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經濟述評創作論綱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逐步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電視經濟宣傳與時俱進,以變應變,不斷進行著自我調整。一種雛形初成的電視品種--經濟述評愈來愈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從業者的青睞。它憑藉著多種電視語言--生動的螢幕形象、記者的現場評說、字幕圖表、主持人歸納來闡述經濟事實的來龍去脈,展示論據,表明輿論態度。這是一種集經濟新聞報道和評論為一體的電視評論形式。

與報紙的言論不同,電視述評的優長是在據事論理上不再象議論文那樣通過文字媒介用“三段式”或敘述+議論的手法立論分析,而是調動電視語言和蒙太奇結構,立體地、形象化地舉事說理。在電視述評裡,“述”不僅僅是敘述事情的過程和原委,還有展現事件本真、調動受眾感官參與,暗含情感色彩的功用;“評”也不單單是以文字的形式用事實的理論的材料歸納或演繹,而是既可以直奔主題而去也可以啟發點拔觀眾自己得出結論。然而,一種初具形態的電視節目樣式在走向成熟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傳播界的一些專家學者對目前的電視經濟述評只滿足於以具象的趣味性迎合觀眾,“訪多談少”、“重述輕評”的現象提出了批評,有人甚至認為其“理性傳播”的本性正在漸漸迷失。如此種種促使我們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電視經濟述評究竟應該怎樣加強報道力度來為理性思維服務?“理性”的光輝怎樣才能得到充分的張揚並最大限度地被受眾所接受?“具象”與“抽象”、“感性”與“理性”的關係如何處理?用豐富的電視語言講述重要經濟政策問題,闡明經濟事實的意義,並且拍出情和味來,是電視經濟述評節目走向成熟所邁出的有序的一步。

JNTV經濟部近年來有意識在經濟述評方面加大了創作力度,推出了一批有影響力的作品。其中,《兩本管理的啟示》獲全國優秀電視經濟節目評論類一等獎、山東省精品工程獎,《再就業衝擊舊觀念》、《孿生兄弟緣何兩種命運》、《更新擇業觀、培養新技能》在山東電視獎評選中奪得三個評論類節目一等獎。認真深入研究電視經濟述評的寫作特點和規律,使這一品種更好地為黨的中心任務服務,促使電視經濟述評能夠迅速為廣大觀眾所接受、喜愛和參與,是我們電視工作者特別是從事經濟報道的記者應當重視的課題。本文將結合經濟述評的創作體會,就電視經濟述評創作的幾個基本問題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電視經濟述評的“述”、“議”重點。

先談一談新聞述評寫作的幾個重點。新聞述評是一種虛實結合的寫作體裁,即材料和觀點的結合,現象和本質的結合,感性與理性的結合。它圍繞新聞事實,評述事件的意義和是非曲直。它採用夾敘夾議手法,既可以綜合述評,又可一事一議,用來反映國內外重大的經濟事件。它在報道經濟新聞的同時,揭示經濟新聞事實本身的邏輯力量,實現紀實與昇華的交融,以引導輿論。在寫法上,經濟述評可以先提出一個觀點,然後從幾個側面加以分析印證;也可以先交待各種矛盾,然後層層剖析,最後得出結論。經濟生活瞬息萬變,當事件初起或發生轉折的時刻,評述者根據黨的方針、政策,及時地對一些經濟事件加以分析形勢、總結經驗、指明方向。

新聞述評克服了以往新聞作品就事論事,就理說理的淺薄和空泛,通過“述”和“評”的有機結合,達到了強化評論的客觀性和強化報道的理性思辯的雙重效果。因此,新聞述評的特性在於理附於事,事附於理,舉事說理,相得益彰。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讓資訊在一個平面上簡單重複,或把複雜的經濟生活、經濟現象簡單化,會造成記者筆下對經濟生活報道的單調與貧弱。調查性報道(Investig ative Reporting)和解釋性報道(Inteipketive Reporting)以新聞事件為核心向外延伸和幅射,日益為受眾所接受和歡迎。它們與新聞述評的區別不是顯而易見的,但本質區別仍然存在。調查性報道就是對大量表面現象掩蓋之下的事實真相的揭示。報道不判斷是非,只說明情況,讓受眾自己從中得出結論。解釋性報道是把今天的事件置於昨天的背景之下,從而揭示出它對明天的含義。它主要回答為什麼發生?事件產生什麼影響?導致什麼結果?解釋性報道主觀色彩甚少,能夠用敘事的方式來說明問題的,儘可能不採用議論的方法。而新聞述評側重於就事論理,揭示意義,需要融入記者的主觀論點。隨著電視事業的不斷髮展,外延交叉的多種節目樣式的混雜,會通過電視人逐步摸索實踐進行理清。

傳播什麼和如何傳播都不能離開特定的媒介。電視經濟述評是利用電視聲畫合一、視聽結合的手段,對經濟領域裡重大而典型的新聞事件進行“表現+論說” 的一種新聞評論體裁。下這樣一個定義,首先強調的是電視經濟述評使用的是電視語言,它通過連續的影象畫面訴諸視覺讓觀眾感到直接形象,它通過聲音(言語、音樂、音響)訴諸聽覺,讓觀眾身臨其境。正是由於電視語言的這種特性,電視述評對經濟事件進行述議的時候,“述”要體現視聽語言的複合性,而不能象文字那樣只是表達概念,用結構性的推理強化邏輯的力量;“議”出要體現電視集束語言的特點,不能僅僅用解說詞和主持人去說理推理。

1、“述”的重點:表現

敘述是對事件原委的陳述術。在電視裡敘述事件當然也要符合敘述的基本要素和要求,但必須記住要生動地表現,不要平白的陳述。所謂“表現”,即在述評中對經濟事件或人物進行敘述時,要充分發揮電視畫面、聲音長於寫實的特點,考慮到影象的組接性、連續性和運動性,聲音的真實性和客觀性,給觀眾以真實感和紀錄感。

如電視評論片《再就業衝擊舊觀念》說的是幾位下崗紡織女經過擇業的茫然、失落和困惑,經過轉變擇業觀,又重新確立自強、自信,走上再就業之路的事。在敘述女工A的時候,就用一組連續的鏡頭,攝取了她跑工廠、跑勞動局、跑熟人要求改換清潔工崗位,另找“體面”工作的畫面。片中還大段錄製了女工A和廠辦主任、勞動局處長、熟人對話的同期聲,把新舊兩種觀念、“要肚皮還是要臉皮”的衝突生動展現出來。又如電視評論片《兩本管理的啟示》,該片說的是山東水泥廠和濟南鍋爐廠學習邯鄲鋼鐵廠“倒推成本核算法”,並與國有企業黨的政治思想工作優勢結合起來的管理辦法,促使企業扭虧為盈的典型經驗。在敘述“山水”廠一工人上山採石放炮時,攝取了這樣一段畫面和對話:一工人在作業段面放炮後,將現場的舊包裝袋、廢紙箱一個個揀起來。記者問:“這還有什麼用?”工人:“拿回去賣了就是錢。”記者:“這才值幾個錢啊?”工人:“現在我們都背上成本指標了,給廠裡省也是給自己省。”緊接著的畫面聲音是轟的一聲炮響,段面礦石飛起,群山迴盪炮聲,久久不斷。這就是直接感受。“表現”所形成的聲畫直觀衝擊力讓觀眾看到了推行“兩本”管理後,工人們的成本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強化。如果敘述不依據電視媒介的特性進行,不注重“表現”而是概括式的陳述,觀眾就不會對事實留下深刻印象,就會直接危害到述後議論的生髮和結論的歸納。

2、“議”的重點:理性

議論是對事件是非曲直的論說術。在電視裡議論除了要符合立論、論證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理性的表達應更具權威性併兼顧到電視說理的生動性。這裡要特別指出的是:具體辯證思維階段研究的概念是與抽象思維階段形式邏輯所研究的概念不相同的。形式邏輯的概念不僅僅對事物的本質屬性加以反映,它捨棄了事物的具體性、個別性及發展變化,這種概念叫抽象概念。辯證邏輯研究的概念是建立在具體同一的基礎上的,它結合研究概念的具體內容,包含著差異、矛盾、對立,是複雜多樣的辯證統一體,這種概念就叫具體概念或辯證概念。我認為,理性的至上形態應該是這種辯證概念的抽取,這既是思維對萬物認識由簡單到複雜、由初級到高階進化的結果,也是電視媒介價值判斷和價值實現的特殊要求和個性所要求的一種理性表達形態。

《兩本管理的啟示》確立的論點是:黨的政治優勢與市場機制相結合能夠搞好搞活國有企業。本片在說理時,沒有隻講政治優勢的作用,也沒有撇開政治優勢片面褒揚“成本倒推法”,而是從國情、廠情出發,著眼於市場機制下黨的政治思想工作怎麼做、怎麼發揮好的問題。同時,傳統的政治思想工作又應該怎樣適應變化了的經營機制亦應給予分析。本片通過廠長、工人、黨校教授、客戶、家屬、政府官員和主持人的訪談,展示了這種辯證概念的豐富性;又通過兩家企業的融合總結了“人本成本”的辯證關係。可以說,正是論說的豐富性、辯證性才體現了大理性,也避免了主持人一味說教或畫外音一味解說的枯燥單一性。關於評述中的理性,下面還要談到。

二、構築理性框架,激發受眾的思考能力。

理論追求的是對事物高度抽象的概括。在電視述評中,事件往往是一瞬即逝的匆匆過客,而其理論的價值隨著時間的延伸會更加明顯。因此構築理性框架,不但可以把記者的思維引向深刻,把記者的目光引向深邃,而且可以激發受眾的思考能力,從而對人們的經濟生活進行合理引導。

1、“寓虛於實”--含而不露的思想性。

“虛”指觀點,“實”即事實。“寓虛於實”這種說理方法並不直截了當地講道理,而是寓道理、見解、思想於客觀事實或典型論據的途述之中。電視述評的思想高度和教化意義不一定要通過理性的引伸和哲理的思辯來完成,只要選材得當,角度巧妙,以敘代議同樣有“不著一詞,入木三分”的效果。

《再就業衝擊舊觀念》一開始講述了一名下崗女工要求辭掉在勝利石油大廈“伺候人”的活兒,接著記者在一家商城現場採訪,另一位下崗職工時她一再向記者強調,只是臨時幫忙;還有一位下崗職工則拒絕了記者的採訪。“還是臉皮比肚皮值錢。”--公司經理的一句話點出了在舊觀念的束縛下,下崗女工沒有出路的主觀原因。然後,該片轉向一位在濟南開美髮廳的南方人進行採訪的鏡頭,他說:“我們來濟南,掏下水道的都有。”“只要能靠自己的勞動掙到錢,沒有職業高低之分”兩相對比,揭出下崗職工“等、靠、要”的舊觀念與南方人“有活幹就是再就業”的新觀念之間的衝突。該片浸透著生活的質感,它以紀實的手法表現出中心議題:觀念的轉變是再就業工程中首衝的問題。可見,情節本身的思想性在節目中同樣具有力量。

寓虛於實的特點是不直接從正面講道理髮議論,而是巧妙地寓論點於論據的具體敘述和對照之中,把思想、見解、論點包含在具體事實的客觀敘述和描寫之中,讓受眾自己運用邏輯的思維和記者一起共同得出應有的結論,領悟其中的思想和道理。

多少年來,我們習慣於這種做法:不在新聞稿中加進一點言論,不對我們所報道的事情作一些引伸,不在敘事過程中加進一些拔高的道理,似乎就不足以顯示出思想性和指導性。殊不知,電視作為大眾傳媒,以家庭為主要收視場景的特點決定了生硬說教是不能奏效的。觀眾追求的是可視性,這就要求理性同時要用可視性的電視語言表達出來。因此,將論證過程隱含於事件的敘述過程中,讓受眾自己得出結論,必要時可以淡化主持人、記者的主觀意見,使受眾由被動受教育轉到主動觀察思考。

2、強化分析手段,實現由事到理的過渡。

用事實去參與理論,必須走過一座“橋”:從事實中抽象出理論觀點,擺事實,還要講道理。這就要用理論的目光從事實中找出“道理”來。

現在有許多述評節目,在分析手段的運用上顯得粗糙和僵化。該昇華主題提煉觀點時,有些記者卻力圖用客觀事實或採訪之口來說話,弱化了新聞述評本身所具有的分析手段的力量,這是導致述評節目出現“以敘代議”現象的內在原因之一。記者迷戀對事物本身邏輯的追求,只會使電視述評成為一盤散沙,成為相關細節的堆砌,從而導致整個節目偏離主題,結構混亂,思路不清,甚至得出與事實不符的結論。

電視經濟述評與一般電視經濟新聞不同,它不象有的新聞那樣靠把最重要、最新鮮的事實放在最前頭交代,也不講究用描寫場面吸引受眾,主要依靠精闢的分析和嚴謹的邏輯推理,把事實性材料中所蘊含的道理清楚地表現出來。因此,電視述評需要對事實進行科學分析,並把它充分地深入淺出地揭示出來,以理服人。

六集系列理論專題片《人本成本--企業成功之路》採用層層遞進的方法,使論理層層深入。首先,它將濟南輕工化學總廠當作手術檯上的麻雀進行層層解剖,尋找它虧損的原因;然後通過山東水泥廠的管理例項,突出“好班子能帶出好隊伍”的主題思想。第三集的背景過渡到濟南鍋爐廠,這個廠注重調動工人主人翁意識的能動性,然後完成“人本是成本之本”的論述。第四集講述山東水泥廠實行成本控制,使指標落實到企業各個崗位,各個職工,給人以“抓成本就是抓牛鼻子”的啟示。第五集動用濟南鍋爐廠的例項說明“以人本降成本”的道理。最後把人本管理和成本管理結合起來,主題思想得到提煉,即“把人本管理融入成本管理中”,實現“低成本高效益”。從大的論證結構看,是演繹,但每集裡又都有歸納,每集之間的邏輯關係十分嚴密,每集內部的脈絡也十分清晰。除了編導的大邏輯意識,主持人的點評承轉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需要“發言”時就發言,該長就長,當短則短。雖然主持人的話不是太多,雖然述多於評,但是評重於述,只要有份量,理性就會閃射出光輝。

電視經濟述評的創作靈魂,就是要用理論的目光分析經濟典型的事實,把新聞事實中所包含的“理論油”榨出來。

3、多方論證,增強電視經濟述評的思辯性。

所謂多方論證就是指主持人、政府官員和專家、當事人等多方參與評論經濟典型事實的特徵。它既包括主持人的主體論證,也包括專家、官員、群眾的客體論證。三者有機融合,相得益彰,共同完成述評任務。

在電視經濟述評中,主持人的論證是起主導作用的,其功效是起到提示論題、開掘述評深度和歸納總結論點。《更新擇業觀,培養新技能》一開始採訪了幾個下崗職工,記者發現職工下崗後並非沒有就業門路,而是他們想找一個“舒服”的崗位。接著畫面便轉換到演播室,由主持人對此進行了一番言辭犀利的評論:“不願伺候人,不願當個體戶,不願進私營企業,這一系列的‘不’反映了相當一部分下崗職工還是在用舊的擇業觀面對新的選擇,其結果只能是離再就業越來越遠......”。這種點評不但容易引起受眾的共鳴,同時還會引發他們深層次的思考。

述評中政府官員和專家的論證則成為決定述評高度的標尺。如記者採訪山東省再就業辦公室負責人時,這位官員說:“在濟南這樣一個大城市找一份工作是不難的,關鍵是下崗職工的觀念沒轉變。找工作離家遠不行,沒公費醫療不行,工作髒累差不行,還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老腦筋。可現在是市場經濟了,觀念要變嘍。 ”幾句話便挖出了舊觀念的根源,可謂片言居要、發聾震聵。

JNTV經濟部近年來還嘗試了在專題片結束前加一個5分鐘的小話題節目,或在專題片前加一個闡釋的話題引子。如在《資產重組1+1>2》的開篇便邀請了山東大學數學系教授、山東大學產權研究所所長用通俗而專業的話語、例子解釋1+1>2的數論涵義和經濟學上的“木桶理論”,既普及了經濟學知識,也使論證更具指導性和權威性。

另外,當事人論證是論證必要、有益的補充。如《更新擇業觀,

培養新技能》紀錄了一位勞工科長下崗後賣包子總躲著人,後來逐步轉變觀念的事,這位勞工科長說:“多數人都在重新尋找自身價值,我覺得只要觀念轉變了,適應市場了,你就能夠走出這一步去。”現身說法給人的啟示印象更深,效果更好。

三、調動電視手段,填充感性血肉。

美國CBS廣播公司有一則關於電視新聞價值判斷的名言叫做“可視的故事+硬碰硬的新聞”,從相當程度以上體現出“可視性”是電視新聞價值判別和價值實現的特殊要求和個性所在。當今時代,受眾對頻道的轉換日益頻繁,用“可視性”喚起民眾的注意力已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受眾總是寧願相信事實,通過自己的思考,對事實做出分析、判斷,而不願接受空洞的議論。同時,經濟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如何做到“舉重若輕,深入淺出”,更是電視人的一種追求。因此,在電視經濟述評中為理性“骨骼”填充感性血肉,不但可以增強“可視性”,而且能夠把一個複雜的經濟問題簡單化、通俗化,從而使受眾不僅接受事實,而且能夠理解觀點。

1、選擇適當的切入點。

這個“點”指的是具體的,客觀發生的經濟新聞事件,或者是引發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選擇適當的切入點能夠以一種情景化、具象化的狀態將觀眾引入相應的主題。

一個事實,究竟擷取哪一部分,要以能表現立論思想為轉移,同一事實從不同角度敘述,往往顯現不同的意義。因此要順著說理的方向選擇合理的敘事角度。為強化說理所配置的材料應分清主次並突出材料間的聯絡點。

在《抓大放小的啟示》一片中,記者在抓大上,選擇中國輕騎集團作為佐證。由於其發展速度在國內同行業領先,97年濟南輕騎B股的發行又具有典型意義,且在實行銀企業聯手中,中國輕騎集團更受益匪淺。於是選擇“輕騎”作為政府資助其低成本膨脹,走大集團、規模化、集約化生產路子的典型,此為“抓大”;在放小上,則選擇全國聞名的股份制改造頗有成績也頗有爭議的山東省諸城市為典型,並就“放小 ”是不是實行私有化進行一番爭論。很明顯,上述兩例事實都是經過編導深思熟慮才選取的,論證角度也是新穎的。

2、橫向聯絡與比較,縱向牽連與把握。

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著相互間的粘連。展現事物間的關係有助於對事物的理解,把握事物的來龍去脈則需要縱向的歷史背景資料,分析過去的事件有助於把握當前事件的深層涵義。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都是進一步深化主題的需要。一般的報道使用背景材料側重補充說明,而電視經濟述評則是用來撥開雲霧、指點迷津,它側重於揭示事物的本質和為百姓解惑。

《偉大實踐二十年》是JNTV經濟部製作的大型政論片,它運用了橫向聯絡和縱向把握。該片從塵封的報刊資料中尋找到二十年前關於真理問題標準大討論的遺蹟,人們的思想開始接受春風沐浴,社會經濟領域發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系列的變化包括農村改革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起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從國企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破題,對外開放搞活,第三產業篷勃發展,兩手抓兩手硬,在這一系列的變化中,又很好地運用了橫向聯絡比較,說明實踐標準對中國產生的巨大影響。最後,以展望明天來結尾。整體來看,該片把今天的事件置於昨天的背景之下,從而揭示出它對明天的含義,它很好地把握了報道的深度、廣度和厚度,為主題的深化,內容的豐滿提供了條件。

2、巨集觀角度作指導,微觀事實為佐證。

以巨集觀角度對事實進行再認識,是經濟述評提示事物本質和規律的必要之路。當代經濟領域不斷髮生著變化,對事件進行巨集觀上的觀照,可以從紛繁複雜的經濟現象中總結出帶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或經驗。在介紹事物後概括時,融入記者的評論,然後又用微觀事實佐證,使個案凸現。這種結構使得概述和例證相互結合,巨集觀與微觀相互照應。如《偉大實踐二十年》中介紹第三產業的發展時,選取濟南市北園路專業批發市場和大型商場迅速崛起,形成“隆起帶”的事實,說明了該市第三產業從無到有蓬勃發展,產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的進步。

3、資料證實

資料對於事件形象的抽象化傳達,具有嚴謹、翔實的說明力。數字的威力,具有很強的概括性,並可勾勒出整體的面貌,使數字本身成為形象。如《再就業衝擊舊觀念》在敘述下崗職工就業不成時,提供了一個南方打工族佔領濟南市服務行業的數字:“據勞動部門統計,目前在濟南就業的南方打工者保守的估計也有5萬人,&127;而這個數字相當於濟南市所有下崗職工的一半。”這個數字說明了濟南下崗職工並非全因就業無門而待崗,與南方人相比,觀念上存在巨大差距。因此,數字在述評中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它是使微觀和感性走向巨集觀和理性的橋樑。

四、感性與理性互相交融,啟用電視經濟述評的生命力。

打個比方。一個建築要有材料,有結構,整個建築還要有設計。觀點和材料隔絕了,就象工廠的車間和原料離得很遠,甚至中間隔了一道牆一樣。這個比方形象地說明了敘評結合的重要性。成功的述評應包含三種語言成分--客觀敘述、帶傾向性敘述和議論。在敘述中逐漸出現主觀色彩,到最後提出鮮明的觀點,或先提出觀點,再夾敘夾議,這是述評的大致輪廓。

1、評與述有機結合,事與理水乳相融。

有述有評,評述結合;敘事論理,事理交融,這是電視述評的顯著特點。只述不評,或只評不述,或評述脫節,將評與述寫成兩個互不相干的部分,形成兩張皮,這樣不可能取得好的傳播效果。如何處理述與評的關係,使兩者有機結合?最重要的一點,記者應該深入地分析事實,找出其中蘊含的“理”,再採取以具體材料入手,以虛帶實,就實論虛的寫法,用觀點統帥材料,又從具體的材料中引申發揮,邊述邊評,講清道理。

《抓大放小的啟示》從濟南入手,首先點出國有企業面臨的難題:缺錢,而國家該把錢投給誰呢?這又是難以抉擇的問題。“滿把全抓等於一把不抓”,這句形象的話亮出了記者的觀點。“從平均用力到重點突破”切入到主題上來,即要“抓大”。當小鴨集團從銀行那裡得到一筆寶貴的發展資金時,主持人的話評論得當:“銀企聯手是濟南市在組建企業集團後,遇到資金困難時採取的一個措施。通過這種方式,銀行為優勢企業輸送了一批新鮮血液,從而使得一些大企業集團在市場競爭中獲得了主動權。”其實,這就是一事一議。

在電視述評中,事和理要互為補充,互為支撐。主觀評述失去了客觀事實只能是無本之木,客觀事實失去了主觀因素的加入只能是一盤散沙,很難體現出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2、尋找傳受雙方的情感相通點。

電視經濟述評怎樣才能具有雄辯的、令人心悅誠服的說服力和論辯力?經濟述評的深奧內涵如何轉化為通俗、生動的語言?如何讓經濟節目更貼近受眾,讓受眾主動思考並接受觀點?王夫之說:“是與非奚準乎?理也、事也、情也。”

隨著傳媒的日益大眾化,新聞事件是否具有人情味,貼近性已成為新聞價值判斷的一項重要指標。關注老百姓的身邊事,從受眾容易產生共鳴的細節入手闡釋重大社會問題,這種手法已被越來越多的傳播者所認同。《再就業衝擊舊觀念》一片就通過鮮活的事例,表現下崗女工尋找職業的急迫感以及對新職業的不適應到逐漸適應的變化,顯示了她們掙脫過去計劃經濟體制舊觀念的羈絆,走向新生活、創造新生活的喜悅。該片整個過程貫徹著一種人文精神,並給人以最大的關懷。受眾跟隨編導思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以感性體驗到理性認識的跨越。

不管是調動電視手段來增強可看性,還是尋找傳受雙方的情感相通點,以激發受眾的收視興趣和思考能力,最終追求的都是節目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或者說輿論引導的有效性。

3、系統思維方式:

蘇若舟先生在《新聞採編與思維法》一書中建議深度報道從整體出發,“先綜合後分析,最後歸到綜合上來。”這種方法的顯著特點是以綜合控制分析,使每一個分析的結果又反饋到綜合之中,分析與綜合彼此滲透,同步協調。

在實踐中,系統思維方式不僅可以將經濟資訊組成條理分明、互相聯絡、脈絡清楚的材料,換句話說,把“烏合之眾”變為隊伍整齊的“戰鬥大軍”,而且能夠將述與評更好地結合起來,起到1+1>2的整體性功能。

開拓思維空間,疏理思維方式。讓思維打上時代烙印,並蘊含科學精神既是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也是跨世紀記者應該有的看家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