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艱難的故事

  為了向別人、向世界證明自己而努力拼搏,而一旦你真的取得了成績,才會明白:人無須向別人證明什麼,只要你能超越自己。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楊麗萍的“苦”與“不苦”

  現在說起楊麗萍,都知道她是我國著名的舞蹈藝術家,她的《雀之靈》《孔雀公主》《兩棵樹》《雲南映象》《雲南的響聲》等享譽世界,成為舞蹈經典之作,是中國第一個舉辦個人舞蹈晚會的舞蹈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楊麗萍成名背後所經歷的辛苦,而她對自己的辛苦又另有一番認識。在一次電視採訪節目中,楊麗萍為觀眾展示了她獨特的辛苦觀。

  上世紀70年代,楊麗萍被招入一家歌舞團,成了一名舞蹈演員,開始了她美麗的舞蹈事業。從小沒有經過任何正規訓練的楊麗萍,面臨一個嚴峻的挑戰,她的舞蹈基礎很薄弱,而一個舞蹈演員,需要身體的軟度,壓腿、練把杆,這都是最基礎,也是最艱苦的訓練。楊麗萍每天堅持練功到深夜。當時,生活條件很差,每個月只有7元錢伙食補助,經常吃水煮白菜,上面浮著幾滴油星。主持人問楊麗萍,生活條件那麼差,練功又那麼累,一定覺得很苦吧?楊麗萍笑著回答說,不苦啊,你所做的事情,都是你喜歡做的,是為你的舞蹈事業打基礎,這是一個美好的過程,怎麼能叫苦呢?

  為了原生態歌舞《藏謎》的創作,楊麗萍帶著她的舞蹈演員們,整整磨合排練了一年,在成都,她們終於第一次將這臺大型歌舞搬上舞臺。到達成都後,距離正式演出只有一個星期了,而節目的整合和走臺還沒有完成,時間太緊了。為了不讓期待已久的觀眾失望,楊麗萍和她的舞蹈演員們抓緊時間進行走臺練習,整整一個星期,楊麗萍全身心地投入最後的排練,每天只睡一兩個小時。聽到這裡,主持人忍不住又問她,每天只睡一兩個小時啊,那段日子一定很苦吧?楊麗萍笑著回答,不苦啊,這都是為了自己的作品嘛,你看到了這個事實真相,就不覺得它是一件苦差事了……

  主持人三問苦不苦,楊麗萍都說不苦,並且給出的理由各不相同,但實質都是一樣,那就是苦的背後有自己明確的目標。上山砍柴不苦,是因為可以把飯做熟;練功不苦,那是為事業打基礎;每天只睡一個小時不苦,那是成功前夜的付出。這些認識足見楊麗萍是一個頭腦清醒的人,一個目光長遠的人,一個理智又富有激情的人。

  楊麗萍的苦是實在的、有目共睹的,也是她切身體會的;她的不苦是觀念中的、經過昇華的,也是被自己的意志改變了的。她將苦差事轉變成不苦的經歷,是源於她認清了事情的面目,要想成功,就必須辛苦,辛苦過後,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悅。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實則融入了大胸懷大智慧,令人欽佩。

  篇二:濮存昕的故事

  他從小在表演方面很有天賦。在他3歲的時候,父親為了培養他,讓他師從人民藝術劇院的葉子老師,學習話劇。然而,此時他已感到身體的嚴重不適,為了不中斷求學之路,父親給他送來很多藥,並吩咐他,每當身體疼痛的時候,就吃藥。

  6歲時,他參加了南京市舉辦的一場少兒話劇大賽,以6個評委全部滿分的驕人成績摘得桂冠。下臺的那一刻,父親抱著他激動地哭了。

  就在大家都以為他從此會在藝術的道路上一帆風順時,他卻倒下了。因為嚴重的小兒麻痺症,他已經站不起來了,上學,也只能用4條腿的板凳當柺杖。那段時間,他心情抑鬱到了極點。他一度對父親說,他不想讀書了,覺得太累了,光是從家到學校那段並不遙遠的路程,他就需要花上比常人多兩倍的時間來完成。一次,父親來接他,卻意外地發現他頹廢地坐在地上,怎麼問都不吱聲。堅強的父親看著孩子被疾病折磨成這樣,也忍不住淚流滿面。

  為了讓他像別的孩子一樣健康成長,父母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尋醫問藥。一年夏天,父親終於在北京聯絡到了一家醫院。得知兒子有望康復,心急的母親連夜帶著他趕到了北京。

  他如願地躺到了病床上。醫生說,由於他的病情非常嚴峻,需要做腳弓展開手術,一根腳趾就要做一次手術。由於要把每根腳趾上的筋全部展開,手術異常複雜,難度非常大,痛苦的程度也可想而知。第一次手術在住院後一週進行,雖然打了麻醉劑,但他還是痛得死去活來,更要命的是,術後的疼痛一直伴隨著他,尤其是晚上,他幾乎徹夜難眠。但為了自己的表演夢想,他咬牙堅持著。

  兩個月後,他和父親再一次來到醫院,進行第二次手術。疼痛依舊鑽心透骨,他在手術檯上幾次昏死過去。兩次手術後,他已整整瘦了一圈,當醫生把他從手術室裡推出來時,父親再一次忍不住哭了,心疼地說:“昕兒,我們回去吧,不做手術了!不管你今後變成什麼樣子,爸爸都會陪伴著你,以你為傲!”而他卻堅定地說:“爸爸,做!做了,至少我還可以做明星夢;不做,我什麼希望都沒有。”

  接下來的手術,難度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但他一直忍著,咬穿了幾床棉被,卻始終一聲不吭。

  手術完成後的第二個月,他被告知,7月,有一個大型詩歌朗誦比賽,他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而這個時候,他還需要拄著雙柺行走。為了儘快使自己康復,他給自己制訂了一系列殘酷的訓練計劃:早上上學,他故意把重心放到有病的腳上,用做過手術的腳,使勁往前蹦;中午,別人休息,他就帶著籃球去球場。他咬著牙一次次地練習,汗珠順著額頭一滴滴往下淌,他全然不顧。雖然每堅持一分鐘都那麼吃力,他卻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丟掉柺杖。

  比賽如期而至,當他扔掉柺杖,自信地站在臺上時,他立即成為了所有人關注的焦點。他朗誦完畢,臺下掌聲如雷——他雖然沒有奪得名次,卻成了大家心目中的真英雄。

  他就是中國著名話劇、電影演員濮存昕,在回顧成長之路時,他百感交集地說:“當我在成長中遇到困難最想放棄的時候,夢想點燃了我的希望,讓我明白,如果我好了,至少還有做夢的機會。我一步步地堅持,一步步地生活著,我堅持下來了,所以我成功了。”

  篇三:戰勝殘疾的巴雷尼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裡大哭起來。

  從那以後,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儘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乾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鍊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