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水彩畫審美取向的寫意精神
相對於西方審美價值而言,中國文化傳統中對於美的認知是更貼近於心靈層面的.不論是對於美的判斷、美的創造和審美體驗來說,更加註重的往往都是依託於自身精神境界的感悟,通過對美的“物象”的藝術化表現,實現“物象”本體向“意象”本體的昇華,進而達到“意境”營造的目的。一切的審美效果都是通過融化在物外之境中的情感所達到的。這就是中國民族審美文化中的核心內容——寫意精神。
水彩畫作為一種獨立的西方繪畫藝術形式,雖然其真正傳入我國只有百餘年的歷史,但由於同以水為媒介,其與中國水墨畫在視覺審美和表現語言方面有著天然的親情性、相似性,尤其是畫面中含蓄、瀟灑、靈動等視覺效果與民族的文化、心理相暗合,因而深得中國人的喜愛。在中國民族審美背景的浸染下,國人對於水彩畫的認知和期待便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現在看來.這種影響不僅使得水彩畫在中國有了更為深厚的文化積澱,同時也使得水彩畫的審美內涵得到進一步的延伸和擴大.為水彩畫的發展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具體地講,為中國水彩畫帶來新的生命的,就是水彩畫的寫意性。
一、中國水彩畫審美判斷的寫意原則
作為中國民族審美文化中的核心內容。寫意精神是中國文人為了言志、抒情、達意而具有的一種文化特質。在中國畫繪畫中,它突出體現在寫意畫的創作上。寫意畫是區別於工筆畫的一種中國畫創作技法,其特點主要表現為用筆不求工細、注重神態的表現和抒發作者的情趣。這裡所謂作者的情趣,就是指作為作者主體意識的“意”。就水彩畫而言,因其美感傳達的主要途徑是視覺造型帶給審美主體的直觀感受,這裡的“意”就突出表現為對於具體刻畫物件的主觀情感化的再創作,也就是通過對“意象”的藝術加工,創造出包含作者主觀情感的“意境”。因而,民族水彩畫寫意追求的目標是畫家主觀之情感或意趣,即以“意象”為媒介、以“寫”為手段,或表現事物之神韻。或以“意象”去追求水彩的筆與水彩的語言形式趣味、意境等。無論“意象”還是“意境”都是“意”的產物。“意”的因素使水彩與理想貼近,“象”的成分使水彩與現實相聯絡。中國寫意水彩畫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繪畫作品的意境之美和筆與“水彩”的形式相互滲透的視覺美感。民族水彩畫的寫意性是民族水彩畫觀念的理念顯現。這一理念就是準備以民族寫意的方法去表現水彩畫的行動信念,它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行動的體現。
中國文化傳統,尤其是美學傳統中對於藝術的創作原則是有著較為獨特的標準的,即不僅將視覺感官體驗作為美感的來源,更多的則是對主觀情感的生髮與傳遞和對心靈上引發共鳴的期待。這種標準體現著中國知識分子幾千年來積澱下的文化品格,來源於中國本土哲學的文化積澱。受統治中國二千餘年的儒家文化的影響,藝術的美學功能從發生之日起就飽含著禮樂文化的基因,藝術的標準從未侷限在藝術本身,而是體現在對個人道德修養的人性觀照和審美主客體間交流與共鳴的隱性期待中的。《詩大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衷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如果把這裡的“詩”的概念引申為藝術的話,中國傳統藝術的觀念就可以清楚地被解釋為為了言情達志,表現手法和形式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換句話說,在中國的藝術傳統裡,不論是怎樣的藝術表現,最終都是為言情達志服務的。
基於這種美學傳統,中國水彩畫的美學價值超越水彩畫本身獨特的藝術表現特徵之外,應該也必須具有一種以寫意為其核心的美學原則。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民族文化土壤的客觀要求;二是水彩畫在藝術創造形式上所具有的天然條件:三是全球視野下的民族性審美需求。如上文所述.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作為中國水彩畫不論在創作上,還是在審美評價上,都必然地會被以寫意精神代表的民族審美標準所深刻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水彩畫創作中,必將會蘊涵一種隱性的創作體驗,表現在水彩畫作品中.體現出的也必然將會是一種隱性的藝術感覺。這種根植於民族文化傳統之中的藝術品格,是不可能消亡,也不可能被同化的。在藝術表現上,水彩畫區別於其他西方繪畫形式,不論是在藝術創作材料上,還是在表現技法上,都與中國畫——尤其是中國寫意畫——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這就為水彩畫寫意性的發揮創造了極其便利的條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寫意精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理念已經不僅僅為中國文人所熱衷,已經成為了全人類所共通的一種審美正規化被越來越多的其他民族所接納。以寫意性為追求的審美需求已經具有較為廣泛的世界性,這使得水彩畫的寫意精神在更為廣泛的背景下已經成為其本身固有的一種美學原則。
二、中國水彩畫寫意精神的藝術表現
水彩畫作為一種繪畫形式,與其他繪畫形式一樣,在表現手法上基於畫家不同的審美趣味,往往會呈現出較強的自由性。但與此同時,水彩畫因其繪畫材料和表現技法的特殊性,又限定了其必然存在的區別於其他繪畫形式的固有特徵。筆者認為,這種特徵的突出表現之一.就是其內在不可忽略的寫意精神。
在藝術表現上,寫意性的發揮是需要較為明確的藝術理念作為指導,同時也對繪畫形式、表現技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在這個方面,唐代的張顏遠對稱張僧繇、吳道子所謂“疏體”的評價可以作為定義寫意畫表現方式的經典表達:“筆才一二,像已應焉。離披點畫,時見缺落,此雖筆不周而意周也。”這段精彩的品析是對寫意畫技法最好的詮釋,它體現了“筆不周而意周”,注重事物內在精神本質的神態表現和抒發作者情趣的寫意特點,同時也體現了揮灑是寫意的性質,在急速揮灑中所生成的“筆”的形式是“意”的產物,凝聚著主體瞬間的感悟和生命的激情。對照水彩畫,就其內部自身性質而言,水與彩的融合決定了水彩畫特有的透明、溼潤、輕快的特質,水中有彩、彩中有水又使其形成了獨特的繪畫語言優勢。在表現手法上,乾溼、濃淡、光影、色彩等表現手法為水彩畫賦予了天然的寫意優勢。這一切,使水彩畫為寫意精神的彰顯成為可能。
具體地講,水彩畫在構圖、造型、用筆和色彩等方面,在對水彩畫的寫意性的表現上都具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構圖上,表達景與情的融合是水彩畫寫意性得以完美呈現的關鍵。畫面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倡導人與自然的統一,通過對虛實關係的情感化處理傳達意境。寫實向寫意的轉換關鍵在於善於用具體的形象去表現“虛”,善於在畫面的“無”處下工夫。這種構圖理念能夠將畫面具體表現的內容以引向深遠,從而大大地擴充套件了畫面空間,以此去激發觀眾的想象力,達到了創作意境的藝術效果。在造型上,水彩畫的寫意性突出表現在使表現物件達到“似”與“不似”之間的境界,最終充分傳達出作家藉由表現物件所抒發出的主題情感。當然,這其中也必然涉及表現物件的選擇問題。中國傳統的寫意精神已經實現了物象選擇與情感表達的對等模式,如梅的傲霜、蘭的高潔、竹的氣節、菊的清雅等等,這種固定正規化是中國文人幾千年來文化傳承的寶貴財富.必將得到進一步弘揚,但同時,隨著作者的情之所至,物象的選擇也無可厚非地具有自由的權利。不論怎樣,沒有情感、沒有靈魂、沒有氣韻的造型。即便再“像”,也絕不會具有生命感染力。在用筆上,只有準確把握用筆的技巧才能使畫面產生鮮明的節奏感,並從中透射出不同的意境。用筆對畫面精神情感的表達起著潛在的作用。首先是節奏。筆法酣暢,大塊渲染,大筆揮寫,心情暢快時,胸中逸氣自然流於筆端,顯於紙上,即畫者情感的“意”就會很自然地表達出來。可以說,畫面潛在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用筆的快慢節奏表現的。其次是筆觸。用筆對畫面肌質紋理效果的體現非常重要,不同的肌理、不同的情感表達需要不同的表現方法。如斑駁的牆壁就應使用皴、擦等用筆,老樹幹就需採用較乾的筆勾,畫水就需用刮、染、浸、接、流、留白、翻印等方法,飛白用筆用來畫乾燥的東西,撒鹽用來畫雪花,幹筆分開後用來畫頭髮,能體現頭髮的肌理,諸如此類很多。綜合運用不同的筆觸,會使得畫面的豐富性得到充分的表現,也更有助於“意境”的傳達。在色彩上,基本色調決定著作品的意蘊指向。如:冷調子給人的感覺一般是安靜或陰森;暖調子給人的感覺一般是興奮或熱烈;亮調子給人的感覺一般是明朗或清新;暗調子給人的感覺一般是強烈或醒目;對比色調給人的感覺是跳動或豔麗;調和色調給人的感覺是和諧或優雅……總之,好的色調處理.作者對色彩帶有感情性的描繪,在重新組合中產生的藝術感染力,是作品“意境”得以成功表達的重要環節。
三、結語
寫意精神是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將其有效地利用在水彩畫的創作上,並以此為指導,對水彩畫的文化功能、審美價值等進行有效的探索。是中國水彩畫彰顯其獨特魅力的重要途徑。遵照藝術規律,充分利用水彩畫固有的獨特的表現手法來傳遞寫意精神這一重要的審美文化,使西方的藝術語彙融入了深刻的中國民族精神。只有文化的融合才能促進文化的繁榮,寫意精神這一藝術理念將使中國水彩畫的民族性得到進一步彰顯,也將為水彩中國化這一課題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一個重要的文化依據。
水彩畫作為一種獨立的西方繪畫藝術形式,雖然其真正傳入我國只有百餘年的歷史,但由於同以水為媒介,其與中國水墨畫在視覺審美和表現語言方面有著天然的親情性、相似性,尤其是畫面中含蓄、瀟灑、靈動等視覺效果與民族的文化、心理相暗合,因而深得中國人的喜愛。在中國民族審美背景的浸染下,國人對於水彩畫的認知和期待便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現在看來.這種影響不僅使得水彩畫在中國有了更為深厚的文化積澱,同時也使得水彩畫的審美內涵得到進一步的延伸和擴大.為水彩畫的發展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具體地講,為中國水彩畫帶來新的生命的,就是水彩畫的寫意性。
一、中國水彩畫審美判斷的寫意原則
作為中國民族審美文化中的核心內容。寫意精神是中國文人為了言志、抒情、達意而具有的一種文化特質。在中國畫繪畫中,它突出體現在寫意畫的創作上。寫意畫是區別於工筆畫的一種中國畫創作技法,其特點主要表現為用筆不求工細、注重神態的表現和抒發作者的情趣。這裡所謂作者的情趣,就是指作為作者主體意識的“意”。就水彩畫而言,因其美感傳達的主要途徑是視覺造型帶給審美主體的直觀感受,這裡的“意”就突出表現為對於具體刻畫物件的主觀情感化的再創作,也就是通過對“意象”的藝術加工,創造出包含作者主觀情感的“意境”。因而,民族水彩畫寫意追求的目標是畫家主觀之情感或意趣,即以“意象”為媒介、以“寫”為手段,或表現事物之神韻。或以“意象”去追求水彩的筆與水彩的語言形式趣味、意境等。無論“意象”還是“意境”都是“意”的產物。“意”的因素使水彩與理想貼近,“象”的成分使水彩與現實相聯絡。中國寫意水彩畫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繪畫作品的意境之美和筆與“水彩”的形式相互滲透的視覺美感。民族水彩畫的寫意性是民族水彩畫觀念的理念顯現。這一理念就是準備以民族寫意的方法去表現水彩畫的行動信念,它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行動的體現。
二、中國水彩畫寫意精神的藝術表現
水彩畫作為一種繪畫形式,與其他繪畫形式一樣,在表現手法上基於畫家不同的審美趣味,往往會呈現出較強的自由性。但與此同時,水彩畫因其繪畫材料和表現技法的特殊性,又限定了其必然存在的區別於其他繪畫形式的固有特徵。筆者認為,這種特徵的突出表現之一.就是其內在不可忽略的寫意精神。
在藝術表現上,寫意性的發揮是需要較為明確的藝術理念作為指導,同時也對繪畫形式、表現技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在這個方面,唐代的張顏遠對稱張僧繇、吳道子所謂“疏體”的評價可以作為定義寫意畫表現方式的經典表達:“筆才一二,像已應焉。離披點畫,時見缺落,此雖筆不周而意周也。”這段精彩的品析是對寫意畫技法最好的詮釋,它體現了“筆不周而意周”,注重事物內在精神本質的神態表現和抒發作者情趣的寫意特點,同時也體現了揮灑是寫意的性質,在急速揮灑中所生成的“筆”的形式是“意”的產物,凝聚著主體瞬間的感悟和生命的激情。對照水彩畫,就其內部自身性質而言,水與彩的融合決定了水彩畫特有的透明、溼潤、輕快的特質,水中有彩、彩中有水又使其形成了獨特的繪畫語言優勢。在表現手法上,乾溼、濃淡、光影、色彩等表現手法為水彩畫賦予了天然的寫意優勢。這一切,使水彩畫為寫意精神的彰顯成為可能。
具體地講,水彩畫在構圖、造型、用筆和色彩等方面,在對水彩畫的寫意性的表現上都具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構圖上,表達景與情的融合是水彩畫寫意性得以完美呈現的關鍵。畫面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倡導人與自然的統一,通過對虛實關係的情感化處理傳達意境。寫實向寫意的轉換關鍵在於善於用具體的形象去表現“虛”,善於在畫面的“無”處下工夫。這種構圖理念能夠將畫面具體表現的內容以引向深遠,從而大大地擴充套件了畫面空間,以此去激發觀眾的想象力,達到了創作意境的藝術效果。在造型上,水彩畫的寫意性突出表現在使表現物件達到“似”與“不似”之間的境界,最終充分傳達出作家藉由表現物件所抒發出的主題情感。當然,這其中也必然涉及表現物件的選擇問題。中國傳統的寫意精神已經實現了物象選擇與情感表達的對等模式,如梅的傲霜、蘭的高潔、竹的氣節、菊的清雅等等,這種固定正規化是中國文人幾千年來文化傳承的寶貴財富.必將得到進一步弘揚,但同時,隨著作者的情之所至,物象的選擇也無可厚非地具有自由的權利。不論怎樣,沒有情感、沒有靈魂、沒有氣韻的造型。即便再“像”,也絕不會具有生命感染力。在用筆上,只有準確把握用筆的技巧才能使畫面產生鮮明的節奏感,並從中透射出不同的意境。用筆對畫面精神情感的表達起著潛在的作用。首先是節奏。筆法酣暢,大塊渲染,大筆揮寫,心情暢快時,胸中逸氣自然流於筆端,顯於紙上,即畫者情感的“意”就會很自然地表達出來。可以說,畫面潛在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用筆的快慢節奏表現的。其次是筆觸。用筆對畫面肌質紋理效果的體現非常重要,不同的肌理、不同的情感表達需要不同的表現方法。如斑駁的牆壁就應使用皴、擦等用筆,老樹幹就需採用較乾的筆勾,畫水就需用刮、染、浸、接、流、留白、翻印等方法,飛白用筆用來畫乾燥的東西,撒鹽用來畫雪花,幹筆分開後用來畫頭髮,能體現頭髮的肌理,諸如此類很多。綜合運用不同的筆觸,會使得畫面的豐富性得到充分的表現,也更有助於“意境”的傳達。在色彩上,基本色調決定著作品的意蘊指向。如:冷調子給人的感覺一般是安靜或陰森;暖調子給人的感覺一般是興奮或熱烈;亮調子給人的感覺一般是明朗或清新;暗調子給人的感覺一般是強烈或醒目;對比色調給人的感覺是跳動或豔麗;調和色調給人的感覺是和諧或優雅……總之,好的色調處理.作者對色彩帶有感情性的描繪,在重新組合中產生的藝術感染力,是作品“意境”得以成功表達的重要環節。
三、結語
寫意精神是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將其有效地利用在水彩畫的創作上,並以此為指導,對水彩畫的文化功能、審美價值等進行有效的探索。是中國水彩畫彰顯其獨特魅力的重要途徑。遵照藝術規律,充分利用水彩畫固有的獨特的表現手法來傳遞寫意精神這一重要的審美文化,使西方的藝術語彙融入了深刻的中國民族精神。只有文化的融合才能促進文化的繁榮,寫意精神這一藝術理念將使中國水彩畫的民族性得到進一步彰顯,也將為水彩中國化這一課題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一個重要的文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