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培養審計人才的思考

摘要:審計是一門綜合性、政策性和應用性很強的科學,培養高素質的審計人才是形勢發展的需要。要培養既有較強專業知識,又要培養較高道德素質人才;既要培養精通國內審計業務知識,又要培養通曉國際業務的審計人才;既要培養精通業務的行家裡手,又要培養懂政策、講方法的人才。 
  關鍵詞:審計;培養;人才 
   
  我在大學學的是會計專業,畢業後一直在會計事務所從事審計工作,因而對審計工作的人才培養感觸頗深。從審計物件看,既有領導幹部離任經濟責任審計,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審計,還有對大型企業集團年度經營狀況的審計:從審計企業型別看,既有工業交通企業,流通企業,還有金融企業和新聞單位。多年的審計工作實踐,使我感到審計工作是門綜合性、應用性、政策性很強的科學。要搞好審計工作,必須加強對審計人才的培養。要從學校做起和在工作實踐中刻苦的不斷努力,培養既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又要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的人才;培養既精通國內業務知識,又要具有通曉國際業務的審計人才;培養既精通業務的行家裡手,又要懂的政策、講究方法的人才。總之,只有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地提高自我,才能成長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的審計專業人才。 


   
  一、應培養高素質的審計人才 
   
  培養高素質審計人才,應包括審計人員所應具備的兩項基本素質:一個是專業知識素質,另一個是思想道德素質,即通常所說的“德才兼備”。在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AICPA***針對進入會計職業界的新人就提出了三項核心素質能力要求:一是專業,即建立決策模型,評價風險,撰寫報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二是人格,即適合會計職業的個人特質,解決問題和作出決策的能力,與人合作、溝通的能力,領導和專案管理的能力等。三是廣闊的商業視角,即戰略思維、市場導向、資源管理、法律觀念等方面的能力。這些要求在我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環境中也同樣適用。因而,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對各種能力素質的培養,其中具體包括記憶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指分析綜合能力、歸納推理能力、邏輯判斷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自學並不斷優化知識結構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科研能力等。 

  以上諸種能力的培養,在現實生活中十分缺乏,涉及有關能力培養的教科書也寥寥無幾,往往從學校畢業後很難適應審計工作的需要。實踐證明,一個審計人士的成功或者說一個臺格的審計工作者,專業技術能力只佔全部積極影響因素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則要靠上述諸種能力的綜合運用。這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引起了相當的重視,並採取了一些有效措施。而我們大學教育缺乏接受這類培養的機會,導致學生畢業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要去適應審計環境的變化,在學校裡學的知識大部分用不上,而要用的知識學校裡沒學到,需要在工作實踐中去積累提高。如審計人員開展審計工作,需要與有關部門的行政領導和管理人員打交道,需要檢查和評價他們的工作,並將審計發現的問題和改進建議報告給他們及其上級有關部門。正是由於審計人員會發現被審計單位和人工作中的錯誤、無效或效率不高的情況,所以也就會存在著潛在的各種矛盾,人際衝突,也就必然需要熟練的協調能力,適應的表達和應變的能力。因此,在學校除了學習基本審計理論和方法外,還有必要結合審計實踐中的案例,組織行為學中有關人際衝突、人際溝通的方法理論來解決問題,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在各方面的綜合素質,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才能勝任審計工作。 
   
  二、應培養國際化審計人才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大勢所趨。外界環境已經和正在發生變化,我國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當今世界知識經濟風起雲湧,以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網路技術為主要特徵的資訊化浪潮,正在改變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識經濟環境下的會計市場也必定是開放的市場,經濟貿易的全球一體化必然要求審計人才培養的國際化,要求培養通曉各種國際會計、審計、國際經貿,金融知識和其他相關國際知識的高層次人才。為此,我們的教育和學習應瞄準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積極培養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高階審計人才,這才是具有前瞻性的舉措。 
  目前,一些國家為若干專業設有國際通行的專業資格,為各自的領域設定準入標準。這種專業資格代表了各個專業的國際水平,審計職業也不例外。我們的教育要直接瞄準國際標準,全中國的國情和行業特點,既要採用國際流行的專業教材,掌握最新的教學內容,又要借鑑國際流行的教育模式:既要改進專業設定,革新教材內容,也要進行國際學術交流,這樣就能使審計人員及時掌握世界上最新的理論和方法。只有這樣,我國的審計人才才能在國際會計市場上有立足之地。

三、應培養具有高科技電算化審計人才 
   
  電子計算機的使用是科技現代化主要特徵,審計工作也不能例外。要培養國際化審計人才。一方面要通過教學管理的科學化、教學模式的科學化和教學方法的科學化,培養高素質、國際化審計人才;另一方面,要在工作實踐中,自覺學習會計電算化知識,熟練掌握和使用現代科學技術。 
  我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資訊化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國民經濟、電子政務和社會管理的資訊化建設速度進一步加快,有力地促進了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發展。這種變化既是對審計工作的挑戰,也是對審計人才培養的挑戰。這種挑戰源於包括財務在內的各種管理活動的資訊化環境日益完善,資訊化手段的運用日益普及,資訊化建設的水平不斷提高。在這種情況下,管理資訊的記錄介質、存取方式、處理方式正在實現電子化,從而導致了各種業務和財務資料的迅速電子化。在這種條件下,傳統的審計方式、方法和手段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要求,甚至開始被廢棄,全新的審計方式、方法和手段必將取而代之。我們必須進行改革,創新應用科學化的方法和手段,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掌握科學技術的高素質審計人才。 
   
  四、應培養多學科複合型審計人才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應當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拓寬知識口徑,擴充套件知識範圍,使其具備較寬的考察經濟、政治和社會現象的視野,形成既能進行定量又能作出定性分析的知識結構,以適應日趨複雜的審計工作需要。 
  審計學是一門邊緣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需要較強的邏輯推理和綜合分析能力。要培養多學科複合型的審計人才:第一,審計人員要注重哲學、邏輯學等方法論學科知識的學習。正確的思維和符合邏輯的判斷對於正確的審計結論是必不可少的。審計人員系統地掌握各種方法論知識,對於熟練運用各種審計方法,提高審計質量,控制審計風險,都是非常必要的。第二,審計人員要注重經濟學、管理學、財政學、金融學、貿易學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儘管審計學具有相對獨立的學科屬性,但經濟學等方面的知識對於構建審計知識體系來說,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審計工作實際上已經涵蓋了上述各種學科所涉及的領域,缺少關於這些領域的知識,審計工作將寸步難行。第三,審計人員要注重應用數學、統計學、電腦科學等方法類學科的學習。因為審計學中的審計方法多是由相關學科與審計學科相交叉而產生,沒有其他學科的一般性方法作為基礎,審計學中的審計方法是無法形成的。第四,審計人員要關注審計學的邊緣性和綜合性,因為審計學理論和方法的創新,實際上就是發生在相關學科與審計學的交叉層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