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童年的祕密有感3篇

  讀童年的祕密有感1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風靡全球的幼兒教育名著,對幼兒之謎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它是現代義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1936年7月在英國牛津召開第五次國際蒙臺梭利會議之際出版的。 通過蒙臺梭利對幼兒之謎的探索和解答,父母和教師可以清楚地意識到:兒童並不是一個只能從外表上進行觀察的陌生人。實際上,一個人的個性正是在他的童年時期就形成的。正因為如此,父母和教師必須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認識的兒童,並把他從所有的障礙物中解放出來。可以相信,所有的父母和教師能從本書的許多具體事例和理論闡述中得到啟迪。更值得注意的是,蒙臺梭利在書中所列舉的許多例子,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都可以看到。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瞭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祕密的最生動的著作。在書中,蒙臺梭利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揭開兒童成長奧祕的革命性觀念。它讓世人瞭解到,兒童具有豐富的潛能,但兒童只有在一個與他的年齡相適應的環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會自然地發展,並展現他內心的祕密。而有些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發育和成長,主要是因為受到成年人的忽視和壓抑。因此,我感受最深的是:幼兒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應是理解、尊重兒童,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為兒童實現自身的潛能提供所需的幫助。

  《童年的祕密》中還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發現和解放兒童。試想今天,我們在方案教學活動發展孩子的“一百種語言”,在創造的幼兒教育中發展孩子的多元職能,在關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為孩子創造迴歸以人為本的生態式教育環境……所作的一切不正是源自於發現兒童的渴望,我們畝哦孜孜不倦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義上的幼兒解放於同年真義嗎?

  時至今日,兒童發展對每個成人來說仍存在巨大的可變性和極大的神祕感,去探索“童年的祕密”仍將成為一代又一代的學前教育工作者執著一生的目標。正如蒙臺梭利所說“每一個人的真正的進步都來自於發現和利用以前尚未發現的東西“。是啊!我向每個童年祕密的發現、教育方法的實事、孩子的點滴進步都將成為我今後不斷努力、不斷進步的動力。

  但蒙臺梭利教育方法也存在著一定的侷限性,如過分強調工作對兒童身心發展的作用,而輕視遊戲的作用,把遊戲僅視為閒暇時的一種快樂的消遣;過分強調教具的價值,而貶低玩具的價值;具有神祕主義和宗教色彩等等。因此,我們在學習和借鑑蒙臺梭利教育理論方法的過程中,應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宗旨,結合具體情況加以利用、改造和創新。

  讀童年的祕密有感2

  小時候經常因為調皮捱打,跳個麥草垛,麥地裡做幾個前滾翻,冬天結冰的河面上溜兩圈,棉鞋溼了趁媽媽看不見偷偷溜回屋換掉,記憶尤深的是學騎自行車的時候三輛車集體面貌全非,還有一輛被騎到了幾米深的攔河壩下,但是我卻抱著路邊的樹跳了下來安然無恙。當然每次調皮後都是媽媽拿個木棍在門口迎接我,要不就是吃著飯讓爸爸拽著衣服扔進院子。那時候我就想:我不想做小孩,小孩什麼權利都沒有,我要長大。

  等我長大,結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就想我堅決不做爸爸媽媽那種父母,我要和孩子做朋友。我要給孩子該有的自由。可是我也在重複著父母的教育方式。孩子不聽話了我會大聲吼他,我會抬起巴掌打在他的屁股上。入園的時候我會拿根木棍趕著去。

  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年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結果只能使他們之間的誤會越積越多。我們想的是我們是為孩子好,用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繼續著我們的錯誤。

  有誰想過地獄之路有時候是好的意圖鋪起來的?也就是蒙臺梭利所說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

  星期六休息帶孩子出去玩,孩子會因為沒有幼兒園熟悉的小朋友而黏在我的身邊不肯去玩。我的心裡就會很生氣。我會大聲的說話,他會很委屈的告訴我:媽媽,沒有我們班的小朋友,我不想去玩。我會滿面怒容的告訴他,這樣不行,必須學會跟小朋友交流。璨宇這時候就會哭:媽媽,我以後就記住了。下次我再不聽話,你就別要我了好嗎?想想三歲的孩子怎麼會說出來不讓我要他?我覺得我是為他好啊,不會交流怎麼適應這個社會?平靜下來的時候我會想我是不是錯了。孩子也有他的想法。我這麼做是不是有些急了?我是為他好,可是我沒有站在他的立場去看待這種情況,同時我並不瞭解我的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或許這也就是書中第16章提到的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我試著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晚飯後帶著孩子去小區的健身器材那玩,我告訴孩子我以前大聲說話是不對的,我和他說對不起。我也告訴他任何時候我都不會不要,我帶他一塊做單槓,一塊爬高,一塊跟爺爺奶奶問好。我發現孩子會慢慢的改變了,慢慢的不那麼害怕人群,不怕高不拍挨摔。

  成人如果想促進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為,對他們的行為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兒童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會逐漸成長起來。

  這本書裡充滿愛的語言,充滿愛的教育方式。蒙臺梭利最大的成功應該是創立了蒙氏教育。她運用自己獨創的方法進行教學,結果出現了驚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貧寒的”兒童,幾年後,心智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被培養成了一個個聰明、自信、有教養的、生機勃勃的少年英才。她的書裡值得我們學習深思的東西太多太多。我們只能放下心來慢慢學,慢慢的改變那曾經的不合格,漫不經心。

  愛並不是願意而是結果。它像一顆行星,得到了太陽的光輝!教育是一種充滿愛的工作,這份愛需要智慧來經營。我們要用愛的智慧來經營我們的孩子。

  我們努力為了孩子那份愛!我們加油為了愛的明天!

  讀童年的祕密有感3

  小時候經常因為調皮捱打,跳個麥草垛,麥地裡做幾個前滾翻,冬天結冰的河面上溜兩圈,棉鞋溼了趁媽媽看不見偷偷溜回屋換掉,記憶尤深的是學騎自行車的時候三輛車集體面貌全非,還有一輛被騎到了幾米深的攔河壩下,但是我卻抱著路邊的樹跳了下來安然無恙。當然每次調皮後都是媽媽拿個木棍在門口迎接我,要不就是吃著飯讓爸爸拽著衣服扔進院子。那時候我就想:我不想做小孩,小孩什麼權利都沒有,我要長大。

  等我長大,結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就想我堅決不做爸爸媽媽那種父母,我要和孩子做朋友。我要給孩子該有的自由。可是我也在重複著父母的教育方式。孩子不聽話了我會大聲吼他,我會抬起巴掌打在他的屁股上。入園的時候我會拿根木棍趕著去。

  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年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結果只能使他們之間的誤會越積越多。我們想的是我們是為孩子好,用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繼續著我們的錯誤。

  有誰想過地獄之路有時候是好的意圖鋪起來的?也就是蒙臺梭利所說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

  星期六休息帶孩子出去玩,孩子會因為沒有幼兒園熟悉的小朋友而黏在我的身邊不肯去玩。我的心裡就會很生氣。我會大聲的說話,他會很委屈的告訴我:媽媽,沒有我們班的小朋友,我不想去玩。我會滿面怒容的告訴他,這樣不行,必須學會跟小朋友交流。璨宇這時候就會哭:媽媽,我以後就記住了。下次我再不聽話,你就別要我了好嗎?想想三歲的孩子怎麼會說出來不讓我要他?我覺得我是為他好啊,不會交流怎麼適應這個社會?平靜下來的時候我會想我是不是錯了。孩子也有他的想法。我這麼做是不是有些急了?我是為他好,可是我沒有站在他的立場去看待這種情況,同時我並不瞭解我的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或許這也就是書中第16章提到的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我試著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晚飯後帶著孩子去小區的健身器材那玩,我告訴孩子我以前大聲說話是不對的,我和他說對不起。我也告訴他任何時候我都不會不要,我帶他一塊做單槓,一塊爬高,一塊跟爺爺奶奶問好。我發現孩子會慢慢的改變了,慢慢的不那麼害怕人群,不怕高不拍挨摔。

  成人如果想促進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為,對他們的行為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兒童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會逐漸成長起來。

  這本書裡充滿愛的語言,充滿愛的教育方式。蒙臺梭利最大的成功應該是創立了蒙氏教育。她運用自己獨創的方法進行教學,結果出現了驚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貧寒的”兒童,幾年後,心智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被培養成了一個個聰明、自信、有教養的、生機勃勃的少年英才。她的書裡值得我們學習深思的東西太多太多。我們只能放下心來慢慢學,慢慢的改變那曾經的不合格,漫不經心。

  愛並不是願意而是結果。它像一顆行星,得到了太陽的光輝!教育是一種充滿愛的工作,這份愛需要智慧來經營。我們要用愛的智慧來經營我們的孩子。

  我們努力為了孩子那份愛!我們加油為了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