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藍色科技夢黑板報

  新時代的中小學生們,我們是這個世界的希望,讓我們認真學習科技知識,探索科學奧妙,實現自己的藍色科技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用。

  欣賞

>

  生活中的科技知識

  ***如何去除指頭上的煙垢***

  最有效的方法適用檸檬汁擦洗,起初效果並不顯著,但是經過耐心的擦拭之後,顏色就會漸漸退了。若依然無效的話,可在檸檬汁里加上一點雙氧水,效果就出來了。

  ***使縮小的毛衣恢復原狀的方法***

  在臉盆裡注入溫水,滴進少量的家庭用阿摩尼亞水,然後將毛衣浸入,留在毛線上的皁成份就會溶化。以兩手同時輕輕拉長縮小的部分,然後沖水晾乾。再半乾之時,先用手拉開,整出原形,用熨斗燙一燙,就可恢復原來的尺寸。

  ***如何去除地毯上的傢俱置痕***

  消除地毯上常見的凹陷痕跡,試用爭氣熨斗再凹處噴一些蒸氣,或將溼毛巾鋪在凹陷的地方,然後用熨斗燙。再以硬毛的牙刷挑起凹處的毛,在輕輕刷順即可。

  ***加了酵素的洗衣劑不可用熱水***

  含酵素的洗衣劑對身體產生的蛋白質汙垢最有效,但蛋白質遇熱就會變質,而緊貼在布上面。雖是酵素洗衣劑也無可奈何。所以水溫還是以三○至六○度為上限。

  科技知識讀後感

  新一期《求是》發表寧波大學法學院教授肖東波的文章:科普,切不可忽視社會科學。文章認為,在人類社會中,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同樣重要的兩大知識體系,自然科學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科學,社會科學是人類認識和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科學。它們相輔相成,共同推動著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程序。自然科學需要普及,社會科學同樣需要普及。

  文章指出,總之,科普切不可忽視社會科學。有關部門一定要把社會科學當作科學普及的重要內容來對待,要“重理不輕文”。各級科普機構應該把社會科學的普及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納入工作日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新聞媒體和出版部門也應該將社會科學的普及歸入自己的工作範圍。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積極投身到社會科學普及工作中去,向人民群眾傳播社會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

  25年前的春天,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持召開了“全國科普創作座談會”。1978年5月23日在上海浦江之濱,聚集著來自全國的285名科普作者。他們滿懷著從“十年浩劫”桎梏下解脫出來的喜悅,暢談著黨的期望,人民的需要。他們喜淚盈眶,重新拿起筆來,誓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奮鬥。“科普創作的春天”來臨了!像一把金色的種子撒向十億神州。在短短四年裡,四千餘種科普圖書出版了;一百二十種科普期刊應運而生;六十餘種科技小報和報紙科技副刊在人民中爭相傳閱;二十二家廣播電臺的科普廣播節目在祖國大地上回響。我國進入了第二次科普大高潮。憶及當年的盛況,迄今難以忘懷。

  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後,當時許多仁人志士都認為,要挽救中華民族,必須學習西方的現代科學知識,用以掃蕩肅清那些舊的惡的思想。因為一個人對於宇宙的進化、生物的進化沒有相當的瞭解,決不能有正當的宇宙觀、人生觀。而我國提倡1922年,梁啟超在中國科學社年會上作了題為《科學精神與東西文化》的講演。他說:“科學精神是什麼?我姑從最廣義解釋,有系統之真知識,叫做科學,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統之真知識的方法,叫做科學精神。”他認為,科學精神可以分三層意思來說明:第一層是“求真知識”;第二層是“求有系統的真知識”;第三層是“可以教人的真知識”。他認為:“凡學問有一個要件,要能傳與其人。人類文化所以能成立,全由於一人的知識能傳給多數人,一代的知識能傳給次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