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畫與水彩畫的異曲同工之妙

    內容摘要:中西繪畫在創作理念和表現技法上性質相異,但水彩畫與中國畫卻存有異曲同工之妙,皆講求意境、內盈氣韻,追求空靈。水的氤氳律動貫穿在這兩個畫種之中,那種流動、透明、即興、偶然所產生的詩意表徵營造了作品獨特的內涵,充滿了豐富、生動、協調、寓意、夢幻、交錯、充實、變化的美感特質,抒發了創作主體的胸中逸氣。
  關鍵詞:水彩畫 中國畫 意韻 空靈
  
  一、意境之魂,氣韻之魄
  任何藝術作品的藝術境界不是一個單層的平面的自然再現,而是一種境界深層的創構,達到最高靈境的啟示。“情”是心靈對於印象的直接反映,“氣”是生氣遠出,澄觀一心而騰遊永珍。因心造境,以手運心,虛而為實,在筆墨有無間達到一種水枯石潤、於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
  創作主體忘我於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窮元妙於意表,合神變乎天機,從深不可測的玄冥的體驗中昇華而出,行神如空、行氣如虹,最終將“心源”“造化”構築成一種音樂的狀態和浩蕩賓士的生命動力。
  “意境”“氣韻”本是東方審美意蘊,然而在水彩畫的精神核心中也充分表現出一種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隱跡立形、備遺不俗的氣質。中國畫的大寫意、小寫意及工筆的創作思想、表現形式和語言都充分體現著“無”與“道”的深刻內涵。“大象無形”“大音希聲”“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的意象性表現就更加能揭示其禪意。水彩雖與中國畫的畫種不同,但在創作意圖、表現技法方面都與中國畫不謀而合,注重畫內靜的延伸、動的收斂、空的內涵、陰的冷魅、陽的大度、形的巧拙、氣的百變、韻的風骨、精的華彩、神的靈動、意象的風情和曠遠的意境。誠然,水彩畫與中國畫除了超象神話、行神如空、行氣如虹的超然外,還有欲返不盡、妙造自然的細緻刻畫,其意態無窮。
  中國畫意境在於空中直落,墨花飛舞,畫上虛白,畫境恍如。水彩畫不像油畫那樣填沒畫底不留空白,畫面上動盪著光和氣仍是物理的目睹的實質,而是像中國畫那樣講求空靈和韻化。中國畫強調“氣韻”“神韻”“意境”,而不拘泥於細枝末節的真實,用“意”來感染人。主張“胸有成竹”,似像非像,強調寫境、寫意、寫情,大膽地對物象進行取捨、概括、精簡併移,以重組、散點透視的手法強調筆觸的揮灑、飄逸、奔放以及色彩的意向性、和諧性,表現一種景、意、情、趣。描繪景物須與情感融合,形成一種藝術境界,能使觀者通過想象和聯想深入其境,從而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二、空靈美的感召
  唐代詩人杜甫形容詩的最高境界為“精微穿溟,飛動催霹靂”。而繪畫中的“相”與“罔”就是“實”與“虛”,是心靈對物態天趣的領悟、造化和心靈的凝合。
  水彩畫、中國畫中的藝術表現在乎於虛實辯證的美感,蘇軾雲:“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在這兩個畫種的寫生和創作意識、表現技法方面會產生共鳴,空則靈氣、飛動遲速、意淺之物易見是一種空明的覺心。當然,這與創作者的精神和修養是分不開的。莊子語:“虛實相生,與萬物同其節奏。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意為在靜態中求動感,在色彩變換中發現情趣。
  “虛”託“實”,“實”襯“虛”,虛實二者皆生“意”。中國畫倡導“超曠空靈,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在空靈中體現道義。所謂頑空,是創化萬物的永恆執行著的道。空本難圖、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正如宋代沈括談到的“字”與“聲”的關係,聲中無字,字中有聲。空間隨心中意境可斂可放,是流動的變化。在構成上要主次分明、穿插有致、虛實相間、輕重相宜、繁簡相適。筆墨的自由瀟灑、線紋的節奏、色彩的韻律,要“開徑自行,養空而遊,道光揖影,摶虛成實”(方士庶語)。
  
  三、水色韻味的共鳴
  我們依據特殊的思維方式,運用能體現媒材性的操作方式,表現出獨特的具有審美性的藝術語言。這是中國畫和水彩畫共具的特徵,即繪畫藝術中的一種格調和獨特的“味”,其中對媒介的挖掘和開拓是相當重要的。用水調劑、水溶性輕膠顏料在粘著性紙張等媒材上作畫,強調水色特有的透明、流動、溼潤、滲潤、沉澱、肌理的藝術效果,表現出一種簡潔明快、水色淋漓、奔放流暢、渾然天成的藝術美感。
 水彩畫講求透明,顏料的運用要達到滲化、溼潤、透明的水性語言效果。“水性語言”是水彩畫獨立於畫種的界定和依據,水彩的專用紙張與中國畫的宣紙雖材質不同,但水色韻味和滲化效果各具奇趣。在趨於抽象、平面化的表現手法展示的同時,工筆畫表現已致力於中國畫的概念之外了,注重表現性。水彩畫的語言特質也適宜於中國傳統繪畫觀念的表現性,並有著一整套與中國傳統繪畫觀念相應的蘸水、用筆、用色等技法,追求心理時空感。“三遠法”以求詩意的創造性的藝術空間。“墨分五色”的豐富色階手法,從筆和色間找到枯、焦、溼的變化以及潑、積、破的運用,加上頓、折、捂、皴、按、拖、劈、擦、刷的用筆技巧,水彩畫的語言變化多端,以純淨、明亮的色彩造成鮮明、強烈、絢爛的色調來表現主觀感受,藝術材料和技巧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藝術家對選擇的材料特性越瞭解,就越能發揮其效能並高度表現藝術內容,從而也使材料特性所能達到的形式美得到昇華。水彩畫是以水性表現來傳達主題,同時也表現出水性的透明、流動、交融、沉澱、肌理等獨樹一幟的藝術效果,給人以簡單明快、水色淋漓、奔放流暢、渾然天成的美感,應充分了解發揮並開拓該畫種的材料特性和表現技巧,深化其美感。利用水彩的透明性在畫紙上將一種顏色塗蓋在另一種顏色上,使色調更加飽滿。因為通過透明圖層可以觀察到底層顏色的變化,這是別的畫種所沒有的,利用水彩的覆蓋性可多層調色,與古人在畫論中所講的“積墨求深”相似。
  結合中西方哲學思想,探討中國畫與水彩畫結合之路,不僅要在材料技法上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理解並完成象意、意象、悟象的思維模式轉換過程。
  
  參考文獻:
  [1]範瑞華.中國畫向何處去[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2:56.
  [2]王贊主編.質疑水墨[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3:78.
  [3]徐德民.中國抽象藝術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110.
  [4]程明霞.文心後素[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