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明月的散文

  明月在我心,生活何其美!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你們喜歡!

  1:他鄉明月

  “家是故鄉好,月是故鄉明”,這是漂泊在外的所有遊子賦予月的使命。月圓了,人也就團圓了吧!千百年以來人們賦予中秋無限的憧憬,也讓身在他鄉的遊子平添了更多的思念......

  異鄉之月少了一份回憶和柔情。暮色黯然,夜拉下了帷幕,一輪明月冉冉升起,讓夜不再孤單。薄霧輕紗下,月光如水般清亮,那張圓圓的臉帶著羞澀與嫵媚,在散碎的雲朵裡,時隱時現,朦朧靈動。深邃的夜空下,萬家燈火已然點亮,與閃爍的繁星相互輝映,裝點著這個淺淺的南國之秋。

  伴著漸深的夜色,歇下一身的疲憊,獨享一個人的世界。喜歡安靜地站在陽臺裡,靜靜欣賞著月色下的南國。俯瞰著高高樓宇間穿梭的人影,奔放的廣場舞在音樂聲的此起彼伏聲中,沸騰在樓宇間。時而低沉,時而高亢的音樂傳入了耳鼓,愉悅了身心。看著廣場上孩子們的追逐奔跑,老人們茶餘飯後坐在古榕樹下的低語,游泳池內的喧譁聲,心裡便湧動出一股暖流,舒緩了一天的疲憊。

  伴著清淺的月色,遠遠望去,目光迂迴處,小區內新新增的一處風景也映入了眼簾。古榕樹的枝蔓上,中秋的紅燈已經高高掛起,透露著商業的人性化和民族節日的重要傳承。人潮湧動中,那一串串紅燈如同一簇簇跳動的火焰,在清涼的月色下跳躍著,勾起了太多的思緒......

  夜色深了,伴著最後一曲廣場舞的結束,人潮散去,周遭迴歸了平靜。仰望天宇,月色旖旎,與繁星和雲朵竊竊私語,述說著季節的變遷。圓月秋思,欣賞著月,便融進了情感,疊加了思念。人潮散去,就預示著各奔東西,也許明天不再相聚吧!此刻的夜,那樣的沉靜、清涼、少了喧鬧,多了孤單。

  時光無情,總是在不知不覺中蹉跎了最美的光陰。秋來了,冬就不遠了吧?月圓了,人真的能相聚嗎?時常在月圓的時刻,一個人獨處,靜靜地感受夜的靜美。遙望遠方故鄉的方向,喃喃自語。月圓了,中秋就到了,故鄉的月是不是也圓了呢?是不是也一樣的清亮,一樣的柔情萬千呢?思緒飄飛,無法阻斷心中的思念,感慨油然而生。望著雲朵中時隱時現的圓月,輕輕嘆息一聲,你的美竟被我褻瀆。人長大了,心境也就隨著變化了吧!如今,當偶遇閒暇能靜下心欣賞月色時,人卻不是了當初的人,月也不是心中的月了。許是在異鄉他地漂泊的久了吧!或許是為了生活整日奔忙的腳步,才無限欣賞此刻的月色吧!

  每到這個時候,家鄉的月都是那樣的圓,那樣的美。金燦燦的秋,是家鄉最美的風景。父老鄉親頂著秋霜下地,伴著月色歸家,春華秋實滿載著他們的收穫和希望,淳樸的臉龐也時刻洋溢著笑容。那月色中,那秋色裡,都融入了祖祖輩輩的汗水,凝聚了對那片賴以生存的土地的依依深情,也濃縮了我苦澀的童年歲月。情與月,自古不可區分,為了一個團圓的企盼,月守候了千年,而人卻永遠在變化,環境也在人長大後的不斷遷徙中便沒了昔日的畫面。現在,房子空了,人散了,零落在天涯海角,對於那些守候在家中和漂泊在外的人們來說,中秋佳節一家人團團圍坐在一起吃月餅,賞月竟成了奢望。

  回想起兒時的中秋,心底有說不清的情緒,揮之不去。記得每到中秋,父親總要去集市買來幾塊月餅,儘管家裡拮据,但也會擠出些錢來給我們解饞。那個時刻,我們兄妹幾個都會欣喜地等著父親的分配,來過一個自認為幸福的節日。理所當然,在父親一個個月餅送到手裡時,那種幸福感得到滿足的同時,最小的我也就得到最大的“照顧”了。月餅圓圓,人團圓。小的時候,那麼的喜歡吃月餅,總是貪婪地和哥哥姐姐們霸道地搶月餅,來特殊化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時至今日,每逢中秋,依舊能接到哥哥姐姐們的電話,“吃月餅了嗎?什麼時候回家啊?在外照顧好自己,別太累了,我們盼你回來。”那一句句貼心的話語,觸動著敏感的神經。每每放下電話總會淚水溢滿眼簾,心頭揪著地痛。長大了,為了生活,各自忙碌,親情漸漸地疏遠,沒有了昔日的溫情。商場裡買來琳琅滿目的月餅,清亮高懸的圓月,為什麼吃不出當初的滋味?到底缺了什麼呢?許是美食吃的多了,條件好了,對月餅沒有了太多的喜愛?家裡的月餅堆積在一起,放得變質了,也想不起來吃,興許是搶來的月餅才好吃,滋味與眾不同吧!

  2:明月

  月圓月缺漂泊之路竟然懼怕團圓。人隨境變,物是人非,好多的回憶成了過去,好多的人成了故人,那些縈繞於心的念想多出來的卻是傷感。我老了嗎?怎麼開始懷舊,舊的人,舊的照片,舊的歲月,舊的感情,都是那樣的深刻。年華是一次旅行中的記錄表,感情是一種莫名的情緒,人生況味的晴雨表。總是在節日裡,想家,想故鄉,想親人、朋友、往事歷歷在目,卻也飄入昨日的旅途。

  渴望相聚,卻害怕相聚,更難以相聚。回味過去與兄弟姐妹爭搶月餅的時光,那份童真和美好永遠珍藏在心底,一生難以忘懷。吃月餅,是為了解饞嗎?不是,我想,吃出的是情,目的卻是為了團圓吧!歲月流逝,中秋陪伴自己也過了幾十載了,那些陳年舊事早就成了沙漏,所剩無幾了吧!

  記憶是時光的沙漏,總能留下一些不可忘懷的東西。四十載光陰過後,濃縮的記憶中,仍記掛村東頭住的瘋大叔,心裡念念不忘。每年的中秋來了,他總會一改常態,不再瘋言瘋語的瞎跑,而是安靜地坐在自家門口,等著天黑看月亮。月亮升起的時候,也是大叔最安靜的時刻。那時不懂世事的我,時常偷偷地躲在他家斷了土牆邊,探著小腦袋觀察著他的一舉一動。我想,當時他是知道我存在的,可依舊安靜如初,不被我的出現所擾。

  望著圓圓的月亮,他用乾裂的手伸進懷裡,拿出一塊硬梆梆的月餅,放到眼前,仔細地看著,彷彿是在欣賞著藝術品。這個時刻,自己禁不住偷偷笑他,還有些噁心他黑漆漆的手。心想,不就是一塊月餅嗎?用得著那麼看嗎?然而,他自顧自的欣賞,絲毫不在意我的真實存在。良久,觀賞夠了,他才將還帶著體溫的月餅送到了滿是胡茬的嘴邊,用舌頭津津有味地舔了舔燒得糊糊的外皮之後,才放到嘴裡,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吃下。看著他細嚼慢嚥的樣子,我禁不住笑出聲來,也驚擾了他的情緒。

  每每此刻,他總會溫柔地站起身來,對我笑笑,踉蹌地走到我眼前。伸出那雙我最害怕看見的手,再次伸進懷裡,拿出一塊同樣糊的月餅偷偷塞給我,擠個眉眼暗示我藏起來吃,別讓人看見。然,年幼的我總是傻傻地站在原處,也不致謝,也不拒絕,不喜不悲,表情木訥,一點兒不領情,對他給我的月餅沒有絲毫感動。看著他笑眯眯轉身進院的樣子,心裡還是疑惑不已,總也找不到答案。大叔怎麼了呢?為什麼會在中秋這樣呢?後來,鄉親們告訴我,大叔是因為妻子急病死了,女兒遠嫁了外地,一個人受不了親人離去的打擊而精神崩潰才瘋的。其實,對於一個瘋子而言,人們各忙各的,時間久了,誰也無暇過問他的冷暖和心思了。時間讓我懂得了許多,我在無數箇中秋夜慢慢長大。昔日的大叔漸漸駝背了,眼花了,可每到中秋,我依舊會收到大叔帶著體溫的月餅,溫潤著那段值得珍藏的童年時光。

  人到中年,日子瘦了,年輪也就增長了。隨著心境的成熟,開始學會了獨立思考和解讀一些心中的疑惑了。細細回味,大叔的行為不是怪異,而是出於一種人對情感渴求的本能。他賞月,是因為渴望團圓,但妻子的離去,女兒的遠嫁他鄉,都讓他無能為力。手中拿著的月餅,是他期盼團圓的唯一願望。

  然,世事無常,誰又能左右親人離去的身影呢?而今,生活的節奏加快,人們的情感開始淡漠。父母親無暇過問,打個電話便已完成了孝心,丈夫、妻子、兒女、朋友,一條簡訊一句群發的祝福,便算過了節日了。中秋到底賦予了我們什麼?留下的是美好的記憶,嚥下去的卻是心靈的悽苦。

  不敢過節,害怕過節,過節沒了開心,只有一種無法言表的傷感。許是母親不堪病痛走了,留下的陰影?還是父親燈盡油枯後散手人寰後,給予的打擊?亦或是大姐的突然早逝,讓我感到了骨肉離別之痛?還有妹妹的離散天涯,不知所蹤,讓我對“團圓”二字產生了牴觸?讓心靈深處產生了恐懼呢?或許每個人的一生所經歷的都應該是命運安排好的,並無法改變。也正應了蘇軾水調歌頭的那句經典吧!“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才能將月圓人不圓的情緒發揮的淋漓盡致吧!

  3:明月

  站在陽臺上月光溫柔地流瀉於這塊小方地,淌滿我每一寸肌膚。柔軟的如綢緞般起伏在遠山樹影間,綿軟、質感,好似籠著輕紗的夢。遙望明月,“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詩句忽浮於腦海,果不其然,只有身在其中才能真正的領會,我的心頓生寧靜之感

  忘了有多久,這捧明月陪我走過無數春夏秋冬。有它陪伴的日子,就如同葉子的脈絡安靜的延伸,平淡卻雋永。

  每至夜晚,我都會留下一些時間,坐在窗前,在月兒的陪伴下,彈奏那首意境悽美的《月光奏鳴曲》。鵝黃的月,被纖柔的雲絲簇擁著,透過窗外的樹枝,潔白的窗簾,照映在我不停跳動的指尖上,耐心地等待著我彈奏完整曲。曲末,我不由地放慢速度,回望月兒,思念著自己深愛的親人。心兒在寄託牽掛,淚水悄然從臉頰滑落,一滴一滴流進我的心裡。四周靜悄悄的,可我卻感覺到似乎有什麼在支援我的靈魂,仰起頭,驚喜地發現那凝如玉,圓似盤的月兒正衝著我微笑呢!於是,我不再感到孤單,直起身子,和月兒一塊回到自己的小天地裡。月和風、花、雪一樣如天使般聖潔,如童話般美好,輕易地帶走我心中的寂寞,將我帶進了美麗的夢幻世界。我想,我愛上了這寧靜如水的月,它不聲不響地拿走了我寂寥的憂愁,給予我足夠多的愛與養料,讓我成長。

  雖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依舊喜歡在如水的月色中,任思緒如水草般招搖展開。

  月亮是偉大的,是悲傷的,亦是溫馨的。它的美,在於她美若天仙的氣質,更在於她幽幽怨怨的靈魂。歌手孟庭葦唱月亮,“扁扁的,扁扁的,歲月的書籤”。張愛玲說,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顆淚珠,陳舊而迷糊”。而我則喜歡揚州月亮的霸氣之美,“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揚州的月亮之美佔盡天下,每到中秋月圓之時,瘦西湖五亭橋下平靜的湖面上便會同時出現二十四個月亮,試問有哪個城市能在水中一下見到二十四個月亮呢?

  明月,在盛唐時期有多少文人墨客寫下有關月亮的詩篇,有思鄉的,有感傷的。如李白在月下,曾經感傷「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也曾感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詩句等。在那月朗夜明之夜,想那江南才子醉酒高歌的風流,溫酒賞花的高雅,那一揚眉,一揚脣,帶著無邊的春色,迷了多少佳人一生華夢。盛唐故去,餘音嫋嫋。一片薺麥青青,想見當年繁華。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現今的二十四橋意義上已不僅僅是代表一座橋或是二十四座橋了,在揚州人的心目中,它是一座精神的橋,詩化的橋。

  于丹老師說能在水中看見月亮,那是因為水必須是平靜的,水面平靜了人才會看見水中月,而心亦如明月,心靜了才能擁有明月淡泊坦蕩的胸懷,我想“心靜如水”想必就是這意境吧。

  停下敲擊琴鍵的手指,收攏所有的思緒,倚在窗前,一輪圓月掛在夜空,皎潔得像是一個剪影。今夜,又與我的最愛——溫潤的月光相逢了,不說思念,不訴惆悵,只對著月光微笑,藏在心底的話卻是——好久不見,別來無恙?只想在這美好的時刻,把這月光留在在思念裡,放在回憶裡,從容地收起這份最愛。

  

1.精選關於月亮的散文

2.描寫月亮的優美散文

3.描寫中秋月亮的散文

4.歌頌月亮的散文

5.關於寫月亮的優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