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就感的故事模板

  在勞動中獲得的喜悅是特別的,絕對不是遊玩和興趣可以代替的。認真、努力地工作,克服痛苦和辛苦後取得成功時的成就感,是人世間無可替代的喜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關於成就感故事,歡迎大家前來觀看!

  成就感故事篇1:博士成就感,比不上救人

  人生到底有多少風景,是書本中讀不到?當文學博士郭慧娟,遇到工作挫折、好友離世、大哥中風,之後不再汲汲營營於教職上的成就;因一通電話,有人亟待被救,她豪不猶豫在七天內完成捐髓救人,從中發現生命的寬廣,可無限延展。

  “捐髓救人,無損己身!”大家已能朗朗上口,也是慈濟志工努力推動的信念,6月18日北區志工在新北市慈濟蘆洲聯絡處舉辦“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倡導活動”研習會,郭慧娟擔任司儀,她帶著滿滿的元氣開啟活動序幕。

  以身示教 挽袖救人

  從小就很會讀書的郭慧娟,任職於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助理教授一職。熱情有勁的她,除了學術上的教學,也擔起教育學子們做人處事的責任。2003年當她看到校園中的倡導海報“我們在找一個人,那個人就是你。”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要到輔大舉辦驗血活動,開始積極推廣周邊血幹細胞捐贈。

  平時就有捐血習慣的郭慧娟想著,救人的事情當然不能缺席,於是當天帶著一群學生,一同挽起袖子,為慈濟造血幹細胞資料庫提供10C.C.的血液,成就有意願捐贈的善意者。

  事隔多年,郭慧娟接到慈濟骨髓捐贈關懷小組志工劉素琴的電話,“恭喜你配對到骨髓資料,可以成為救人的菩薩。”這是2008年初夏之時,她還以為接到一通***電話,忙碌於教學工作的郭慧娟,早已將建檔過的事拋於腦後。

  原想拒絕劉素琴的邀請,但她親切地實時說明,“血癌患者命在旦夕,急需造血幹細胞的移植。”郭慧娟聽了改變主意,隔天即到住家附近的診所,進行第二次的抽血比對;慧娟沒想到,倡導志工還帶來捐贈造血幹細胞的文宣與《清水之愛》一書,再一次詳盡說明,因而毫不猶疑的配合生長激素的施打注射,七天即以外圍血透析的方式完成造血幹細胞的捐贈。

  “師兄、師姊真的把我照顧得太好了。”郭慧娟捐贈後,慈濟志工為她準備了一個月的補膳餐食,從大補湯、蘋果、葡萄等各項水果的準備,讓慧娟滿滿地感動;她也隨著志工們參訪板橋志業園區,在教學專業的領域,投入慈濟教師聯誼會的志工行列。

  無常敲門 入法啟慧

  剛開始,一向不喜受拘束的郭慧娟,除了參與教師研習活動之外,對於慈濟事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參與。直到2011年,努力於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的郭慧娟,面臨工作上的困境;又最好的朋友因無常而往生;疼愛她的大哥無預警的中風。無常三番兩次來考驗,她驚覺生命的脆弱。

  恰好,平常關懷她的志工來電說:“慧娟老師,我們有《法譬如水》入經藏演繹,你也來參加好嗎?”慧娟想著自己一路上努力地念書,人生除了追求工作的穩定與成就,一遇到無常,心中仍難免走不過那道傷痛的門坎,於是報名參加。

  因為讀書會研讀《慈悲三昧水懺》,佛法漸漸地走入郭慧娟的生命,她領悟人生有許多助人的機會,生命不再只有一種選擇,自我慢慢地調服心性,參與慈濟委員培訓,終於在2013年受證慈濟委員。

  當開闊生命的價值,規範就不再是禁錮;當生命走入生命,人生路將無限寬廣;當佛法入心,將無有恐怖。人如微塵,郭慧娟認真投入“造血幹細胞捐贈”見證者的任務,以及倡導行列,在研習會串連每個感動,清水之愛緩緩流入每人的心中。

  成就感故事篇2:村醫帶給我成就感

  張林鳳,39 歲。曾經醫學院畢業的她想過進大醫院,但諸多原因無緣而終,最後當起了村醫。“既能給村裡人拿藥、看病,時間上又比較自由”這是她當村醫最初的想法。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除了租用的醫務室等費用要自理外,很多時候都是吃、住在醫務室裡。無論颳風下雨,隨時有人來,隨時都要開門接診。如今,來張林鳳醫務室的人越來越多,不僅本村的人找她看病,就連臨近村子的人也來找她拿藥。

  只要患者需要 她就送醫藥上門

  張林鳳的醫務室是租用的,除了每月租金以及裝置的添置、藥品的必須投入,水、電、暖氣費用等都需要自理,這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既然選擇了,就只有堅持,一定要堅持”。

  張林鳳所在的醫務室距離十三陵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很近,而且村裡不只她這一家醫務室。為了生存,張林鳳每天早晨6點半就開門,晚上營業到10點,很多時候都是吃、住在醫務室裡。無論颳風下雨,隨時有人來,隨時開門接診,只要有患者需要,她就送醫、送藥上門。

  “當醫生,不充電不行”

  張林鳳特別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一年組織了4次培訓,她都會主動報名參加。工作之餘,張林鳳還找來相關書籍,結合日常工作接觸的病例,作學習筆記。十三陵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中心的主任馬洪生說道,“預防保健、衛生防疫、流行病等各種業務培訓張林鳳都積極參加。愛學習、愛提問,經常看到她向資深的醫師們請教疑難問題”。“當醫生,不充電是不行的”,現在的張林鳳,正在備考執業醫師考試。

  “別的地方我不去,只認她”

  “她啊,專業、負責、態度好,別的地方我不去,就只認她這,我們一家人都找她看病、拿藥。”81歲的孫義臣每每提到張林鳳,都是翹起大拇連聲稱讚。

  有天晚上,村民邵玉珍肚子劇痛,本來想忍忍就會過去,結果一點也不見好。深夜2點,敲開了張林鳳的門,“人家張大夫二話沒說就看病,診斷是腸痙攣。給拿了藥,還耐心地囑咐我回去怎麼吃。半句抱怨的話都沒有,大半夜的辛苦人家,她這人真是好得沒話說!”想起那天晚上的經歷,邵玉珍就忍不住多唸叨幾句。

  張林鳳的醫務室裡,設有藥品區、診療區、輸液室,還設有汙物區,最惹人注目的還是那一整面貼著各項制度、標準的牆壁,“發熱病人首診負責制”、“手足口診斷標準”、“中成藥管理制度”、“疫情報告責任追究制度”、“村衛生室醫生工作職責”等等。張林鳳說,這是“非典”時期按照上級部門要求弄的,一直堅持到現在,不斷補充完善,貼有二十餘項,既方便她學習,也方便村民監督。

  “張大夫,您給我拿兩瓶開塞露。”“孩子又咳嗽了,拿瓶肺力咳。”,“張大夫,今天輸液只能坐著啦!”一大清早,輸液室的三張床就躺滿了,椅子也都坐滿了前來輸液的人,就診區,出來進去也擠了不少人。

  如今,來張林鳳醫務室的人越來越多,不僅本村的人找她看病,就連臨近村子的人也來找她拿藥。幾天前,村醫務室的牌子壞了,一直沒來得及裝。“現在不用掛牌子,大家也知道找到這來,這兒的藥全,而且價格公道。”來醫務室的人笑著說道。

  人多了,有時忙不過來,為此張林鳳還聘用了一個具有助理醫師資質的“員工”,她說:“隨叫隨到、藥品全和服務態度好,就是村醫務室生存的法寶。當自己的辛勤付出得到村民的認可和肯定後,覺得一切都是值得。每當患者微笑著離開醫務室,我心裡就會出現前所未有的成就,這是任何東西都代替不了的!”。

  成就感故事篇3:成就別人,成就自己

  五年前的一個夜晚對甘連舫來說是難忘的,他面臨著一個痛苦的抉擇。這位原本的檯球桌王,生意開始出現連年虧損,一年虧損了五百萬。他想到了放棄。

  2002年的釜山亞運會上,一位中國斯諾克小將為中國獲得了亞運會檯球專案的第一枚金牌。同年,另一個山東姑娘,在國內已經確立九球霸主的地位。

  這個時候他聽說了這兩個人學球的經歷:由於檯球不是奧運會專案,運動員成材完全要靠自己投入。當時他們一個在英國學球,每個賽季加起來都需要一到兩萬英鎊。另一個在北京天天吃盒飯、住地下室。甘連舫聽後很是感動,雖然他的企業現在經營狀況不佳,但是甘連舫最後還是決定拿出一部分錢來資助他們。

  甘連舫說,以後不管自己有多困難,他都會扶持他們,讓他們好好學球,為國爭光。這個時候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只有坐穩中國檯球大王的位置,才能為這些中國的明日之星提供足夠的支援。

  就這樣甘連舫開始一邊繼續做他的檯球桌,一邊開始投資房地產。以房地產業的產出來研製新的檯球桌。他希望有一天,中國選手能用自己研製的檯球桌在國際上打比賽。

  他在北京做起了地產,但是由於自己在房地產界沒有知名度,房子蓋好了卻賣不出去,就在他為賣房子發愁的時候。2006年世界斯諾克公開賽也要在北京拉開戰幕了,開賽前十來天他才從他資助的選手那裡得知賽事主辦方還沒能拉到贊助商。而本屆公開賽的衛冕冠軍正是自己資助的球員,他毫不猶豫地以200萬的價格,將自己的房產專案掛上了中國公開賽。

  在這次比賽中,他資助的選手雖然沒能再續輝煌,但是40個小時的現場直播,卻創下當年央視賽事轉播的收視紀錄。“龍熙順景”這個地產專案開始讓人耳熟能詳了。通過電視鏡頭,這種廣告效應使他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把房子銷售一空,也讓他有了資金研製新的檯球桌。

  2007年的上海斯諾克大師賽上,甘連舫的星牌檯球桌正式成為官方唯一指定用臺,他資助的丁俊輝和潘曉婷終於可以在中國製造的桌子上打比賽了。這也意味著被英國rally公司壟斷了35年的國際比賽用臺為他退讓了一角,星牌也在世界高階球桌上有了一席之地。

  正是他為天才少年鋪就的成才之路,最後卻讓他走出了事業的困境,邁向更高的輝煌。世界其實就是這樣:有時你成就了別人,往往也就是成就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