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畫氣韻及欣賞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民族繪畫的統稱,也稱國畫或水墨畫。它是以墨為主要顏料,以水為調和劑,以毛筆為主要工具,以宣紙和絹帛為載體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畫種。它是中國藝術的典型代表,是一種精神性、哲學性很強的藝術。中國畫是建立在藝術想象基礎上的一種藝術創造,通過虛實相生、書印結合,進行意象造型,美學追求,從而展示了中國畫獨特的藝術境界。
一、欣賞中國畫要看氣韻
所謂“氣”指先天的氣質,秉性。氣質,係指創作者本人主觀能動性與創作個性的充分發揮。 “韻”指發而為畫的筆墨情韻。金丹元教授曾把中國藝術思維氣質概括為雅、遊、和三種形式,這三種思維氣質完美融合是一種藝術形式,也就是指人的精神與人格修養。新儒學學者徐復觀在他的《中國藝術精神》中說過:中國的繪畫,是要把自然物的形象得成為神、靈、玄。通過某種形象而將其畫了出來,達到最高的畫境,以自己的精神為創造物件傳承中國畫的精神。
謝赫在《古畫品錄》中言術“六法”時,首先提出“氣韻生動”之後,接著說“骨法用筆是也”。很明顯,謝赫將“骨法用筆”列為“六法”中第二大法,這一方面說明氣韻與筆墨的重要關係,氣韻全由筆墨而生,舍筆墨無從談氣韻。中國繪畫的用筆用墨,歷代畫家、理論家都做過詳細而精闢的論述。孟子說:“吾養吾浩然之氣”。氣韻不能師授,人品胸襟都可以修養,後天的補養修煉有與擴充先天氣度的不足。董其昌也說:“氣韻不可學,此知而知之,自有之授。”郭若虛將人品視為繪畫的必要前提,所謂“氣韻”是人的個性在整個心性流露出來的,本自心源,必在生之,故不可以巧密得,復不可以歲月到,默契神會,不期然而然。文如其人,畫如其畫,石濤曰:“作書作畫,無論老手後學,先以氣勝之者,精神燦爛,出之紙上。”元代楊維楨指出:“故論畫之高下者,有傳形,有傳神,傳神者,氣韻生動是也。”清代唐岱談到:“六法原以氣韻為先,然有氣則有韻,無氣則呆板矣。”清方薰則說:“氣韻生動,須將生動二字省悟,才會生動,則氣韻自在。”由於歷代藝術家的分析,總之,氣韻生動成了繪畫的首宗要義,成為畫家
在創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標,也成為欣賞中國畫的主要準則。
二、欣賞中國畫看神韻
文人畫家首先是畫家,以畫為樂,其次是文人。董其昌因博學多聞形成自家風範,把繪畫的功能用意趣表達,與畫工畫區別日益明顯,尤其是北宋中期文人畫成熟後區別更為突出。郭若虛秉承文人畫的創作理念,視六法為品賞準則,尤其著重氣韻。縱觀唐及宋的繪畫,宮廷畫家,民間畫工不乏傳世名作,他們看重繪畫的基本功訓練,以畫為業,風格工謹細緻,狀物自然生動。
大家都知道被稱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富春山居》是元朝黃公望七十九歲高齡創作的作品,全圖用墨淡雅,山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溼並用,筆勢雄偉,充分體現出“寄興於畫”的思想和渾厚華滋的筆墨效果,既形象地再現了山水的秀麗外貌,又把其本質美的特徵揮灑得淋漓盡致。展開這幅傳世名畫,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帶秋出景色,丘陵起伏,峰迴路轉,江流沃土,雲煙掩映村舍,近樹蒼蒼,疏密有致,人物飛禽,生動適度。正是景隨人遷,人隨景移,這幅山水畫布局由平面向縱深展寬,空間顯得極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實和親切,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妙,集中顯示出畫的神韻和畫家的心靈境界,被後世譽為“畫中之蘭亭”。正如齊白石說:“繪畫的神韻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
三、欣賞中國畫看筆墨
中國畫以墨為主,以色為輔,是其基本特點,筆墨二字幾乎成了中國畫的代名詞,是點、線與水墨的協奏。墨分五色,釋為焦墨、濃墨、重墨、淡墨、清墨,五大色階,並由五種色階之間形成的無數細微的漸變。唐代張彥遠在論墨時說:“草木敷榮,不待丹綠而採,雲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風不待五色而卒。是故韻墨而五色俱,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說明墨不僅能決定形象,分出明暗,拉開距離,代替色彩,還能製造畫面的氛圍。中國畫家深諳繪畫要旨,認為畫面太枯則有燥氣、畫面太溼則無生氣,墨無變化則僵滯死板。因而數塊濃墨必以溼墨潤之;一塊溼墨必以枯墨提醒。觀其面目時往往尚未看清具象形態,就已被畫面筆墨中溢位的抽象意韻所感染。在品賞中國畫時,看運筆所表現出的一種內在節律,情感起伏,通過氣與力的統一變化而形成用筆的韻律感和節奏感,亦是畫家心絃的撥動。筆力、筆氣、筆韻是有機的統一,以氣統力、統韻、以韻助氣,助勢、三者結合,方稱上佳的用筆。
中國畫以線條構成,我們繪畫的祖先認為,以點作畫易於散,碎,以畫作畫易於模糊、平板、用線最易撲捉於物體的形象及動感,最適合發揮毛筆水墨、宣紙絹帛的特性。可以說線條是中國畫家的藝術語言。繪畫的線條具有生命力,千百年來,中國藝術家伏案筆耕,利用不同的筆法書寫著粗細、曲直、剛柔、乾澀、虛實、順逆、繁簡等不同質地、不同感覺的線條,並用這些含情線條的漸變,排列、組合、交搭、分割、呼應,在畫上構成造型的諸多形式。抑揚頓挫、疏密粗細、快慢虛實、濃淡乾溼變化、正如古人說的好,“乾裂秋風,潤含春雨,”這些無不顯現著畫家的才思、意韻功底。
中國繪畫以其獨特的造型語言,鮮明的表現形式,原質的文化意味,積澱著中華文明璀璨的文化資源。其特有的哲學理念、美學意韻、文化精神所搭建構築的精神高地。挖掘其更深遠意義的藝術精品。
一、欣賞中國畫要看氣韻
所謂“氣”指先天的氣質,秉性。氣質,係指創作者本人主觀能動性與創作個性的充分發揮。 “韻”指發而為畫的筆墨情韻。金丹元教授曾把中國藝術思維氣質概括為雅、遊、和三種形式,這三種思維氣質完美融合是一種藝術形式,也就是指人的精神與人格修養。新儒學學者徐復觀在他的《中國藝術精神》中說過:中國的繪畫,是要把自然物的形象得成為神、靈、玄。通過某種形象而將其畫了出來,達到最高的畫境,以自己的精神為創造物件傳承中國畫的精神。
文人畫家首先是畫家,以畫為樂,其次是文人。董其昌因博學多聞形成自家風範,把繪畫的功能用意趣表達,與畫工畫區別日益明顯,尤其是北宋中期文人畫成熟後區別更為突出。郭若虛秉承文人畫的創作理念,視六法為品賞準則,尤其著重氣韻。縱觀唐及宋的繪畫,宮廷畫家,民間畫工不乏傳世名作,他們看重繪畫的基本功訓練,以畫為業,風格工謹細緻,狀物自然生動。
大家都知道被稱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富春山居》是元朝黃公望七十九歲高齡創作的作品,全圖用墨淡雅,山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溼並用,筆勢雄偉,充分體現出“寄興於畫”的思想和渾厚華滋的筆墨效果,既形象地再現了山水的秀麗外貌,又把其本質美的特徵揮灑得淋漓盡致。展開這幅傳世名畫,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帶秋出景色,丘陵起伏,峰迴路轉,江流沃土,雲煙掩映村舍,近樹蒼蒼,疏密有致,人物飛禽,生動適度。正是景隨人遷,人隨景移,這幅山水畫布局由平面向縱深展寬,空間顯得極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實和親切,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妙,集中顯示出畫的神韻和畫家的心靈境界,被後世譽為“畫中之蘭亭”。正如齊白石說:“繪畫的神韻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
三、欣賞中國畫看筆墨
中國畫以墨為主,以色為輔,是其基本特點,筆墨二字幾乎成了中國畫的代名詞,是點、線與水墨的協奏。墨分五色,釋為焦墨、濃墨、重墨、淡墨、清墨,五大色階,並由五種色階之間形成的無數細微的漸變。唐代張彥遠在論墨時說:“草木敷榮,不待丹綠而採,雲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風不待五色而卒。是故韻墨而五色俱,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說明墨不僅能決定形象,分出明暗,拉開距離,代替色彩,還能製造畫面的氛圍。中國畫家深諳繪畫要旨,認為畫面太枯則有燥氣、畫面太溼則無生氣,墨無變化則僵滯死板。因而數塊濃墨必以溼墨潤之;一塊溼墨必以枯墨提醒。觀其面目時往往尚未看清具象形態,就已被畫面筆墨中溢位的抽象意韻所感染。在品賞中國畫時,看運筆所表現出的一種內在節律,情感起伏,通過氣與力的統一變化而形成用筆的韻律感和節奏感,亦是畫家心絃的撥動。筆力、筆氣、筆韻是有機的統一,以氣統力、統韻、以韻助氣,助勢、三者結合,方稱上佳的用筆。
中國畫以線條構成,我們繪畫的祖先認為,以點作畫易於散,碎,以畫作畫易於模糊、平板、用線最易撲捉於物體的形象及動感,最適合發揮毛筆水墨、宣紙絹帛的特性。可以說線條是中國畫家的藝術語言。繪畫的線條具有生命力,千百年來,中國藝術家伏案筆耕,利用不同的筆法書寫著粗細、曲直、剛柔、乾澀、虛實、順逆、繁簡等不同質地、不同感覺的線條,並用這些含情線條的漸變,排列、組合、交搭、分割、呼應,在畫上構成造型的諸多形式。抑揚頓挫、疏密粗細、快慢虛實、濃淡乾溼變化、正如古人說的好,“乾裂秋風,潤含春雨,”這些無不顯現著畫家的才思、意韻功底。
中國繪畫以其獨特的造型語言,鮮明的表現形式,原質的文化意味,積澱著中華文明璀璨的文化資源。其特有的哲學理念、美學意韻、文化精神所搭建構築的精神高地。挖掘其更深遠意義的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