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
讀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你可以這樣做筆記: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堅持正確的原則,在實踐和增強實踐能力中找到平衡點,就能夠創造有效能,有意義而且充滿祥和的人生。還想更多瞭解相關讀書筆記,也歡迎來欣賞學習。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習慣一: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
一直以為所謂的主動積極是不計一切代價,主動行動,最終達成結果的一個過程,也一直以為自己是主動積極的典範,時常加班加點,任勞任怨……其實本不是這樣的邏輯。主動積極的本質是內心擁有選擇的力量。主動積極的人是一個擁有內在安全感和自信的成熟的人。當我們遇到外界刺激的時候,被動消極的人始終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害者,自己的喜怒哀樂受控於外界刺激和他人;而主動積極的人面對刺激時會將刺激與反映之間拉開距離,利用人的四大天賦來做出選擇和迴應。最有感觸的是公司在管理和流程上所做出一些規定,經常憑感覺***自我意識***做出負面的迴應,卻沒有再經過想象力、良知、獨立意志這一過程做出判斷和迴應,沒有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侷限。
積極主動是源於價值觀和原則做出的自我的選擇,採取主動,並承擔自我選擇的責任。實踐積極主動的人會從我做起,一切操之在我。積極主動的另外一個層面是要保持積極主動的心態,即專注和擴大我們的影響圈。最近付總講坦誠,我想坦誠也是需要勇氣的,更是積極主動的一個方面,對團隊對企業經營管理和未來的發展,都需要全體員工積極地去思考,坦誠地自我剖析和進言,我想一個企業有這樣的文化,員工和管理者有這樣的品格,企業何愁不能永續經營、基業長青?
其實我們我祖先們早就教育我們這一理念了。孔子也說過三思而後行,正是要運用人的四大天賦做出刺激的迴應過程;佛學裡也講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教我們要積極向上,而不是消極負面,這樣的人生一定是快樂的人生。
習慣二: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以終為始,是心智創造先於實際創造,點燃生命的熱情。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導演,撰寫著自己的人生劇本。原以為這個詞的意思是拋卻以前的煩惱和事件,從現在做起開始新的旅程和目標。
人應該有一個始終如一的人生目標和行為準則,才能在紛繁的事務中把握前進的方向。個人、家庭、團隊和組織在做任何計劃時,均先擬出願景和目標,並據此塑造未來,全心投注於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係及目標之上。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的創造,先是在腦海裡,其次才是實質的創造。對個人、家庭或組織而言,使命宣言可說是願景的最高形式,它是主要的決策,主宰了所有其它的決定。領導工作的核心,就是用右腦去思考,在共有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之後,創造出一個文化。
葉子老師的“拍賣會”令人深有感觸,思考自己人生的終極目標是什麼,生命裡到底真正想要和珍視的是什麼,生活中到底以什麼為重心,我要在我的墓誌銘上留下什麼。許多人埋頭苦幹,卻不知所為何來,到頭來發現追求成功的階梯搭錯了邊卻為時以晚。因此,我們務必掌握真正的目標,並擬訂目標的過程,澄明思慮,凝聚繼續向前的力量。
還曾經看到過一段話:如果連你自己要的是什麼都不知道的話,那麼愛你的主又如何幫你安排呢?不是嗎?而在你旁邊的人,再怎麼熱心地為你敲鑼打鼓,愛你的主也頂多給一些慈悲的安慰。因為連你自己都還沒有清楚地告訴他,你要的是什麼?那麼你又豈能無辜地怪上帝沒有為你開路呢?不是嗎?
曾聽過一個故事:一群意氣風發的天之驕子從哈佛大學畢業了,他們的智力、學歷及其他條件都相差無幾,臨出門時,哈佛大學對他們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調查結果如下:沒有目標人士佔27%,後來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士佔27%;目標模糊的人士佔60%,後來維持溫飽的人士佔60%;有比較清晰的短期目標的人士佔10%,後來成為社會中上層的人士佔10%;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人士佔3%,後來成為各界成功人士3%。
本書中第一章的最後援引了艾略特的一句話或許道出了真義:我們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盡頭,就是重回起點,並對起點有首次般的瞭解。
習慣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
時間管理有諸多的著作,核心內容不外乎時間管理矩陣。我們總是被各種力量所左右,我們總是隨波逐流……哪些事情緊急而重要?哪些事情重要卻不緊急?哪些事情緊急卻不重要?哪些事情不緊急也不重要?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到底該怎麼做?
要事第一提供了一個模型:在從容與救火之間,要做一個選擇:更多去關注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從此入手,消除干擾,啟動一個良性迴圈系統。
要事第一即實質的創造,是目標、願景、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的組織與實踐。無論迫切性如何,個人與組織均針對要事而來,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順位。
要事第一也就是餘世維口中的“做正確的事,而不是正確地做事”,也類似於現在管理界中常常強調的“目標導向”***Objectives-Oriented***,即把時間分配給重要的事,而不是緊急的事。
這一點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實行起來未必如此,需要巨大的定力、自制力和勇氣。但是,書中提到的一個建議倒是可以試試,就是不管每天被緊急的事情如何纏得無法脫身,也要抽一點時間來幹自己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不要忘記了自己的使命宣言。
與其它區域經理溝通時瞭解到,公司取消辦事處文員後,區域經理們承擔了煩雜瑣碎的文職事務,許多經理特別在月底月初時忙得不可開交,常徹夜加班趕工。我想要事第一的好習慣,或許能幫助我們擺脫壓力人的困境,也建議公司能重新考慮對區域經理的定位,能讓我們做應該重點要做的事。我給自己的定位是:引導***方向***、激勵***鬥志***、培養***能力***、服務***後方***、維護***大客戶***,讓代表在一線全力以赴搏殺。領導者,領袖和導師也。
習慣四: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
雙贏思維是近年來的熱門詞語。這個世界並不是非強即弱,非勝即敗的,人際交往有六個模式,即利人利己,損人利己,捨己為人,兩敗俱傷,獨善其身,好聚好散,而利人利己皆大歡喜即是雙贏的結果,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的空間,他人之得不必就視為自己之失。曾經有本暢銷書的名字就叫《雙贏》,在這本書中提到,人應該有富足心態,也就是認為世界上的資源足夠讓每個人都能夠找到自己發揮能量的空間,其他人的成功並不會降低你成功的可能性。因為這種原因,每個人都應該在事業上把對方看成自己的夥伴,與對方合作,而不是對抗。李光耀說過:擁有陽光已經足夠。
雙贏思維做為一個概念人人都能理解,但養成一種習慣,卻需要正直、誠信、成熟、知足的雙贏品格和遠見灼識。同時我想在中國,雙贏還需要一定的勇氣。如“國粹”之一的麻將,規則是一個人和了,另外三家都要賠銀子,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護好自己的牌,即使自己不和,也不要讓別人和,獨善其身或好聚好散。在本區域團隊紅黑牌遊戲時,發現多數團隊成員在乎的是輸贏而非最終的結果,但最終,贏者還是明白了雙贏的真正含義,也明白了修復被傷害了誠信,成本最大。
人際關係的本質是獨立、信任和互賴,雙贏關係的建立需要始終如一地保持誠實、正直的品德,用禮貌、誠實、仁慈與信用來充盈你的情感帳戶。生活是一個舞臺,而不角鬥場,我們所要做是,人人都養成雙贏思維的習慣,共建雙贏的規則和體系,讓雙贏體系存在於我們的企業,我們的團隊,我們的家庭和我們的朋友中。
習慣五:知彼解己——移情溝通的原則
知彼解己有兩層意思,即善於傾聽和換位思考,正確合理表達自己的,讓別人瞭解你的真正意思。
首先,每個人在要表達自己的意見之前,先應該真心實意地去傾聽對方的表達,真心實意地瞭解對方的想法,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才能做到有效的溝通,不至於曲解對方的意思或者引發對方的防衛心理。其次,依從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的原則和順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觀點。聽過和知道是兩回事,知道和明白是兩回事,明白和理解是兩回事,理解和運用是兩回事。
溝通的四個基本原則:專注、完整、接納、同理心;
溝通的五個基本要素:點頭、微笑、傾聽、迴應、做筆記;
溝通分五心:喜悅心、包容心、同理心、讚美心、愛心;
溝通分四個層次:忽視、假裝、選擇、留意;
溝通又有四個誤區:價值判斷、追根究底、好為人師、想當然。
真正的傾聽是以平等和尊重為前提的,而真正的表達則以品德與感情為基礎。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則需要勇氣,能平衡兩者,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
聽翟鴻燊教授講“高品質溝通”時有一句話印象深刻: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才能交易。中國人造字很偉大,繁體的“聽”字,即耳聽為王,用眼睛去聽,用心去聽。
溝通效果:內容傳遞資訊,佔7%,語氣語調傳達感覺,佔38%,身態傳達態度,佔55%。可見身體語言在溝通中的重要性,世界上有一門專門的學問叫“身態語言”,專門研究人的肢體動作傳遞出人的內心的想法。所以,我常鼓勵代表儘量多地去拜訪客戶,面對面進行溝通,這樣的溝通才能事半功倍地達成目標。也常與代表進行績效面談,而不是隻用貌似高效的***。我想一位企業領導對下屬的考查亦應當多采取這樣的溝通方式。而同時,更重要的,表達也不一定要非要修練什麼高深的技巧,在品德和感情的基礎上保持理性,一定會取得預想的效果。
中國人一向以含蓄為優點,八十年代高倉健式的深沉冷峻還一時審美標準,似乎身體語言是中國人的弱項。我們知道了身體語言在溝通中的效果,更應該善加利用,成為我們有效溝通的有力工具。
習慣六: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統合綜效的精髓是珍視差異,按中國的成語說就是求同存異,說白了就是兩個字“合作”,每個組織都在強調“團隊精神”,統合綜效其實是雙贏思維與知彼解己的行動版本,在有了雙贏思維作為思想基礎和知彼解己作為溝通準則後,合作以追求高效的組織行為也就水到渠成了。合作中有一點很重要,也就是善於體察、學習和利用團隊成員的智慧,而不是覺得自己是團隊中最聰明的一員,要保持謙虛的心態,要有虛懷若谷的胸襟。
統合綜效談的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整合提練出第三種遠勝過你我個人之見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瞭解彼此,甚至是稱許彼此的歧異,欣賞對方解決問題及掌握機會的手法。個人的力量是團隊和家庭統合綜效的利基,能使整體獲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實踐統合綜效的人際關係和團隊會揚棄敵對的態度***1+1=1/2***,不以妥協為目標***1+1=11//2***,也不僅止於合作***1+1=2***,他們要的是創造式的合作***1+1=3或更多***。
聰明就是能正確感知世界,精明就是急於表現自己的聰明,善於掩飾自己的聰明叫高明,能夠左右高明的人叫英明。而現實世界裡往往是精明的人太多,高明的人太少,英名的人基本上沒有。經常會看到銷售人員業績差時,會“聰明“地找很多理由,而優秀的團隊成員會相互檢討,總結改進計劃。一個好的團隊一定會有爭論,但是爭論之後就會很認真的執行,而不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什麼方案也拿不出來。
做為一個團隊的領導人,統合綜效的習慣尤為重要。“團隊”二字,拆解開來即一個口才的人對著一群有耳朵的人說話,也說明團隊裡溝通的重要性。優秀團隊的特徵之一即團隊成員的互補性,如唐僧師徒四人不失為一個優秀的團隊,他們中每一位團隊成員都有不同的才能和個性,也常有不同的見解,但他們的目標是堅定和一致的,而且最終他們達成了目標。一個優秀的團隊領導者一定是一個堅定的目標管理者,比如唐三藏。
本區域是一個穩定的團隊,業績也在每年穩步增長,這個團隊的一大特徵就是互相尊重和相互信任,每一位團隊成員都有不同的處事風格,利用葛蘭·帕克團隊成員行為模式測試時四種不同型別的人都有,在決策上,每一位團隊成員都可以坦誠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我想,這正是統合綜效習慣使然。
習慣七: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則
不斷更新是前六個好習慣的源泉和動力,不斷更新身體、心智、精神和社會情感,只有和諧地發展自己這四個方面的能力,才能不斷提升我們的產能,才能保證其餘六點習慣的履行和實施效率,不至呈現老化及疲態,並邁向新的成長之徑,也才能保持個人和組織的持續發展。關愛自己、提升自己,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提醒我們的經理人們,珍惜生命,開始嘗試著高效管理你的工作,擺脫壓力人的局面,多一點時間樂山樂水,陶冶情操。人生最高明的投資策略莫過於在生理,心智,心靈及社會情感方面,從日積月累的進展中,不但拓展了自我成長空間,也協助了他人成長。
以上七個習慣並非零落、分散的心理法則,它們符合成長規律,由以“你”為核心的依賴,到以“我”為核心的獨立,再到以“我們”為核心的互賴,由個人領域走向公眾領域,由嗷嗷待哺到長大成人,這就是“成熟模式”。
篇二
該書在大陸最早的版本,是三聯出版社印刷的臺灣譯本,書名為《與成功有約》。我最早接觸的就是那個版本,一口氣讀完了,感受頗多,可惜未能將書內理論悉數用於實踐——這點將在本文中加以檢討。昨晚方知道要寫讀後感,匆促瀏覽了一遍,寫下幾點感想。
一、個人道德完善的重要性
開頭,Covey就對近年來成功勵志類書籍所倡導的急功近利觀念進行了檢討,極力推崇以富蘭克林自傳為代表的傳統著作注重道德修養的觀念。由此,推出本書的主題:完善自我,由內而外。
在《富蘭克林自傳》裡,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一篇文章就是他的個人道德完善計劃,講述的是個人如何修煉、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其中注重的十三種品質包括自制、慎言、秩序、堅定、勤勉、誠實、公正、寬容、整潔、平靜、忠誠、謙虛和節儉。有意對此問題加以探討的,可以翻閱本書,不過要看他自己寫的,不要看別人寫的。市面上有些別人給他寫的自傳,已經部分地失去了閱讀和學習的價值。
二、從哪個角度出發看問題
年前在薊縣參加培訓時,
聶老師多次強調要從學員的角度來表達。這裡,也就是要充分擺正自己的位置,知彼解己。這大概是第五個習慣的內容吧。
無私的愛,可以給人安全感與自信心,鼓勵個人肯定自我,追求成長。這是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在很多人看來好像無法做到,但唯有無私的境界,方能激發對方的主動積極反應,而這也是培訓和做工作生活最重要的一點。在培訓時,如果始終將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那麼付出就將大打折扣,因為已經喪失了主動積極的心態,保持平衡成了自己追求的目標。我們應該把學員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主動積極地為他們著想,全面地考慮他們的問題。至於其他,我們不可能不考慮,但那是服務前和服務後的事情,服務中,學員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如果學員感受到培訓師的真誠與熱情,他們肯定也會做出更為積極的迴應。
只要自認是為人服務,都能把工作做好;若為私利,就不能如此成功。
在急功近利、浮躁盛行的年代,走捷徑成為人們普遍的追求。但為了自己終生的幸福和快樂,保持一個平和、積極的心態吧。或許,無私了,平淡了,才是自己成功最堅實的基礎。
三、螺旋式上升
本書的主題結構為依賴——獨立——互賴,這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趨勢。在依賴狀態下,圍繞著“你”這個概念,自己缺乏主動積極性,凡事需要別人的指教、指導,凡事也都歸於外在環境與他人,無法挖掘、發揮個人潛力。到了獨立狀態,著眼於“我”的概念,可以自立,可以為自己負責,更可以自由選擇。而到了互賴狀態,則由小我上升到了大我,能夠從全域性的觀念考慮集體的問題,實現更大的利益。每一次狀態提升,都是人生更高境界的實現,都是個人心智模式的改善,讓人看的更高、更遠,也能實現更大的成功。
人生如此,類似於讀書:薄——厚——薄。厚薄之間的變換,不也是不斷的提升自我嗎?
四、選擇的自由
這是讓我感受最深的一點:刺激——反應——迴應。在本書續本《高效能人士的第八個習慣》,作者對此作了進一步的闡釋。人生無時無處不在選擇、決策,然而,面對同樣一個挑戰、機遇,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結果,其關鍵所在,就是他們的選擇不同。
從根本上說,我們都是選擇的結果,而不是環境或者培養的結果。我們通過選擇來決定著自己。如果我們已經讓自己的現在由自己的過去來掌控,難道我們還要讓自己的未來也如此嗎?記住:
在刺激和迴應之間有一段空間。
在這段空間裡,我們有自由和能力去選擇自己的迴應。
我們的成長和幸福取決於我們的迴應。
這裡進一步印證題記裡的那段話: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心態,心態決定命運。我們的思想、想法,決定了選擇,決定了習慣,並進一步決定了我們的心態和命運。Frankl的個人經驗,也印證了選擇的重要性。
做出積極、主動的選擇,努力拓展個人空間,爭取最大的幸福和快樂。
五、永遠保持積極的心態
消極者,總是將責任推給環境,推給他人。因此,他們總是將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或者環境來主宰,而喪失了自主權。他們的心態無法始終保持平和,而失衡的心態,則使得他們無法平靜、快樂、幸福。
保持積極的心態,積極地面對機遇、困難和挑戰,積極地作出選擇和迴應,積極地爭取最積極的結果!
六、信任與溝通
有關信任和溝通的話題,已經為人們所普遍討論。通過閱讀本書,我進一步加強了對此問題的認識。
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最根本方式,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普遍存在。找工作的時候,讓對方瞭解自己、接受自己,我們在溝通。當我們面臨一些問題,需要別人來協同解決時,我們在溝通。當我們與朋友暢談理想、暢談人生時,我們在溝通。溝通無處不在!
信任是溝通的前提和基石。沒有了信任,溝通就失去了其存在價值。試想,互不信任的溝通,能得到什麼結果呢?即使能得到一定結果,能滿意嗎?
七、為什麼自己未能切實應用原則
上次學習這本書的時候,也是熱血沸騰、激情澎湃。為什麼自己未能真正落實呢?第一,個人的意志力不夠,這恐怕是最深層次的原因。第二,檢查、反省的力度不夠。第三,未將學習應用該書的各項原則真正重視起來。第四、七個習慣的建立,需要長期的努力。第五,可能也是做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自己對書中內容的參悟不夠。
為了真正落實各項原則,必須制定學習計劃,用計劃來約束自己。一個可行的對策,是建立一個團隊,定期檢查、討論自己應用過程中的問題、感受,也就是分享吧。再者,平時要加強對自身的反省,力爭每日三省吾身,隨時檢查自己的功過得失,且以七個習慣作為標準。最後,原則的東西始終不能丟,也就是要反覆經常地學習本書,而實踐也能進一步促進對內容的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