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文化論文相關範文
古往今來,文化與藝術的關係一直非常複雜而密切。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們之間的關係又不盡相同。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書院文化與環境藝術
處於我國中原地帶的河南古代書院 ,都很講究選址 ,刻意營造一種恬靜宜人的意境 ,如陽明書院建在大山、紫雲書院建在紫雲山、百泉書院建在百泉 ;至少也要符合鬧中取靜的要求。再如靈芝書院建於新安城北芝泉之畔、弋陽書院建於潢川城南原清真大寺廢墟、寡過書院建於長垣縣城東南隅。
白鹿洞書院的山水環境是古代文人仕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境地。著名 理學家、 教育家朱熹,***字考亭,號紫陽***。第一次來到白鹿洞書院時,對它所處的環境讚美有加,感嘆“白鹿洞四面山水,清邃環合,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真群居講學遁跡之所”,並自任洞主,廣招門徒,制定學規,致力於白鹿洞書院的振興。
當時間的跨度進入九十年代,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專家評估廬山申報世界遺產,首先考察的就是白鹿洞書院。他們對書院古建築優美的 自然環境讚不絕口,認為它最能代表廬山“以其獨特的方式,融會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相聯的世界文化景觀”的特徵。
儒學崇尚天人合一、自然比德、人與自然的親和。儒學之祖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以自然山水來比 喻君子“智”和“仁”的品德。山水本無情,而從儒家道統上來說,山水映照人之智和仁,山水即文章,充滿了哲理和寓意。
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句,把歐陽修這一文人仕子寄情山水,安民樂豐的內心世界描寫得淋漓盡致。醉翁亭因歐陽修及其《醉翁亭記》而聞名遐邇,數百年來雖然歷遭變劫,但終不為人所忘,正如醉翁亭中一副對聯所言:“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裡,亭影不孤。”
明代文震享的《長物志》稱“居山水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白鹿洞書院“傍山帶水,盡幽居之美”,其間充滿詩情畫意,是隱逸清淡之士詠頌的絕佳境地。
陶淵明在《歸去來辭》中以“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細流”;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以“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詠歎蘭亭所在的山水環境。
白居易在《別草堂之三》詩中以“三間茅舍向山開,一帶山泉繞水回”思念他在廬山香爐峰下所築的草堂。
佛家講究四大皆空、淨土修行,對類似白鹿洞這樣的“四面山水,清邃環合,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的環境當然是積極推崇的。
明朝著名文人畫家徐渭在紹興前觀巷的舊宅“青藤書屋”,僅兩間平房相套,但主人的經營卻極為精到:書屋南向套一天井,沿檣植一株青藤,蒼老弘勁,似主人那坎坷人生的寫照。窗下一方石砌水池,徐渭稱其“通泉,深不可測,天旱不涸,若有神異。”而號之“天池”的池中一石柱稱為“中流砥柱”,寓意極深。
從白鹿洞書院現存的“列嶂成垣,永護考亭之遺蹟;環溪作泮,遙通泗水之真源”的對聯以及御書閣“泉清堪洗硯,山秀可藏書”的簷柱之聯中也可知其中所蘊含的山水之理。
北宋司馬光的庭院“獨樂園”中最得意之處就是“弄水軒”。“岳陽天下樓,洞庭天下水”,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鸛雀樓等 歷史名樓無不是得水之要。
林木是 中國古代書院營建環境 藝術的重要方面。白鹿洞書院林木的種植受古代先哲“自然比德”思想的影響。院內外最多的林木是松樹,後山有竹林參布其中。
袁甫的《白鹿洞君子堂記》還記載宋代白鹿洞書院曾作蓮池、君子堂,君子堂“瞰蓮池也,並題周敦頤愛蓮語,匾以是名”。袁甫感嘆“先生***指周敦頤***之學說貫天地萬物,而獨愛蓮,何哉?”他自己解釋“蓮亦太極也,中通外直,亭亭靜植,太極之妙具於是矣”,把蓮與太極相提並論,把周敦頤和蓮這兩位“君子”推上最高的境界。櫺星門內的泮池內曾種荷蓮,取周敦頤所作《愛蓮說》的微言大義,寓意“荷蓮中空外直,出汙泥而不染”。鬆以壽長之生生不息、竹以正直之剛正不阿、蓮以高潔之君子之態為儒家所崇尚。
白鹿書院的環境藝術較江西古代著名的吉安白鷺洲書院、弋陽疊山書院、鉛山鵝湖書院更勝一籌。白鷺洲書院位於贛江奔流直下的滔滔江水之中,無曲水輕流和山林環抱之美;疊山書院面對信江,遠有山障隱現,但無背山可倚。鵝湖書院倚鵝湖山,一派田園風光,惜無清流環於前。
自古以來,儒家以蘭香為人格的至高境界,詩經中亦多有詠唱,《孔子家語》雲:‘芝蘭生於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大詩人屈原以幽蘭自喻,故有“蘭為王者香”、“天下第一香”之譽。
聯想到現今的圖書館,有內庭院的完全可培植一些蘭花,清淡、可人,給讀者以書香與蘭香相交融的愜意。沒有內庭院的亦可佈置盆植蘭花。
清初桐城派名士戴南山曾在《意園記》中,描繪 中國文人仕子理想的居所環境 藝術和精神家園,“山數峰,田數畝,水一溪,瀑十丈,樹千章,竹萬杆”。在古人心目中,無論是一葉小亭、兩間書屋,還是山石、流水和草木,都賦於了它們悠長的文意和鮮活的生命力。
現代文化和 教育類建築環境,可從我國書院的環境營造中汲取豐富的積累和厚重的文化底蘊。以現代人的眼光,使校園、圖書館及其他文化建築真正成為學子和讀者尋覓知識的一方淨土、陶冶情操的幽幽綠洲。
參考 文獻:
1.丁 鋼 .劉琪 .書院與中國文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年
2.張 衛 .中國古代的士與文人建築 .建築與文化論集第二卷 .湖北美術出版社 .1993
3.章柳泉 .中國書院史話 [M].教育 科學出版社 . 1981 . 4.陳學恂 .《中國教育史研究 .明清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5年 1 2月第一版。
5.肖東發,鍾洪,王波 .中國古代書院藏書概論 .《圖書館》2001年第一期
6.季嘯風主編 .中國書院辭典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