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話題作文素材大全

  1:

  無家可歸之人

  ***家是精神的寄託***

  丹麥研究人員近日指出,無家可歸的人,尤其是年輕女子,早死的概率是一般人的4倍。

  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比斯珀比約醫院的研究人員,對近600人做了長達1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15至 34歲無家可歸,暫住在旅店裡的人最有可能早死。

  研究人員在《英國醫學雜誌》上撰文說,在哥本哈根,無家可歸的人死亡率有所增加。這些人中的年輕人死亡率比普通人群中的年輕人高得多。負責這項研究的梅雷特·諾登托夫特說,“在無家可歸的人群中,幾乎所有年齡層的人,死亡率都是普通人的4倍。”

  濫用藥物、車禍和其他尚不清楚的原因是導致這些人死亡的主要因素。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多人是自殺。

  據諾登托夫特介紹,很多無家可歸的人都有精神方面的問題,但大多數都沒能得到治療。其他引起早死的原因是兒童時期的不幸經歷,比如父母去世、鎮痛劑的濫用等。

  2:

  抗擊“非典”人人誇

  ***舍小家顧大家***

  他叫朱滿嶺,西平縣權寨鎮關莊村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村防疫醫生。從醫30年,他時刻心繫病人安危,受到十里八村群眾的交口稱讚。

  從4月21日投入抗擊“非典”這場“人民戰爭”以來,他一直戰鬥在第一線。為了給父老鄉親防治“非典”,他拿出4000多元積蓄購買防“非典”中草藥和消毒液,每天凌晨3時到晚上8時為全村及周邊鄉村熬中藥,每天受益逾萬人。連續奮戰7天,腿站腫了,眼熬紅了,別人問他累不累,他總是說:“非常時期,累點沒啥。”

  “疫情就是無聲的命令”。5月4日晚10時,勞累了一天的他剛躺下,舉報電話鈴響了:關莊村劉某從北京打工回來正在發燒。當晚天下著小雨,路途泥濘,他徒步2公里趕到現場,親自對患者進行健康檢查,確診為感冒引起的發燒。患者服了藥體溫恢復正常後,他才長舒了一口氣。在回家的路上,由於連日的勞累,他暈倒在路邊,等醒來已是凌晨2時50分。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我是一名黨員,一名醫務工作者,在這次無硝煙的戰爭中,我決心當一名敢死隊員,隨時把生命交給黨和人民。”他這樣寫著,也這樣做著。他每天奔波於100多名返鄉人員隔離室中為他們測體溫,毫無怨言。他敬業奉獻,躬身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舍小家顧大家,抗擊“非典”人人誇。

  3:

  錢學森誓回祖國

  ***回國,回家***

  被稱為“中國現代火箭之父”的錢學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氣動力學專家。新中國成立之初,錢學森為了報效新生而落後的祖國,從1950年起在美國向其當局正式提出回國申請。但是, 美國當局卻百般阻撓和迫害,沒收了錢學森的各種資料和書籍,並誣衊陷害他為“間諜”,對他進行審訊和監禁,僅半個月,就使他的體重減輕了30磅***約合13.6公斤***。當時美國當局聲稱,只要錢學森放棄回國念頭,就照常給他提供實驗室和儀器裝置。可是,錢學森寧死也要回國。後來,他雖被科學界知名人士保釋,但他的辦公室、住宅、 電話、信件等都要受到嚴密檢查。錢學森被美國當局整整迫害達五年之久,但他始終沒有屈服,終於在祖國的幫助下,於1955年獲准回國,當他接到可以離開美國的通知時,他激動得熱淚盈眶, 並高興地跳了起來。回國後,錢學森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躍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4:

  斯科爾斯退役

  ***為家庭放棄事業***

  斯科爾斯從國家隊退役的訊息震動了英格蘭,斯科爾斯曾經表示自己是為了家人而忍痛離開國家隊,昨天英國《衛報》進一步披露,原來斯科爾斯的妻子克萊爾已經懷上了第三個孩子,正是妻兒的召喚使斯科爾斯舍大家顧小家,把他的家人擺在了英格蘭國家隊之前。

  儘管斯科爾斯在去年夏天就曾經與曼聯主教練弗格森討論過退出國家隊的問題,但使他做出最後決定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妻子懷孕,12月,他們就將共同迎來第三個孩子,這使斯科爾斯下定了決心。

  不論英格蘭球迷感到多麼遺憾,曼聯主教練弗格森以及隊友都對斯科爾斯的決定表示熱烈歡迎,支援的程度遠遠超乎斯科爾斯的想像。主教練弗格森的興奮程度完全溢於言表,在小小羅納爾多和海因策紛紛表示要代表國奧隊參加奧運會的不利時刻,曼聯能夠得到斯科爾斯一心一意地支援令弗格森十分滿意:“我們要尊重他的選擇,我想有時偉大的男人並不一定要出現在戰場上,在孩子身邊的父親才是最偉大的。”

  5:

  熱拉爾尋親

  ***有愛才有家***

  1983年,在盧安達內戰期間,有一個叫熱拉爾的人,37歲,他家裡的人口很多,有40多人。然而內戰來了,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兒幾乎全部喪生。他不相信他的家人都不在了,歷盡千辛萬苦,到處打聽詢問,到最後終於聽說他的小女兒還活著。他不顧戰火,冒著生命危險找到了她。他把女兒摟在懷裡,第一句話就是:“我又有家了。”

  也許我們父母、兄弟姐妹都齊全,所以難以理解熱拉爾如此執著尋找親人的舉動。可是,當你離家求學或出外工作的時候,最牽掛你的也許只有家人。只有他們會為了你關心你所在城市的天氣情況,時時提醒你不要忘了帶傘、戴帽子、圍圍巾。天冷了怕你凍著,天熱了怕你晒著,那些你都想不起來的細節他們替你想著。這是多麼偉大的感情,有了這種親情的支撐,我們才能在外地好好地工作、學習,以期不要辜負家人的期望。

  家就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地方,它有時在竹籬茅舍,有時在高堂華屋,有時也在無處住宿的流浪人群中。沒有親情的人和被愛遺忘的人,才是真正沒有家的人。

  6:

  傳遞家信

  ***家是聯絡親人的紐帶***

  1903年的秋天,美國堪薩斯州的申克寫信給他的姐姐,發出了一封由許多人傳遞閱讀的家信。他們兄弟姐妹十人,申克排行第三,他怕大家散居各地失去聯絡,所以要兄弟姐妹接到信後,每人也各寫一封,然後按照年齡大小,依次傳遞下去。轉了一輪以後,每個人都要把舊信拿出來,換上一封新寫的信。申克認為大家應該試試看能維持多久。

  78年過去了,申克這個家族還有鴻雁往來。最初的十個寫信人已作古,不過他們的子孫後代還在繼續著這個傳遞。

  起初只要兩個月就能輪轉一週,現在需要兩年。目前有28個人寫信,他們分在九個州里,年齡從九十五六歲到十八九歲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