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話題作文素材大全
1:
瑞士人的“小氣”
***要合理使用財富***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但是瑞士人在花錢上卻小氣得很。瑞士有家公司舉辦了一次由全球十幾個國家參加的高層學術會議。會議籌備階段,他們處處精打細算,周詳編制最節省的經費方案。在選擇開會地點時,既考慮到會議廳租金的低廉、交通的方便,還要考慮是否代辦午餐,以便節省伙食開支。開會三天,每天的一日三餐都是固定的,非常簡便。另外,給與會者每人發一枝鉛筆、一個記事本。
瑞士人這樣的“小氣”,各國人士卻讚譽他們善於理財。
2:
托爾斯泰的簡樸生活
***生活的意義不在於物質財富***
高爾基曾說過,托爾斯泰哪怕多活一天也是這世界的財富。這位不可思議的老人,在他生命的最後30年,他一直是以燕麥粥、麵包和菜羹為主食。而且,托爾斯泰不食用糖、茶和咖啡,甚至也放棄了牛奶、黃油和雞蛋。他自己料理自己的全部生活,下地犁耕、做木工活、自己補鞋子,還給農民編寫民間故事和識字課本。誰能想到,托爾斯泰這個名號是俄羅斯的望族,世襲著伯爵名位,擁有大量土地?1895年,托爾斯泰67歲的時候,他立下遺囑,把自己所有的土地交給農民。1910年,老人不能忍受自己的妻子兒女還保持著貴族的生活方式,毅然離家出走。這是一顆偉大靈魂尋找精神家園的出走。
3:
一個貧困學生的創業故事
***獲取財富要有知識和技能***
羅光明出生在江西革命老區一個十分貧困的家庭。刻骨銘心的飢餓、勞累一直伴隨著他,也使他變得格外堅強向上。1990年,羅光明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縣裡的重點高中。羅光明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每逢假期就到電器維修部去幫忙打工,自己掙得學費,在縣城讀完了三年高中。1993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廈門大學,讀上了自己喜歡的電子工程專業。從小的勞動,使他養成了勤動手的習慣,對於電子技術的喜歡,又讓他有了勤動腦的習慣。在廈門大學就讀的四年時間裡,他自己揀過廢舊零件動手組裝過自行車,不但自己用還送給別人;同學中誰的隨身聽、錄音機壞了,都是他幫忙修理。1997年,羅光明從廈門大學畢業時,不但成績門門優秀,而且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找工作的時候並不順心。他在一個商場做了兩年營業員,這個過程中他對自己負責賣的電器商品仔細研究,發明了空氣清新機。在空氣清新機的基本機型上,羅光明又研發出了超聲波加溼機系列、臭氧殺菌加溼機系列。2003年5月,針對“非典”及一些流行疾病,在HEPA過濾技術的基礎上,羅光明又研發出了具有薰香機電熱效果的中草藥殺菌網,受到市場的熱烈歡迎。這樣,一個百萬富翁誕生了。
4:
零雜工與140萬美元
***如何使用財富體現一個人的品格***
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民的印象裡,喬·特萊茨克是一個孤苦伶仃的老頭。他經常去慈善機構吃救濟餐,為了省錢就在報刊亭讀報紙。“你還以為他是個乞丐。”特萊茨克的私人律師威廉·旺根斯廷說。
2001年美國遭受“9·11”***後,旺根斯廷徹底改變了對特萊茨克的看法。特萊茨克在電話中告訴律師,他要把遺囑中關於自己房地產的內容修改為“無償捐贈給紐約市”。一個月後,86歲高齡的特萊茨克告別人世。旺根斯廷驚訝地發現,他的遺產總額竟然多達140萬美元。
原來,波蘭移民特萊茨克以前在埃利斯島的自由女神像工作,一生節衣縮食,好不容易積攢下百萬家產。“9·11”***引起他對遇難者的無限同情,於是他決定把所有資產捐給世界貿易中心的重建專案。
紐約市政府把特萊茨克的錢用作修繕曼哈頓區的破敗花園,並在市內種植了遍地的水仙花,以此緬懷“9·11”***的死難者。曼哈頓唐人街的社會活動家保羅·李說:“這項遺產的確是一項美好而慷慨的饋贈。”
5:
一輩子的承諾
***富人要懂得回報社會***
哈洛·菲爾伍德小時候家境貧寒,1959年憑藉弗吉尼亞聯合大學的足球獎學金才跨進大學校門。“直到進入大學我才意識到我很窮。”現年63歲的菲爾伍德說。後來他在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下屬的巴爾的摩馬駒隊中嶄露頭角,同時受到弗吉尼亞聯合大學校長的厚愛。校長臨終之言令菲爾伍德終身難忘:“我要你立下一個諾言……儘可能地幫助別人。”
菲爾伍德沒有辜負校長的期望。他兢兢業業地為巴爾的摩警察局效力23年,1984年退休後經營兩家肯德基連鎖快餐店,並因此成為百萬富翁。菲爾伍德的妻子埃爾諾拉從此不用辛苦操勞,一雙兒女也能夠在當地最好的學校接受教育。而菲爾伍德卻用絕大多數積蓄建立了一項家庭基金,幫助出身貧困的孩子交納高額學費。迄今為止,菲爾伍德家庭基金交納的學費累計約500多萬美元,當地500多名兒童從中受益。有些人考上了哈佛大學、朱莉亞音樂學院等全美名牌學府,還有人進入菲爾伍德的母校。而菲爾伍德依舊住在20年前購買的普通公寓,依舊堅守諾言。“別人過得幸福,我也開心。我經常告訴學生,‘你們不要考慮回報我什麼,只要幫助其他人就行了。’”無疑,菲爾伍德應該讓校長感到驕傲。
6:
卡耐基的財富觀
***饋贈讓他們更富有***
美國鋼鐵巨頭、公認的私人慈善事業奠基者之一安德魯?卡耐基18***說過,致富的目的應該是把多餘財富回報給同胞,以便為社會帶來最大、最長久的價值。100多年後的今天,卡耐基的理念在5位美國百萬富翁的生活中得到完美體現。他們或出身豪門,或賺錢有方,卻都追求“金錢的價值在於你能用它做些什麼,除此之外則毫無價值”的信條。他們樂於助人,甚至不惜生命。他們因為施捨而變得更加富有。
7:
5元錢
***成敗的標準***
澳大利亞有位華人企業家謝英福,當時馬來西亞有一家國營鋼鐵廠經營不景氣,虧損高達1.5億元。首相馬哈迪找到他,請他擔任公司總裁,他不假思索地答應了。在別人看來,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為鋼鐵廠債重難還,生產裝置落後,員工凝聚力渙散,這是一個巨大的洞,根本無法填平的洞。
但謝英福卻坦然對媒體說:“當年我來到馬來西亞時,口袋裡只有5元錢,這個國家令我成功,現在我要報效這個國家,如果我失敗了,那就等於損失了5元錢。”
年近六旬的謝英福從別墅裡搬出來,住進了那家破敗的鋼鐵廠,三年後,工廠起死回生,開始大量創造財富。
5元錢每個人都擁有,但當你擁有1萬元、1百萬元、1千萬元的時候,還會以5元錢的標準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