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心得

  這是一本好書,總結論述了七個習慣,或者說是七個信條,不僅僅對於高效能人士有價值,也是人生自我修煉的信條,是非常精粹和正確的人生道理。它表達的是一種新的思想水平,基於原則的思維定式。這種新的思想水平強調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要求“由內而外”地實現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作者對於“由內而外”的定義是從自身做起,甚至更徹底一些,從自己的內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維定式、品德操守和動機。這種思維模式我現在只是有點膚淺的理解,而把這種思想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是我將要追求的。

  本書探討了七個習慣。習慣一是積極主動。現在的大部分關於成功學的書籍都不約而同的強調積極主動的態度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看來這需要下苦功來練習。習慣二是以終為始。以終為始說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認清方向。這樣可以對目前的處境瞭如指掌,從而不至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誤入歧途,白費工夫。因為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後,反而感到空虛,發現自己犧牲了許多更寶貴的東西。這讓我想到以色列國第三任國王所羅門,在他晚年的時候他似乎以一種懷疑和略微消極的論調寫了《傳道書》這卷書,在開篇的第一章第二節寫到“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當時以色列國正處於鼎盛時期,但他卻高呼虛空。他嘗試一切的追求,並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但他在寫這卷書時,發現除了上帝以外,沒有什麼可以令他快樂。所以對他來說敬拜上帝才是他心中真正渴望的成功,其他的都是虛空。對於我們來說也需要明確真正的目標,然後才好勇往直前,堅持到底,實踐使命。習慣三是要事第一,就是要分清哪些是最重要的事,全身心處理好。習慣四是雙贏思維。它建立在美國人雙贏、共同受益的理念基礎之上。習慣五是知彼解己。習慣六是統合綜效,指的是創造式的合作,實現1+1>2。習慣七是不斷更新,指的是如何在四個基本生活面,包括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或情感中,不斷更新自己。這七個習慣很值得我們去追求實踐。

  今天的我們是由無數個過去組成的,我們要想有所突破,就要修正既定的軌跡,像薩特在自傳中寫道:“如果一個人無法改變自己的思想構造,就永遠無法改變現實,也永遠不可能取得進步”。讓我們先改變我們的思想,然後讓思想來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塑造性格。一個人有了優秀的性格,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本書在其開頭部分就寫到“當我們環顧四周,審視內心,發現因追求速成特效反而製造了許多問題之後才會瞭解有些根本的問題不能以膚淺的方式解決。因此我們需要更深入的新思想標準。也就是一套正確的行為準繩,引導我們解決根本問題、追求圓滿的人生。這種新的思維標準,也就是高效能人事的七個習慣,它強調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以能達到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的由內而外的修煉。”

  習慣一、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

  人類具有自我覺察的能力,這是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人類是環境與制約作用的產物。有人認為人的意志力是無法克服社會制約的,這包括三種論調:基因決定論,心理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不容否認這三種說法都是有其足以立論的基礎的。但是這些觀點基本上來自於對動物的研究,而人卻是具有主觀的能動性的。

  人就其本質來說對環境是具有主動性的而非完全的對環境作出消極被動的反映,人能夠以主動的行動去創造有利的環境。採取主動並不一定強求,並不一定會具有侵略性,對於一個能夠冷靜思考、具有嚴密推理能力的人來說這意味著對規律的順應。從個人的指導思想上來說這是不去逃避自己開創前途的責任。對於一個具有主動性的人來說他能夠以實際行動去追求自己的目標,而不是守株待兔。然而積極主動不是蠻幹,對於力所不及的事情能夠冷靜對待具體分析泰然處之,對於力所能及的事情則應全力以赴。

  習慣二、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人都有自我的期許,這種期許或許很明確或許很模糊。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又有不同的期許。而這裡講的是人生真正渴望的目標。人在社會中生活很自然地會以某種社會認同的標準來作為自我期許的目標,比如職務、職稱、收入水平、社會聲望等等。然而這真的是最渴望的嗎?應該說這只是標誌而非本質,也許本質正如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說的“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也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吧。但人生的目標終究還是會需要某些標誌的,只是不要把標誌當成目標本身就好。

  為此本書的作者談到了兩次創造的理論,即所有事務都要經歷心智的第一次創造和實踐的第二次創造。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在心中進行構思,然後在此指導下進行實踐。因此認定自我目標就顯得極其重要了。一旦確定了自身努力的目標與方向,接下來就是如何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以此為歸依而實踐。韓非子曾說“非知之難,處知則難”如何實現自我管理,在實踐中不迷失目標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這就涉及到自我領導和自我管理的問題,自我領導就是確定並保持目標,可見確定了努力的目標只是在部分上解決了自我領導的問題,接著要做的就是保持這一目標。同時還要努力進行自我管理,在紛繁蕪雜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迷失自己路徑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習慣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

  要事第一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然而何為要事?記得一部小說中曾經這樣描寫某個公司老闆:“他總是跳著腳從一個危機衝向另一個危機”,危機就一定是要事嗎?看來未必。這就涉及到管理,如何進行管理,如何把握重點是提高效能的關鍵。集中精力於重點,那麼就需要對其餘部分放手,作為領導就是要授權;作為一般工作人員就是要分輕重緩急。然而我想任何事情都不會在短時間內完全認識清楚,那麼就有一個對重點的再確認的過程,海爾的老總張瑞敏在一個電視節目中曾經談到他最重視的事情是重複出現的問題,因為一旦某個問題重複出現就說明這裡存在著某種結構性的問題。我想這充分的證明了對於日常事務的重點管理。

  習慣四、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誰都需要自我確認和自我滿足,人們往往更重視自我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這在工作中對於協作會產生不利影響。作者歸納了人際關係的六種模式:利人利己、損人利己、損己利人、兩敗俱傷、獨善其身、好聚好散,其中獨善其身是指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為自己獲得利益;好聚好散是說如果無法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就各自好聚好散。

  在通常情況下,問題都來源於體系而不是人,人們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環境和體系作用的結果。而這個體系的構建總的來說作者語焉不詳。

  習慣五、知己知彼——將心比心交流的原則

  首先尋求瞭解對方,然後再讓對方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知己知彼”這句由孫子兵法而來的成語似乎有些火藥味,我想其實就是正確的溝通。知彼的首要條件就是真正的傾聽,瞭解對方的關切,理解這種關切,站在講話者的角度看待整個問題。然而這裡面必須認識到這種理解不是贊同,甚至不是同情。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喪失自己的立場,而是深入瞭解對方,給對方傾訴的機會。在傾聽對方的過程中,傾聽者往往會做出四種反應:1價值判斷:對其意見只有接受或不接受兩種態度。2追根究底:以自己的價值觀去探查別人的隱私。3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4想當然:根據自己的行為與動機去衡量別人的行為與動機。這四種反應難以做到有效溝通。真正的有效溝通應包含三個階段:重複語句,使對方專心聆聽;加入解釋,將目的動機等純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滲入個人的意志,既加以解釋又帶有感情;在表達自己的過程中要遵循三個階段:品格、情感、理性。而單純的直接理性說教未必具有說服力。

  習慣六、綜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精髓就在於尊重差異,取長補短。

  人們在溝通過程中存在著三個層次:自我防衛、彼此尊重、綜合綜效。人們總是本能地去捍衛自己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拒絕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建議,這很常見。更具有溝通技巧的人會彼此尊重但仍然存在著某種牴觸心理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意見或建議。而本書作者主張的是綜合綜效,敞開胸懷接納一切稀奇古怪的想法同時也貢獻自己的一孔之見。應該認識到如果某人與我意見不一致他必定有他的道理,甚至可以說他一定體會到了某種我沒有體會到奧妙,這值得去了解。中國古人也說“芻蕘之言,聖人擇焉”我不是聖人,對方也不是一個牧童樵夫他的看法必然是值得了解的。

  世界之所以豐富多彩就是因為存在差異因此要尊重差異。與人合作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和智慧,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

  習慣七、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則

  人是有惰性的,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下去而且要不斷更新自己,磨練自己,從身體、精神、心智和社會情感等四個方面進行積累增進修養。

  儒家思想家們認為,才勝德則為小人,德勝才則為君子。這裡的德就是良知,我們應該在良知的指引下行事。良知是人類明辨是非的能力,一個沒有良知卻有掌握著力量的人必將是社會的禍害。

  總的來說這本書中的七個習慣是一個整體,它們相輔相成,既講到了個人要全力以赴確立目標,進行個人修煉並由依賴轉向獨立,從而實現“個人成功”,也講到了要通過建立共贏,換位溝通,集思廣益,促進團隊溝通與合作。而不斷更新更是涵蓋了前面的六個習慣,督促我們從身心開始完善。其中要事第一的習慣、積極主動的態度不斷更新的創造對我的觸動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