從現實出發,利用自身的積極資源戰勝生活中的困難、壓力和挫折,並對未來充滿希望。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採取團體互動小組的方式,讓同學們體驗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所選擇的不同的應付方式會帶來怎樣的效果,那種方式是積極的,有利於團體建設的,讓同學們在互動的、遊戲的過程中慢慢領悟,自然成長。
二、積極的心態能夠幫助人們確立明確的生活方向。
明確的生活方向,既是一個人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一個人前行的外在引力。引導大學生建立明確的生活方向,學會關注未來,充滿希望的規劃生涯並使其落實到每一天,讓自己每一階段都有事情做,這是讓大學生感受幸福的有效手段,也是大學生自身積極應對壓力的有效資源。很多大學生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學生,還沒能在學習和生活中找到自己明確的定位,因此很容易產生厭學、焦慮、迷茫的心態,反過來更會加重其學習成績和人際關係的惡化。而且,很多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也是由於把焦點放在了過去,形成消極的心態,比如“早知這樣,當初我就不……”等等,也直接導致現今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偏向於過去問題的解決,而積極心理學概念的引入,會慢慢讓學校意識到到為學生設立未來的目標比關注於學生過去的問題,更能幫助學生走出陰影,健康成才。在全校範圍內,開設《生涯規劃》課程,建立生涯規劃成長小組等,多種形式豐富學生第二課堂的內容,讓同學們用良好的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學習和生活。
三、積極體驗是指個體滿意地回憶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並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一種心理狀態,它可以分為感官愉悅和心理享受兩種形式。
某些離散的積極情緒,包括高興、興趣、滿足、自豪和愛,都能構建和增強人的個人資源,使個體在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時能夠有更積極的體驗,能夠採用更加積極的應對策略,而減少消極的、否定的自我體驗和應對策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方面要培養大學生追求積極的內在動機因素,包括勝任感、創造性、自我超越、人際和諧等方面能力的培養,使大學生在學習中更多地體驗到積極情緒,形成內在動機;另一方面,要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促進大學生積極體驗的生成。通過構築大學校園自然、文化、人文環境,營造引起大學生積極體驗的條件,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大學生積極情緒體驗,促進積極壓力應對策略的生成。
通過引導大學生構建更加積極人格和應付方式的同時,對於高校輔導員來說也是一個內省和啟發的過程。根據畢生發展觀的觀點來說,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建構內心世界和對外界理解的過程,通過引導學生,通過與學生互動,輔導員也存在於一個不斷修正認知的過程,真正達到助人自助的效果。
參考資料:
[1]張巨集宇,魏文風.大學生的應付方式與其心理適應.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第11卷第17期
[2]任俊,葉浩生.積極: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價值核心[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3***4***:106-111.
[3]鄭紅.運用積極心理學教育理念建構大學生壓力應對略.ChineseJournalofHealthEducation,April2007,Vol123,No14
[4]官銳園,樊富珉.綜合心理輔導模式對大學生心理應對能力的影響.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4年第18卷第4期。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