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讀書筆記

  蔡文姬博學有才,通音律。大家在讀蔡文姬的文章時,都怎麼寫筆記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范曄《後漢書.列女傳》中的《董祀妻》,是最早的,也是最詳細的蔡文姬的傳記。文章不算太長,複述容易失真,照錄如下:

  “陳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適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寧於家。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璧贖之,而重嫁於祀。祀為屯田都尉,犯法當死。文姬詣曹操請之。時公卿名士,及遠方供驛,作者滿堂。操謂賓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及文姬進,蓬首徒行,叩頭謝罪,音辭清辨,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操曰:"誠實相矜,然文狀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時且寒,賜以頭巾履襪。操因問曰:"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賜四千許卷,流離塗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裁四百餘篇耳。"操曰:"今當使十吏就夫人寫之。"文姬曰:"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於是繕書送之,文無遺誤。後感傷亂離,追懷悲憤,作詩二章。......”

  第一章,就是我們最熟悉的那篇五言詩:“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第二章是七言楚歌體:“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門戶單!......”另外,不見於《後漢書》的,還有那著名的《胡笳十八拍》,據說也是她的作品。三首詩的內容,都是寫她離胡歸漢時祖國之愛和母愛之愛的矛盾的。這三首詩,是否全是蔡文姬的手筆,從來就是議論紛紛,莫衷一是的。三首詩,寫得都很可愛,因而就都流傳下來了。比較起來,那篇五言詩和《胡笳十八拍》,藝術形象,鮮明突出,情感真摯,動人心魄;因而後來的詩人們,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從以上的傳記來看,曹操之所以贖回文姬,是為了“素以邕善,痛其無嗣”---純粹出於“義舉”。郭老的劇本,則改為曹操要她回來“繼續父親遺業,幫助撰修續漢書。”這是虛構。郭老說,這一虛構,是有所依據的;那就是《後漢書》中所說的,蔡文姬全憑記憶追錄出來的,很可能包含著著蔡邕的歷史遺著。因而劇本中說,蔡文姬“在後漢書的的撰述上提供了很寶貴的材料。”

  可是,在上引《後漢書》本傳中,明明指出,那是家藏古書,而不是蔡邕自己的著作。否則,文姬錄出的如果是珍貴的蔡邕遺著,又怎能知道是“文無遺誤”呢?

  當然,劇作家寫史劇,是完全可以虛構一些東西的。事實上,說文姬歸漢是為了寫歷史,也早見之於明人陳與郊的雜劇《文姬入塞》,及清人南山逸史的雜劇《中郎女》。

  陳與郊的《文姬入塞》,說曹操讀了文姬從漢入胡時題在驛壁上的半段小詞後,很傷感,認為“中郎有女,蔡琰無辜。待移糞上之英,仍坐匣中之玉。續成青史,完一代文章;免限黃沙,恨千秋羅綺。”這才派人去贖她的。原戲只有一折,是專寫文姬入塞和她的兒子分別時的悲慘情景的。修史與否,作者沒有交代,也毋須交代。

  南山逸史的《中郎女》,共有四出:贖姬、歸漢、完婚、修史***?***。劇前有四句“正名”:“重文學的老奸瞞輕財全友,讀父書的俊文姬女作男工,受孤悽的懦賢王拋妻割愛,落便宜的窮董祀婦貴夫榮”。劇中敘述曹操由於“海甸粗平,烽煙暫息”,感到“國史尚未篡修”,因而要選擇“耆宿名賢,撰成信使”。其真正用意,則是怕他那“一片翊漢安劉苦心”。“會被後來輕薄書生,東塗西抹壞了”。因為手下無人能夠修史,才想到老友蔡邕,又聯想到文姬,決定贖她回來,使她擔負此一重任。後來,文姬修史成功,對於曹操的評價,確實不低,說他是“英明睿智,聖武神文”。又說他“看多少狠黃巾,劍底亡;除卻了奸常侍,刀尖喪;斷送了逆太師,車下誅;直弄得狡溫侯,階前葵”。“覷著那二袁、劉表草頭霜!撫東吳,鎮蜀邦,真個是奠安漢室臻文景,誰及你謙讓周文薄武湯,劻勷,壓倒了萬世卿和相,輝煌,勘配著千秋帝與王”!

  在這個戲裡,曹操之所以要贖文姬回來,是為了讓她撰修國史,歌頌自己。她完成了這一使命,曹操的目的達到了。

  而且,劇中的文姬,自覺“降志辱身”終日思念故鄉,悲愁度日。因此聽到贖她回去的訊息,她是“暗喜佯悲”的。而離開匈奴時,,她的丈夫和一雙兒女,哭得天昏地暗,她卻是無動於衷,一言不發,僅僅是“略作悲哀狀”而已。

  回來後,曹操立即把她嫁給她父親的學生,過去也曾“許過婚姻”的董祀,夫婦生活,非常美滿。

  因此作者虛構了蔡文姬修史這一情節,並沒有什麼不合適的地方。

  郭老的話劇《蔡文姬》,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第一,她同左賢王的感情非常好,對於一雙兒女,也是愛之如命的。不但在南匈奴,就是回到漢朝後,也是一直苦苦思念著他們的。第二,如果她的歸漢,沒有一個偉大而又崇高的目地,那麼久絕不會使她沖淡了對於失去兒女和丈夫的悲哀的。因此,曹操為什麼贖她回來,就成為這個戲的關鍵所在了。

  郭老也是假定她回來“幫助撰修續漢書”的。但是,如前所說,這是缺乏歷史根據的。因而郭老在劇中也只是說她追錄了父親的幾百篇遺著,“對續漢書的撰述,提供了很多寶貴的資料”,如此而已。這就是說,曹操接她回漢的必要性,是沒有多大說服力的。難怪有的觀眾看過劇後說:如果僅僅是為了這個目的,那就讓蔡文姬在南匈奴追錄父親的遺著好了,何必一定非要她歸漢不可呢?

  從舞臺上也可以看出:凡是表現蔡文姬與兒女的難捨難分,以及後來廢寢忘食地懷念兒女的場面,都很感人;因為,那是真實的,自然的。而一到董祀用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來勸文姬,她就大聲疾呼地說:“你的話說得真好啊!”並且立即承認錯誤,表示一定聽從勸告,改正錯誤時,人們就會感到:這是人為的,不可信的。

  最後,由曹操主婚,使董、蔡結合的那場戲,也是很不舒服的。戲中告訴我們:他們雖然是親戚,但是已經多年沒有見面了。董祀奉命出使,唯一任務,就是說服文姬,讓她歸漢,並且平平安安回到鄴下的。在那樣的情況下,特別是在“執法如山”的曹操手下做事,董祀是不可能、也絕不敢有其他想法的。蔡文姬呢,既然對自己的丈夫和兒女,有那麼深厚的情感,又怎能在很短期間內,摻入其他感情呢?不錯,董祀從悲哀中救過文姬,但那是自己的任務。如果讓文姬憔悴而死,董祀的命運,當然是不問可知的。文姬也救過董祀,但那是主持公道,辨明是非。一個正直的人,誰都會那樣做的。這裡面,絲毫看不出有什麼別的動機。分別了八年,不通音信。忽然,出乎意外,二人見面了。更出乎意外的是:第三者挺身而出,要“替天行道”,硬將他們二人結合在一起,使他們成為夫婦--這真是“驚人之筆”,但對於當事人,特別是蔡文姬,其處境確實是很尷尬的。

  戲看到這裡,我就自然而然地想起蔡文姬的《悲憤詩》最後的詩句來了:“託命於新人,竭心自勖勵,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對於曹操給他安排的婚姻,她是隻有點頭的;因為她是“失過節”的,是所謂“生得胡兒羞漢妾”的;更何況主婚的又是那位“怒過雷霆,喜愈春日”的曹操呢?蔡文姬離開匈奴時,是被迫的,身不由主的;最後的結婚,也是聽人擺佈,形同傀儡。我們同情文姬的遭遇,自然也就對於曹操的擅作威福,感到萬分憤慨了。

  因此,觀眾就很難理解:曹操為什麼一定要人家骨肉分離,抱恨終生呢?這難道能說是一個“視民如份”的“仁者”所應該做的事麼?用這樣一件不但不值得歌頌,反而覺得應該詛咒的事來歌頌曹操,結果當然是適得其反的。

  因此,我說,選取“文姬歸漢”這件事來替曹操翻案是不合適的。

  篇二

  靜下心來,手捧《蔡文姬》看了起來,蔡文姬的才華真讓人驚歎,但她的命運令人惋惜。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可以說蔡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惜時局的變化,打斷了這種幸福。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遠嫁河東衛家,衛家是河東世族,她的丈夫衛仲道更是大學出色的士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離開衛家回到老家。想不到一個博學多才的好女子,命運是如此悽慘,婚姻生活如此不幸!軍閥混戰的局面中,蔡文姬與許多被擄來的婦女,一齊被帶到南匈奴。在這十二年中,她嫁給了匈奴左賢王,生下了一雙兒女。過著恩愛幸福的生活。與此同時,曹操當上宰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得知其被擄到了南匈奴時,立即派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要把她贖回來。蔡文姬痛苦的離開了丈夫與兒女,迴歸了故土。文姬歸漢後,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悲憤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 蔡文姬也確實非常有才氣。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在為儲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蔡文姬在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田校尉董祀,坎坷的命運似乎緊跟著這個可憐的孤女,毫不放鬆。就在她婚後的第二年,她的丈夫董祀又犯罪當死,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我從心裡非常欽佩她又非常羨慕她。不管怎樣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與真愛!人類社會如同一臺大戲,在一幕幕的演出,而每個人都在這個舞臺上扮演著一個角色,上演著悲歡離合。但是,一個人的命運往往不是自己所能掌舵的。如果,對人生的?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恍抑皇且晃兜謀г褂朐購蓿?殘碇荒蓯棺約焊?硬恍搖H綣?艽悠渲諧?殉隼矗?吹?蘭淶鬧種侄髟故欠恰⒈?獨牒希?拍芰煳蛉鬆?惱媸狄庖澹?拍芑竦謎嬲?淖雜捎氤?選2濤募б簧?淙豢部潰?墒撬?寄芡ü?約旱惱?齲?計鴝隕??娜勸?R殘碚?暈????巳鬆?鬧疃啾?獨牒希?攀溝盟?娜鬆?秤枇舜?嬗胝姘?

  篇三

  今天,我讀了《蔡文姬學琴》這篇文章。

  蔡文姬是我國東漢末年傑出的女詩人。她的父親蔡邕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在音樂方面很有造詣,蔡文姬也很喜歡音樂。每次蔡邕彈琴的時候,她就認真地聽,並且跟著學了起來。她看到父親有一把很漂亮的好琴,就想用好琴,可是父親告訴她只有用普通琴練好了,才能用好琴。後來,蔡文姬刻苦的練琴,連琴的聲音都知道得一清二楚。終於,如願以償的用上了那把好琴。

  蔡文姬學琴蔡時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學習!
 

蔡文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