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行業的創業機會

  近年來,網際網路行業是不是爆出某某年輕創業者身價過億這樣的新聞,讓人不禁感嘆自己入錯行沒去網際網路撈金,但是專家認為傳統行業也有它的機會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網際網路+”,哪些傳統行業會先“飛起來”?

  近日,在途牛旅遊網主辦的“顛覆傳統、共享未來”網際網路高峰論壇上,一批已經搶抓機遇“飛起來”的知名O2O企業,以及投資機構的“大腕”們,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心得。

  線上訂餐平臺“餓了麼”高階副總裁羅宇龍說,對使用者來講最大的價值就是便利,“懶人經濟”是未來的趨勢,有了移動網際網路之後,使用者可以得到更舒服的體驗。便利會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價值。

  “就拿做線上外賣訂餐平臺來說,除了做午餐和晚餐之外,我們還有夜宵,現在又做了早餐。我們還在努力,怎麼樣讓更多的人群,都來通過這個平臺得到便利,這就是我們未來發展的方向。”羅宇龍說。

  騰訊投資併購部投資總監穆亦飛說,比如他們在杭州投了一家公司“優先點菜”,“你原先去餐館吃飯,要等位、點菜、下單、上菜、吃飯,有一半時間是跟吃飯沒關係的。優先點菜是讓你拿著手機在去之前就點菜,到餐館就吃,吃完就走,重構一個流程。”

  跨領域競爭是趨勢,會出現顛覆性創新

  途牛旅遊網CEO於敦德說,網際網路領域有一句話叫做“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未來跨領域的競爭是大勢所趨。

  “其實,這種跨領域的資源整合,更早出現在商業裡。比如對一個既做房產開發,又做家電零售的企業來說,通過家電的零售所集聚的非常大的現金流資源,可以通過房產非常高的毛利來變現,形成很好的閉環商業模式。你可以在家電零售上面讓利,聚集人氣,但是可以通過賣房子補償回來。”他說,所以現在的競爭,往往並不是在一個領域裡的競爭,而是多個領域裡面的競爭。

  “通過兩三個領域的結合,可以在不同的領域上實現不同的目標,有的領域是獲取客戶,有的是變現,有的是工具,所以更加容易出現一些顛覆性的創新。”於敦德說。

  哪些傳統行業可能最先“飛起來”?

  在“網際網路+”的風口上,哪些傳統行業可能會首先“飛起來”?

  “網際網路對傳統行業的改造促進剛開始,每個行業細分領域都蘊藏著巨大的機會。最先一批我們比較看好的行業,有移動醫療,教育、金融,對傳統零售、物流行業的改造等。”DCM合夥人曾振宇說。

  比如醫療領域,很多人都吐槽“看病難”,“通過移動網際網路,我們可以建立電子病歷檔案,用手機配合感測器,有效監控患者的血糖變化等,讓看病變得更輕鬆。”他說,再比如教育,“以前約一個外教很困難,單價高,時間不匹配,還不能指定獲取想要的內容。但是藉助於網際網路,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實時互動。”

  實體經濟裡最先“飛”起來的可能要屬物流了,“比如說遠端貨運,如何有效實現車貨匹配,幫助貨主把商品從一個城市運到另外一個城市。”他說,再比如傳統零售業的再造,“街邊小店很難了解到客人從哪裡來。而今天我們藉助網際網路,可以用定位的服務,獲知客人離店有多遠,他如果到店門口的時候,怎麼樣有效吸引他到店裡。”

  還有金融,“網際網路可以幫助傳統金融機構有效建立一個資訊評估的平臺,讓每一筆交易的成本、風險降到最低。”曾振宇說。

  “90後”創業:不走尋常路 更新傳統行業

  開啟微信朋友圈,你的朋友圈是不是也被臉萌給刷屏了?就在不久之前,一款名為“臉萌”的手機“拼臉”軟體爆火,在幾天之內佔領了朋友圈頭像的半壁江山。這軟體有多火?上線半年,使用者突破2000萬,一度更是高居AppStore裡的下載排行榜首。

  爆紅軟體的背後,是廣東一名年輕的“90後”小夥郭列。“因為熱愛,所以堅持”,是這位創業青年的信條。

  事實上,像郭列這樣的“90後”創業者並非個別現象,而是已經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潮流,成為創業大軍中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與網際網路“無縫連線”的這一代,和其他時代的創業者相比,有哪些相似,又有哪些不同?

  “靠網吃網” 的一代人

  24歲的高陽是一個“北漂”,年紀不大,卻已在北京的科技圈打拼了近5年。現在的他,已經是知名程式設計師問答社群“SegmentFault”的CEO,是中國最大規模的“黑客馬拉松”的組織者,併入選了福布斯釋出的30歲以下創業者榜單。

  從小學三年級第一次在舅媽家接觸電腦起,高陽就對這個拖著一根線的機器產生了莫大的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閱讀一些有關黑客的讀物。“那時候覺得黑客簡直是無所不能”,高陽笑著對筆者說。

  在網際網路行業中,高陽對程式設計師群體尤其感興趣。2009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浪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投身網際網路行業,但創業公司的技術人員卻又十分稀缺。

  “在我眼中,程式設計師就是藝術家。他們賦予二進位制的0和1以感情和生命,這就是他們的創造性所在。”高陽說。由此,他萌生了一個念頭——在網站上做一個社群,將這群人聚集起來。

  就這樣,他的線上程式設計師問答社群誕生了。時間不長,便受到業界的廣泛好評。

  而隨著“錘子”手機和羅永浩的聲名鵲起,另外一名“90後”創業者郭秀峰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就在不久之前,郭秀峰以“不差錢”的價格,將“t.tt”的域名賣給了羅永浩。

  其實,郭秀峰在大學時期學習的並不是網際網路相關專業,這僅僅是他的一個愛好。

  從大學起,郭秀峰開始接觸國別域名,也就是普通人口中的“非主流域名”。隨著越來越深入地接觸網際網路,他漸漸把註冊國別域名變成了自己的愛好。

  “我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域名,自己註冊了很多,然後賣掉,換回了我創業的第一桶金。”這些郭列口中“有趣的疊字域名”,就有“.bb”、“.tt”等。

  “.tt這個域名一開始在一個日本人手裡,我一直在關注著它。直到2012年4月,我發現那個人沒有續費,域名被重新收回,我馬上與官方註冊局聯絡,將這一域名拿下。”

  提到鄭淞文、呂日陽這兩個名字,人們可能會覺得有點陌生。但是提到“東北貓”系列視訊以及那句充滿大碴子味的“你瞅啥”,大家馬上豁然開朗並且會心一笑。

  這兩名24歲的東北小夥,本科學的是播音主持專業。因此,他們非常希望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能有一個平臺來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態度。

  一拍即合的兩人開始了“東北貓”系列視訊的製作。在很短的時間內,東北貓視訊單集訪問量突破1000萬,系列視訊總播放量突破3000萬。

  截至目前,東北貓的微信平臺粉絲量已達60萬——這一數字也使“東北貓”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微信公共賬號。

  “現在我們已經由單純的系列視訊轉向網際網路新媒體平臺,也為很多傳統企業和商戶提供網際網路推廣方案。”鄭淞文說。

  “90後”創業也不僅僅是男生的專利。

  畢業於浙江大學的俞立穎,今年24歲。巾幗不讓鬚眉的她,在這個年紀上已經成了一家創業公司的CEO,公司主業是在網際網路上做設計。

  俞立穎告訴筆者,2012年畢業時的她,在找工作與創業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創業。“看到了現在的中國有了這麼大的市場和這麼多機會,我希望能夠做一點事情。”她說。

  網際網路時代的設計與傳統設計究竟有何不同?俞立穎表示,傳統設計只是一個美麗的外觀結構,而網際網路設計思路是成套的系統設計,產品的使用者體驗、產品與使用者的互動方式,都成了設計中更重要的部分,這是傳統設計中較少關注到的。

  在歷練中 理解責任感

  其實,每個創業者的生活都不是隻有光鮮的外表和成功者的光環,在這些成就的背後,是一次次的努力、困惑與挫折。

  對於剛剛畢業的“90後”們來說,尋找方向也許是最困難的。武星宇告訴筆者,他的公司在2012年底就已經註冊,但是到了第二年年中,才正式啟動第一個專案。“這半年多的時間我在做什麼?就是在思考,在做市場調研和產品規劃。”他說。

  對於退學“北漂”的高陽來說,創業的壓力更大。“在最初起步的一段時間裡,由於創業的啟動資金不足,團隊裡的每一個人都是零工資的。”

  但是在談到收穫的時候,郭列、高陽和陳章文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堅持”一詞。高陽表示,跟自己同期創業的公司有七八家,但是大多數因為沒能堅持下來,半路夭折。

  “只有堅持下去,才能看到另一片天空長什麼樣子。”高陽說。

  創業的路程越艱辛,越能看到更多的風景。郭秀峰告訴筆者,在註冊國別域名的過程中,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與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們組建起了自己的創業團隊,是讓他最感欣慰的收穫。

  張天一則表示,通過賣米粉,他開始瞭解到了不同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態,體會到了生活的不易。“現在我去外面吃飯,都會主動幫店家收拾盤子,用完洗手間也會幫人家擦乾淨,因為我知道做這些事情的辛苦。”他說。

  除了開拓眼界,“90後”的創業者也開始將社會責任與自我價值的實現結合起來,收穫成就感的同時也收穫了責任感。

  比如俞立穎就發現,設計產業內部存在著招人難的問題,而自己母校的學弟學妹們也在為找工作的問題而煞費苦心。於是,靈機一動的她便著手搭建了一個名為“浙大好工作”的微信公眾平臺,在平臺上釋出招聘資訊。如此一來,企業招人難與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就“一箭雙鵰”地被解決了。

  一直關注程式設計師群體的高陽受到國外公司舉辦的黑客馬拉松的啟發,開始利用自己線上社群的影響力,在國內開展“黑客馬拉松”活動。

  所謂“黑客馬拉松”,其實是一個鼓勵創新的平臺,內容是通過比賽的形式,讓程式設計師團隊在短時間內做出一個全新的產品。

  這一借鑑國際形勢的新事物,立刻受到了許多大型網際網路公司與媒體的關注。一股創新的浪潮,就這樣在行業內攪動起來。

  “做這件事完全是我的副業,我們就是希望以公益的形式來鼓勵創新,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高陽說。

  武星宇則說:“任何一款產品如果不是著眼於提升社會效率,那麼它的前景一定不是明朗的。”

  行業傳統 思路不傳統

  北大碩士賣米粉?

  近日,以這一疑問句為標題的新聞吸引了公眾的眼球。而故事的主角,北京大學法律碩士張天一,也因此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一開始不是沒有想過找工作。”張天一告訴筆者,“但是我發現書讀得越多,可供選擇的範圍越窄。”由於沒有找到符合自己最初預期的工作,張天一決定自己創業。

  比起那些“高大上”的職業,賣米粉似乎顯得有些“土”。不過,在張天一看來,如果連做米粉這樣的小事都做不好,還做什麼大事業?“不論做什麼,都是腳踏實地最重要。”他說。

  截至筆者採訪時,張天一的米粉店已經賣出了12300多碗粉,光是肉就已經用掉了一頭半牛。與此同時,米粉店的第二家分店也將隆重開張。

  “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是賣掉10萬碗粉。”張天一強調,以粉的數量來計量讓人覺得更加踏實,並提醒自己,做好任何一碗粉都很重要。

  在“90後”創業團體中,22歲的武星宇是個“年輕人”。走進他的辦公室時,他正忙著與衡水中學簽訂一份戰略合作協議。一副古靈精怪的笑容,透出超越年齡的淡定與從容。

  這個年輕人創業的行業是線上教育。談及這一選擇時,武星宇說,自己多次回到高中看望老師,發現老師們都在忙於給學生們出卷子。“我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商機,因為有困難的地方就會有需求,也就有了市場。”他笑著說。

  同時他也認為,在2012到2014年做教育,就像1999年在網際網路做門戶、電商和搜尋引擎一樣。“我已經錯過了那撥,怎麼能再錯過這撥呢?”武星宇說。

  於是,武星宇公司開發的線上題庫上線僅3個月,就有了5萬名註冊使用者。目前,這一軟體最主要的功能集中在為老師提供找題、組卷和釋出線上作業的服務,為學生提供線上練習和接收老師釋出的線上測評的服務。

  “我們就是把老師出卷作為切入點來開展我們的產品研發。”武星宇對筆者說,“攤子鋪得太大反而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還有一位“90後”小夥兒,他的創業方向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最初連家裡人都不理解,為什麼要去做衛生巾。”午後衛生巾的CEO陳章文對筆者笑著說。

  其實,他也是在給自己的女朋友買衛生巾的過程中發現了商機。他說,目前國內產品的質量良莠不齊,而使用劣質的衛生巾則很有可能引發婦科病,因此才決定做一款優質衛生巾。

  “做這個產品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進行標準化、大批量的生產,機器一開,不生產幾萬件根本停不下來。”

  前不久,該公司的官網上釋出了一個驚人的訊息:1億片衛生巾免費線上贈送。陳章文介紹,活動結束時,實際上只贈送出了140多萬片,但是這一活動為產品贏得了廣大的潛在客戶群體。

  “用心做好產品。”是陳章文給自己的要求。“生產廠家有著十幾年的生產經驗,原材料也是進口的優質產品,下一批產品的改進計劃也已經擬定好了。”他說。

  用網際網路為傳統產業造勢,也是這些“90後”擅長的技能。比如,“東北貓”系列視訊的創始人,就在用視訊給自己的餐飲產品打廣告,用新媒體賣煎餅。做足了網路預熱之後,線上預訂的3000份煎餅很快銷售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