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少年的奮鬥故事

  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沒有了書籍,就好像小鳥在天空中飛翔時斷了翅膀一樣,永遠不能前進。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一句話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大文豪蘇格特喜歡文學,對他的著作當然多有涉讀,他的一生創作了小說四十七冊,詩集廿一冊,歷史傳記三十冊,著作等身,豐碩質精,不僅對英國小說史有劃時代的影響,對當時的俄國、法國、美國文壇也激發的新動力。

  這樣一位優質的成功者,成績卻難以入目,身染小兒麻痺症的他,右腳行動不便,身體孱弱,幾次重病差點喪命,本來就有些自卑的他,加上成績不如人,便成了「學校怪胎」,言行常常不禮貌,愛缺課,學期末的評語都很糟。 只有一位老師知道,他雖然厭惡功課,但對讀書卻充滿興趣而給予鼓勵,而這也正是他的人生轉折點。

  成名後的蘇格特曾回小學的母校參觀,感觸良多的問學校老師:「現在學校成績最差的孩子是誰?」 他學習當年看重他的那位貼心老師,告訴那位紅著臉的小朋友:「你是個好孩子,我當年也跟你一樣,成績很差,不要灰心」,說完並從口袋掏出一枚金幣送他。

  一句話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在蘇格特的身上應驗了,他最終從愛丁堡大學畢業,當了執業律師。 他更用心良苦的盼望,他的一句話也能改變別人的一生。

  篇二:地板上的尊嚴

  一位很早就死了父親的男孩,與母親過著清貧的日子。

  有一年暑假,他與小鎮上的一位同學相伴去同學的爺爺家玩。同學的爺爺是一位退伍軍官,他住在一座獨院的兩層小洋房內。小男孩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一直住在爛泥屋子裡的他哪裡見過這樣栽著花種著樹的院子和被粉刷得漂漂亮亮的房子啊!

  特別是當同學的爺爺和藹地叫他脫鞋進屋時,他扭捏了半天,也不敢進去,因為那光滑的木質地板比他睡的床不知要好過多少倍。最後,他在屋子裡坐著,挪都不挪一步,生怕把那地板踩壞似的。

  後來那小男孩一個人回家了,他是哭著回來的,怎麼別人家腳踩的地方都遠遠勝過自己睡覺的地方?回家了,他向母親哭訴著自己的感想。母親聽完孩子的哭訴後,為孩子擦乾眼淚,平靜地說:“孩子,我們不必羨慕別人家漂亮的地板,再漂亮的地板也是被人踩的,只要我們好好地活著,不自卑地活著,有尊嚴地活著,任何漂亮的地板我們都可以把它踩在腳下。”

  那男孩擦擦眼睛,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後來,那男孩讀中學了,他隨母親一起從鄉下搬進了小鎮裡。幾年後,歷經坎坷,他又隨母親來到上海。昔日的小男孩,已長成了小夥子,他走過的地板越來越漂亮,但他時刻沒有忘記母親的話。雖然他依舊貧窮,雖然他見過許許多多漂亮的地板,但他從來沒有自卑過,難受過,那些“漂亮”的地板上,只留下他那昂首前行的腳印。而那些腳印,則可讓後世敬仰,因為那孩子成了大翻譯家——傅雷。

  的確,生活中有許許多多“漂亮的地板”困擾著我們,我們也常會因為它們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但不管怎樣,我們都不應忘記自己的尊嚴,因為尊嚴是一種極高的精神境界,它能給人以雄心和自信。

  在生活中,哪怕一切都已失去,但只要有尊嚴,那便會有希望;只要擁有尊嚴,再“漂亮的地板”,我們都可以昂然地把它踩在腳下。

  篇三:裴勇俊的成長故事

  有一個韓國男孩,兩次參加高考,兩次落榜。萬念俱灰之際,想起有人說他長了一張明星臉,覺得可以去演藝圈試試。

  通過自己的努力,他進入了一家電影公司,他對老闆說:“我想當個電影演員。”

  老闆說:“你要先弄清電影行業是個怎樣的世界才行,先從幕後做起吧。”

  於是,他先後就職於企劃室、演出部、製作部,漸漸地對電影有了深入認識。

  一晃兩年過去了,他忍不住再次找到老闆:“我要演戲,哪怕跑跑龍套。”

  老闆沒有答應,理由是他不懂得表演。他心裡明白,其實是不給機會,因為競爭太激烈了,還輪不到他。他意識到,與其無謂地空等下去,還不如邊“充電”邊等待。

  恰好一位朋友認識演藝培訓班的人,人家答應讓他旁聽。進入培訓班後,他是學習最刻苦的一個,經常練習到深夜。母親心疼他,覺得他每天熬夜卻賺不到錢,勸他不如放棄算了。他安慰母親,說已經有人聯絡他拍戲了,但他還沒做好準備,所以婉拒了。其實,真實的情況是,不少同學陸續接到演戲合約,但他一直無人問津。

  不久,培訓班因為經營不善被迫關門,眾人紛紛散去,唯獨他仍然在空蕩蕩的練習室內,每天揣摩、練習著不同角色。

  有一天,他跟一個功夫很好的朋友練習武術,摔得鼻青臉腫。朋友不解地問:“你進入這個行業時間也不短了,連個小配角也沒演過,還這麼拼命幹嗎?”

  他堅定地回答:“這條路是我自己選的,我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可你能等來機會嗎?”

  他沉吟片刻,說:“我沒有什麼背景,機會於我真的很難得。所以,我必須做一個像便利商店的人,能夠隨時做到導演所要的,這樣才不怕等不到機會。”

  多年後的今天,他成了亞洲最具人氣的明星,他叫裴勇俊。“做個像便利店一樣的人”,成了他面對媒體時常唸叨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