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校園的文章

  生活中每分每秒都會發生事情,有令人高興的事;有令人悲傷的事;有助人為樂的事;有團結奮鬥的事。校園裡也無時無刻的在發生著感動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希望對你有用!

  關於1

  每個人都有被感動過,而我也不例外。有些感動是細小的,有些是偉大的,每一種感動都是真心的,即使是一種小小的關愛與關懷,只要把愛撒給生活周圍的人,就能使人從內心裡感動。

  記得有一次,在校園組織全校大課間的時候,我們全都匆匆忙忙地從教學樓走下來,其中有位同學走的太快而腳扭到受傷了,我們班的班長鄭聚熒,立刻跑下來,扶著那位受傷的同學去校醫室,並自己陪著他,而不出去玩。直到那位同學的腳好點為止。這令那位同學十分感動。還有一次,在操場上,我們班在跳繩,可有許多同學因不會跳,而垂頭喪氣,沒有積極性。班長主動耐心地教會他們,指點他們。讓他們都能一起參加活動,從中得到樂趣。這樣才符合我們學校的口號:高我品德,壯我體魄,靈我智慧,燃我激情,強我技能。我們的班長就是這麼有集體感。這讓我們全班都為之感動。鄭聚熒,就是我們班的典範,我們班以她為榮。是她,讓我們班一步步走向全校第一的位置。

  鄭聚熒的幫助是溫暖的,幫助是照亮悲傷的燈,是可以讓人發自內心的感動。班長的為人處事、高尚品德讓我們感動。

  關於2

  這裡有香花甜草、綠樹彩園、高矮樓房……

  這就是我的校園,我將在這裡生活三年的校園,在這巨大的校園裡,有著小小的感動。

  是誰彎下腰撿起了一片紙?又是誰扶起了倒地的自行車?還有誰主動在為鮮花澆水?在他們自己看來,也許這僅僅只是一種習慣,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動作,而在我們的眼裡卻是值得敬佩的行為。這是感動嗎?

  在操場上,有一群孩子,有的在打籃球,有的在踢足球,有的在打乒乓球,教室裡有的學生在畫畫,有的在哼歌……中國實行應試教育,注重從基礎上提高學生的素質,學習成績的好壞是衡量學生的主要標尺,因此有人放棄了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遺忘了自己的特長,為了成績而學習。但是也有人確立了堅定的理想,為了實現這個理想為之努力和拼搏,利用課餘時間爭分奪秒的開展自己的愛好。

  有了理想應為之付出努力,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蘇格拉底對學生們說,每個人每天甩手三百下,大家都感到很可笑,第二天每個人都說自己做到了;一週後,極個別人放棄了;幾個月後,半數以上的人放棄了;一年之後,只有一個人做到了,這個人就是柏拉圖,一個偉大的哲學家。

  我們要樹立理想,制訂計劃,並腳踏實地的去做,堅持下來,永遠不要忘記屬於自己的夢想。當我們不能改變環境的時候,就試圖改變自己,這不算感動嗎?

  學生的成功往往不是個人的努力,而是許多人背後的支援,這些人裡就有老師。

  每天來的最早的是老師,每天走的最晚的也是老師。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指導者,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老師默默無聞的、辛勤的工作卻不求回報,老師把一切都給予我們,無私的奉獻裡有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和對我們這些小蘿蔔頭未來的期望。在辦公室裡總能看到他們備課或批改作業的身影----筆尖在紙上快速的動著,彷彿一慢下來就跟不上主人的節奏。這難道不是感動嗎?

  在巨大的校園裡有著瑣碎的事情,在瑣碎的事情裡包含著小小的感動。

  關於3:帶著蔥花味走進老師辦公室

  趙恩彪來自河南濮陽農村,家中開個小店維持生計。2002年,他考入位於開封的河南大學後不久,家庭遭遇一系列變故:小店的生意因一場意外一落千丈;母親患腦瘤要做開顱手術;父親拉了一車子麥子去賣,在過橋時不慎翻車;辛苦勞作的爺爺病逝……“再難,也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不給家裡人添憂。”小趙咬咬牙。

  以後每個假期,當別的同學享受放假的閒適時,小趙便開始了艱辛的打工生活。

  大一暑假,他在學校附近找到一份早點攤的活兒。他住在五、六平方米的簡易棚裡,每天清晨4點多起床,和麵、烙油餅、賣稀飯,8點多收攤。同時,他還兼著一份學校值班門衛的工作。

  打工間歇,小趙就來到老師辦公室,幫著老師和高年級同學做建築模型,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當他在早點攤收攤後趕到學校時,有同學會打趣地問:“阿彪,你身上怎麼一股蔥花味?”

  和工友們一起憧憬未來生活

  打工生活,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大二暑假,趙恩彪經人介紹,來到鄭州一家飼料廠打工,那裡的收入比較高些。最累的是扛大包,70公斤重的原料包扛在65公斤重的身軀上,搖搖晃晃,步履艱難。第二天起床,發現手指都不能彎曲了。那次,他幹了一個半月,掙了750元。

  大三暑假,趙恩彪出現在建築工地上,和泥、鋪磚、砌下水道;住在擠著二、三十人的工地大帳篷裡,睡在木板、磚頭搭的床鋪上。大學生來做農民工,工友們都覺得新鮮。沒幾天,小趙就和他們“打成一片”,大家有著共同的話題,聊聊家裡的情況,憧憬未來生活。不少工友還拿小趙做榜樣,教育自家的孩子。

  儘管生活中有那麼多艱辛,但趙恩彪從不抱怨,仍然對生活充滿期待,並盡力幫助身邊的人。大學期間,因為名額不夠,身為班長的他把享受助學貸款和勤工助學的機會讓給了同學;寒假裡,他找到一份刷車的零活兒,掙了45元,後來送給了同村的一個窮苦老漢;初中同學母親病重,他寄去200元……在學校裡,他刻苦學習,經常獲獎學金。

  貧困是人生的一所好學校

  趙恩彪與上海“結緣”也有故事。他在河南大學讀的專業是五年制,最後一年大家都要找實習單位了。小趙嚮往上海,希望到上海實習,同時準備報考上海交大研究生。

  他在網上找到上海的一家建築設計院,很想去那裡實習,於是,他給這家設計院的負責人寫了長長的一封信,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和志向。這位負責人答應了小趙實習的要求,還熱心地幫他解決了在上海的居住問題。小趙一年實習掙的錢基本都用於交還本科學費。

  今年9月,到上海交大報到那天,趙恩彪身上只剩100元。學校為貧困生設立的“綠色通道”使他順利入學,並申辦了國家助學貸款。

  曾被生活逼至死角,但趙恩彪堅強得挺直了腰桿。他很樂觀:“貧困是人生的一所好學校。吃了許多苦,得到許多歷練,也更懂得珍惜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