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冠服制度的形成

  中國歷史上的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文明史的重要時期。這是一個蒸蒸日上的時期,也是一個血雨腥風的時期。 大約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商朝呱呱墜地了,二百年後商王遷都於殷,故稱為殷商。商代是文明史的重要階段,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金文裡的衣字為交領右衽的上衣形象。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商代貴族的服飾頗為考究。從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的玉人中,有一個頭戴捲筒式巾帽,身穿華麗服裝的男子。他身穿佈滿方形花紋的交領衣服,腰裡繫著一條寬頻子,帶子上端壓著衣領的下部,衣長過膝,下身著裳,腳上穿一雙翹尖鞋,這很可能是當時貴族的形象。 從出土的玉人、石人造型中可以斷定:上衣下裳是商代主要的服飾形制。

  大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伐紂,建立了西周。西周、東周是中國歷史上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的重要時期,是政治、思想異常活躍的時期,也是列國兼併戰爭迭起的時期。在戰爭的苦難中,誕生了一個統一的中國。從養士中發展了燦爛的文化。冠服制度和服飾形制就是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期中形成的。

  這個時期的服飾形制大體有上衣下裳和深衣兩種。上衣下裳制是承襲商以來的形制,大概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上衣下裳連成一體的“深衣”。

  春秋戰國出土的文物多為曲裾深衣,尤其是楚地的文物更多地展示了繞襟曲裾深衣,面料、圖案都有著濃郁的楚文化的風格。

  周朝人們的穿著已經相當絢麗多彩。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許多關於服裝的精彩描述。什麼“七月鳴雞,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啦,“錦衣狐裘,顏如渥丹,敞衣繡裳,佩玉將將”啦,“縞衣綦巾、聊樂我員”啦等等,可以看出當時不僅有了多彩的絲麻織品,而且有了名貴的裘皮衣裳。

  在一定的圈子裡,還流行著佩玉的習俗。

  服裝既有禦寒的社會功能,也是階級身份的標誌。進入階級社會後,中國的服飾同社會的經濟基礎、政治制度、思想意識、風尚習俗及審美觀念的聯絡日益密切起來。

  中國的冠服制度,大約在夏商時期萌芽,到周朝便花繁葉茂。從河南安陽侯家莊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在夏商時期,冠服制度已經成為體現統治階級意志、分別等級尊卑的工具。

  西周服飾沿著商代服飾沿革下來,周朝的根據地是渭水流域。西周有八千多種青銅器,為西周的甲胃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按照《周禮》規定,舉行祭祀大典時,帝王和百官都必須身著冕服。衣服的具體式樣因穿戴者身份的高低貴賤而異。這個時期的服裝主要是上衣下裳制。上衣大多為小袖,長到膝蓋,腰間用絳帶束起來。

  在儒家經選《十三經》裡,大量提到典禮上的服裝。

  西周的貴族有一套冠,古代的冠不是指帽子,而是髮髻上的一種裝飾品。冠的兩邊是透空的,冠是禮的象徵。冠是用麻布製做的,多少升的麻做的冠也標誌著身份的高低。

  西周的貴族和今天的現代人在禮儀上有天壤之別。在檢閱等重要場合,人們要脫鞋、脫襪,以示尊貴。

  從孔子之子孔鯉趨庭之訓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身份低的人走路要趨,趨就是快,所謂入朝得趨就是說臣民在天子面前要快快地走路。

  那時候,大夫以上的人要戴玉佩。周天子為了表現身份高,就用玉佩節步。也就是說在身上戴上玉佩,走快了玉佩就叮咚作響,用以節制步伐。

  有趣的是:在古代中國、古代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這些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大河流域地區人們的服飾崇尚寬鬆。這些古文明中心地區當時是沒有褲子的,只有一種衤軍,也就是古書上記載的纏衤軍,古希臘則連衤軍都沒有。

  孔子穿著逢掖之衣,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蝙蝠衫。

  戰國時期,服飾花壇上出現了“深衣”和“胡服”兩朵奇葩。所謂深衣就是將上衣和下裳縫合在一起的衣服,有點兒類似於今天的連衣裙的味道。所謂胡服,就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服裝。一般是由短衣、長褲和靴子組成,比較緊身,便於騎馬打獵。胡服作為戎裝在中原地區盛行,是趙武靈王大力提倡才被趙國臣民認可的,這是北方文化向中原文化的一次大滲透、大沖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