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落梅散文朗誦

  白落梅的散文卻敲開了人 們沉寂的心靈,用禪意的語言使汙濁的心靈重新被洗滌。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參考。

  篇一

  月明中秋

  清風推開浮雲的遮掩,月光灑向壯美的河山。那一輪明月,經朝歷代,圓了又缺,缺了又圓。青山萬里,是遊子追尋的腳步;長河百代,是慈母織補的衣衫。流淌的月華,潑灑著淺淡的水墨,展開一軸無邊的溫婉畫卷。人間萬戶,在桂花香影的軒窗外,共此一天皓月星光。

  又逢中秋,又是圓月高掛的良夜佳辰。那些沉積在遠古的傳統文化,開始被清秋的蛩聲喚醒。中秋,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而中秋節,起先制定於唐朝,又盛行在宋代。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這種拜月祭天、祈求團圓的習俗,從風雲的唐宋至煙雨的明清,一直流轉到繁華的今日。

  一輪清清朗朗的明月,讓多少久別重逢的喜悅掛上桂影婆娑的枝頭,又讓多少閤家團圓的親人在月光下偎依取暖。它淌過千年的時光,見證了無數離合悲歡的故事,依然以純粹清絕的風姿遙掛在深邃的蒼穹,接受著世人千古不變的虔誠膜拜,將明淨無塵的靈韻付與人間大地。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依稀記得鄉間村落,家家戶戶圍坐在庭院裡,焚香拜月,對著籬畔的菊花,吃上團團圓圓的月餅。到如今的城市人家,親友良朋相聚在樓臺窗下,飲酒望月,細數著寧靜溫馨的流年。絲絲縷縷的記憶,如同菊花的幽香,在月光下輕淺地浮動。

  蒼莽的群山一次又一次湧動著瀟瀟秋意,那來自高古的天空將目光與靈魂漂洗得瑩潔透亮。今夜,誰停下幽雅的琴絃,在花間月下,獨酌一壺佳釀,相期在縹緲的雲漢。誰在風清露白的中宵,空聞悽清的雁聲,遙憶故鄉的明月。誰在那玉宇瓊樓,乘風而舞,唱一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詞章。那海上升起的明月,照見如夢的佳期。那無聲棲落的秋思,又悄入誰人的家中。

  月光下晶瑩的霜露,打溼了遠方匆匆的步履。那涉水而來的是仗劍江湖的李白嗎?他飄逸浪漫的詩心在長風萬里的雲海遨遊。那飄蓬輾轉的是寄身他鄉的杜甫嗎?他憂國憂民的情愫在天地之間縱橫馳騁。那乘風而去的可是把酒問青天的蘇軾?他輕盈靈動的思緒在天上宮闕恣意揮灑。還有吟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張九齡,還有許多的文人墨客,他們帶著天南地北的風物人情,用濃淡各異的水墨將月亮點染得千姿百態,留給後人曠達溫婉的詩篇。

  一曲《彩雲追月》從迢遞的古道飄然而來,絃聲撩撥起一池的秋水,餘音嫋嫋的意蘊在極遠極近處雋永起伏。夜已經很深了,那輪月亮在很深的夜裡更加的圓潤亮麗、剔透晶瑩。她輕盈地流瀉在瓦屋、窗臺、迴廊和石徑上,瀰漫著歷史的深邃無垠,也攜帶著大自然的慈愛與平和。她沉落在澄淨的秋水中,就是這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這樣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秋風打溼了悠遠的時空,那輪被水墨浸染的圓月,沉澱著的千秋不改的如畫江山,朝代更迭的煌煌政史,還有萬古長存的天地人和。

  一隻青鳥,打遠處的南山飛過,穿過秋天的簾幕,落在故園的樓頭。青磚黛瓦的院牆衍生了斑駁的苔蘚,帶著時光的痕跡,帶著歲月的性靈。那株古拙的桂花,像一位安寧的老者,深情地守望著一段又一段悠遠的歷史。搖曳的燈光下,慈母那雙漸漸蒼老的手,顫抖著思念的撫摸,將遠方的遊子呼喚。還有飲露的寒蟬,唱徹了夜晚的梧桐,將經秋的心事風乾。

  秋水般明淨的風,自悠長的小巷吹來,輕輕拂過沿街高掛的紅燈籠,像一片片流動的紅雲。清涼的院落圍坐著歡聚的家人,潔淨的桌几上擺放著新鮮的水果與精緻的月餅。他們品茶賞月,感受著團圓的幸福,一種簡單平實的幸福。輕盈的桂花飄落在石階上,瀰漫著幽淡的芬芳。不知是誰,臨著高樓,唱起了滿月的歌,一輪清澈,一輪明朗,徐徐地向幽藍的天幕舒展。

  那一輪明淨如水的白月光,從遠古到今朝,從鄉村到城市。它沐浴過古人,又照耀著來者;它守侯清風,又靜待白雲。它流淌過江南的水鄉,跋涉過塞北的煙塵,抵達了清秋的人間,將祥和與寧靜,團圓與溫馨留給天涯的旅人,留給紛紜的眾生。

  篇二

  湖上春光至,山僧閒往還

  湖上春光至,山僧閒往還

  湖上春光已破慳,湖邊楊柳拂雕欄。

  算來不用一文買,輸與山僧閒往還。

  ——宋?道濟

  從太湖回來已是黃昏,一輪清月掛在城市高樓的上空,夜幕下白日裡飛揚的粉塵停止了飄蕩,像是一個戲子褪下了粉黛妝顏。閃爍的霓虹燈又變換出另一種風情,讓我幾乎忘記,穿過華麗的背景,這座美麗的古城還隱藏著許多老舊的木樓,以及樸素的風景。我看到江南瀰漫出一種復古之風,古典的牌坊、古典的樓臺、古典的裝飾。彷彿許多人都在尋找曾經遺失的文明,找回一個地域的風物與民俗。或許是我們意識到彼此已經走失得太遠,在茫然的跋涉中應該回首,看一段滄海舊夢。

  總是會有人問起我,有什麼特別的愛好。而我每次也回答得乾脆,山水。是的,我喜歡天然山水,如黛青山、湖光萬頃、一隻野鶴、一溪閒雲、一蓑煙雨。最好煙雲深林,有幾戶農家、河邊栽柳、門前種梅、砍柴度日、捕魚為生。這種在從前最質樸的生活,到如今成了一種詩意的奢侈。憶起《牡丹亭》裡杜麗娘說的,一生愛好是天然。她在《遊園驚夢》裡那段唱詞:“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如此煙波畫船、石橋冷月的美景,讓人甘願為之付出青春年華,將光陰拋遠。

  沒有誰不渴望有一段灑脫自如的人生。尤其這些寄身官場、商場以及職場的人,疲倦之時,便想要遠離城市紛擾,擇一處山水清幽地,過上安靜的日子。初次讀道濟禪師這首《湖上春光》,便覺心性曠達,明淨豁然。“湖上春光已破慳,湖邊楊柳指雕欄。算來不用一文買,輸與山僧閒往還。”多麼逍遙自在,禪趣盈盈,彷彿那遮擋不住的春光就乍現在眼前,依依楊柳在風中飄蕩,任人賞玩。這些自然的山水,不費一分一釐,無論你是貧富貴賤,都可以在其間穿梭往來。

  這令我想起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寫的一首詞,其中有一句:“鏡湖原自屬閒人,又何必官家賜予。”他的詞和道濟禪師的詩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為寄懷山水,嘯傲山林。一位是手持破扇,貌似瘋癲的高僧,一位是心繫家國,卻想做江邊漁父的詩人。他們有著同樣疏曠清遠的心境,只想借山水過上一種淡定瀟灑的生活。塵世間,一磚一瓦都被人佔據,就連花草也失去了靈性。多少名勝古蹟和寺院,都收上門票和香花券,這些風景已經貼上金錢的標籤。道濟禪師和陸游筆下的風景,是遠離塵囂,落在煙雲背後的山水。或許我們只有借一雙鳥兒的翅膀,飛度千山暮雪,才可以找尋最後的人間淨土。

  道濟禪師,就是民間一直被稱作“濟癲”、“濟公”的和尚。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初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後住淨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這樣一位不守清規的和尚,一生徜徉山水,自得其樂,游履所至,揮毫題墨,文詞雋永。他的形象,不像是一位得道禪定的高僧,反而像一位遊戲人間的狂人。他一生濟世救民,深得眾生喜愛,後人尊為濟公活佛。

  篇三

  紅塵是道場,煙雨洗樓臺

  白雲相送出山來,滿眼紅塵撥不開。

  莫謂城中無好事,一塵一剎一樓臺。

  ——宋?五祖法演

  一個蓮荷還沒落盡的日子,去了惠山寺。這一處西竺留痕,成了我此生的心結,想要解開,已是不能。每每被塵事所累,就想來此,揀一枚銀杏,坐在石階上,聽縹緲的梵音。初秋的惠山,峰巒疊嶂,青翠的山林,已有了些許紅葉黃邊點綴,更添禪意。千年古剎,青瓦黃牆,幾角飛簷,如入廓然之境。那些蝸居在內心的卑微塵念,此刻不再苟延殘喘,也一心觀景,靜悟菩提。

  惠山實在是一個修行的好去處,居繁華都市,卻被群山環繞。流水曲徑,樓閣亭臺,蒼松古杏,可以俯瞰煙火人間,又能坐看古剎雲起。在這裡,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皆是佛,塵世間所有的傷害、煩惱,都微不足道。多少人,攀登古蹟名山,可隱在峰林之中,只是一隻蟲蟻。多少人,泛舟浩淼太湖,可漂浮在雲水中,只是一粒水滴。王謝堂前燕猶在,帝王將相已作古,滄桑世事,誰主浮沉?人的生命,與自然萬物相比,真是渺若微塵。

  經過寺廟的長廊,一首佛詩落入眼簾,頓覺撥雲見月,心中澄明。“白雲相送出山來,滿眼紅塵撥不開。莫謂城中無如事,一塵一剎一樓臺。”讀完此詩,自覺方才所有的感悟,都是那麼淺薄。為避紅塵方丈,我追尋惠山這剪玄色時光,撥開滿眼塵埃和擁擠人流,才到了這片淨土。始終覺得,這有一盞蓮燈,獨自為我點亮。在我迷惘之時,無助之時,它會支撐著我,繼續走完該走完的路。其實我知道,寺廟於我,只是生命中的驛館,我離靈山,還有一段跋山涉水的遙遠。塵緣未盡,責任在身,宿命難為,又豈敢一刀兩斷,決然逃離?

  寫下這首詩的,是五祖法演。北宋臨濟宗楊岐派僧,綿州巴西***四川綿陽***人,俗姓鄧,三十五歲出家,遊學成都。他佛緣甚深,瞭然徹悟,寫下的佛詩和偈語,都別開生面,有禪宗風範。初住四面山,後還遷白雲山,晚年曾住太平山,更遷蘄州五祖山東禪寺。徽宗崇寧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上堂辭眾,淨髮澡身而示寂,世壽八十餘。世稱“五祖法演”。如此簡潔的歷程,彷彿一筆一畫,都參有禪意。

  從古至今,成千上萬的紅塵俗子,為了躲避世俗,走進深山,有的選擇出家,有的為求淨心。法演禪師憑藉他清遠的悟性,深入到撥不開的塵埃之中。萬丈紅塵化作菩提道場,人生百態成為五蘊皆空。在他眼裡,凡界為佛果,穢土即淨土。一顆潔淨的心,處喧囂鬧市,亦不蒙半點塵埃。就如同出世的蓮花,長在淤泥中,依舊端雅天然。倘若你身處寂靜山林,心中不忘人間世事,山中也喧鬧無比。如果你身處嘈雜紅塵,心念經貝梵音,凡塵亦是清涼寧靜。

  在法演禪師的心中,塵世就是淨土,凡間就是古剎,亦是他修行的法場、成道的樓臺。所謂心閒到處閒,心靜到處靜,不拘泥城市和溪山,不關乎繁華和清寥。他可以滄海桑田不問春秋,亦可以石爛鬆枯不記年歲。這樣的境界,也許我們都懂得,但要悟透,卻實屬不易。我們的心,就像一艘船,解開了繩纜,捲入滾滾塵浪中,已經沉得太深,走得太遠。想要喚回,又豈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都說開始的時候,就能夠預知到結局,可是往往結局還是會出乎你的意料之外。我們無法得知,此番放逐收穫的是圓滿幸福,還是空留遺恨。但只要我們心中有了佛,就不會讓自己走得太遠,走到不能挽回、不可收拾的境地。

下頁分享更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