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陶瓷茶具鑑賞方法

  隨著茶道的興盛以及各個時代飲茶風俗的演變,陶瓷茶具的品種越來越多,質地也越來越精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一、白瓷茶具

  白瓷茶具施透明或乳濁高溫釉的白色瓷器。在長期的實踐當中,窯匠們進一步掌握了瓷器變色的規律,於是在燒製青瓷的基礎上,降低釉中氧化鐵的含量,用氧化焰燒成,釉色一般白中泛黃或泛綠色,還原焰燒成釉色泛青,有"青白瓷"、"影青"之稱。唐代白瓷生產已十分發達,技藝卓越首推北方的邢窯,所燒製的白瓷如銀似雪,一時間與南方生產青瓷的越窯齊名,世稱“南青北白”。

  二、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是青色高溫釉的瓷器。青瓷釉中主要的呈色物質是氧化鐵,含量為2%左右。釉由於氧化鐵含量的多少、釉層的厚薄和氧化鐵還原程度的高低不同,會呈現出深淺不一、色調不同的顏色。若釉中氧化鐵較多地還原成氧化亞鐵,那麼釉色就偏青,反之則偏黃,這與燒成氣氛有關。燒成氣氛指焙燒陶瓷器時的火焰性質,分氧化焰、還原焰和中性焰三種。氧化焰指燃料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的火焰;還原焰是指燃料在缺氧過程中燃燒,產生大量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碳化氫等的火焰;中性焰則介於兩者之間。用氧化焰燒成,釉色發黃;用還原焰燒成則偏青。青瓷中常以"開片"來裝飾器物,所謂開片就是瓷的釉層因胎、釉膨脹係數不同而出現的裂紋。哥窯傳世之作表面為大小開片相結合,小片紋呈黃色,大片紋呈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南宋官窯最善應用開片,且胎薄***呈灰、黑色***、釉層豐厚***呈粉青、火黃、青灰等色***的特點,器物口沿因釉下垂而微露胎色,器物底足由於墊餅墊燒而露胎,稱口"紫口鐵足",以此為貴。越窯以產青瓷而馳名世界,其作品呈現一種特別的"雨過天晴"色,質地如冰似玉,後流傳至國外,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作。

  三、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是黑色高溫釉的瓷器。釉料中氧化鐵的含量在5%以上。商周時出現原始黑瓷,東漢時上虞窯燒製的黑瓷施釉厚薄均勻,釉色有黑、黑褐等數種,至宋代黑釉品種大量出現。其中建窯燒製的兔毫紋、油滴紋、曜變等茶碗,就是因釉中含鐵量較高,燒窯保溫時間較長,又在還原焰中燒成,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鐵結晶,成品顯示出流光溢彩的特殊花紋,每一件細細看去皆自成一派,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茶器。

  四、青花茶具

  青花茶具是釉下彩品種之一,又稱“白釉青花”。在白色的生坯上用含氧化鈷的色料繪成圖案花紋,外施透明釉,經高溫燒成。在燒製時,用氧化焰時青花色澤灰暗,用還原焰則青花色澤鮮豔。

  五、彩瓷茶具

  彩瓷茶具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總稱。釉下彩瓷器是先在坯上用色料進行裝飾,再施青色、黃色或無色透明釉,入高溫燒製而成。釉上彩瓷器是在燒成的瓷器上用各種色料繪製圖案,再經低溫烘烤而成。

  六、琺琅彩茶具

  琺琅茶具是釉上彩品種之一,又名“瓷胎畫琺琅”,即成燒成的白瓷上,用琺琅料作畫。琺琅料中的主要成分為硼酸鹽和矽酸鹽,配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低溼烘烤後即呈各種顏色,多以黃、綠、紅、藍、紫等色彩作底,再彩繪各種花卉、鳥類、山水和竹石等圖案,紋飾有凸起之感。

  茶道陶瓷茶具保養方法

  其實保養茶具關鍵在於清潔,茶葉留下的茶垢中,含有亞硝酸等致癌物質,長此以往,會對人體造成巨大傷害。同時,也會破壞茶葉的清香質感。

  保養茶具首先需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每次喝完茶將茶葉倒掉,用清水把茶具洗乾淨,長期保持下去的話,陶瓷本身的自我淨化能力會使其依舊保持如初光亮。

  如果茶具久經時間考驗,依然染上茶色,沒關係,那只是時間的痕跡。清洗的時候稍加一些牙膏均勻的塗在茶具表面,放置3-5分鐘後,再用清水沖洗,即可看到茶具表面光亮如新,這種方法既不傷手,而且簡便,對於愛喝茶又愛清潔的朋友來說,簡直是福音。

  還有另一種方法也可有效清除茶壺中的汙垢,用米醋加熱或者用小蘇打水侵泡24小時,即可輕輕要換一下,汙垢就會自動掉下來啦,茶友們可以自己在家試試看哦!

  同時,在清潔乾淨之後,擦拭茶壺時也是一道關鍵程式,注意要用毛質細軟,容易吸水的布面擦拭壺器,質地粗糙的布面會在壺身上留下劃痕,就好比人的面板一樣,需要細細保養。

  在日常保養方面,也可多備幾把常用壺,輪番上陣,給其他茶壺休息的時間,進行自我恢復,這樣才能泡出香醇美味的好茶。

  其實,保養茶壺說難不難,說簡單也需要精細。總結來說,只要保持日常良好飲茶習慣,像對待一位朋友般對待壺器,自然能品到好茶。

  茶文化對陶瓷茶具造型的影響

  茶具是茶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他的發生與發展,同其它飲食日用器具一樣,經過一個從無到有、從共用到專用的歷程。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漢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範疇,即為以禮規範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不同,各有千秋。中國人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茶文化溯源***南北朝時期***

  飲茶起源於巴蜀,始於西漢。從飲茶起始,就有了客來敬茶的禮節,到南北朝時,客來敬茶成了普遍的禮儀。南北朝茶文化初步興起,這一切充分說明,南北朝是中華茶文化的醞釀時期。茶具作為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這一個時期是重要的孕育階段,而佛教、道教徒及儒教的文化根源和民族大融合的社會背景給茶具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營養,使茶文化一開始就具有了器物文明和中華文化傳承相統一的特點。

  唐宋茶文化全面發展***唐宋時期***

  大唐中興,社會安定,經濟繁榮,飲茶之風也隨之呈風起雲湧之勢,在這一社會大氛圍的影響下,中國茶具首次從食、酒器中分離出來而自成一個體系,為品茶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唐代的飲茶方式以煮飲為主,茶具品種繁多,每一種的作用之界限細緻,如陸羽在《茶經髙四之器》中列舉了28種茶器,茶釜***鍑***、茶爐、茶碾、茶羅等一系列的茶具。可見唐代茶具的多樣和講究,但是具體到個人飲茶,可根據實際情況準備不同的茶具,而普通人家,準備的茶具可能會相對簡單些,但其中幾件則是必須的,那就是茶爐、茶釜、茶碾***或茶臼、茶磨***、茶碗。茶爐,煎煮茶最重要的器具之一,可由銅鐵瓷鑄造。直筒,下有數腳,空心中間盛放碳;茶釜:重要的煎茶具,敞口,深腹,口沿有兩橋形耳,釉色瑩潤,器形規整;茶碗,飲茶器。越窯茶甌最佳。“茶甌”:陸羽把當時一種敞口,斜壁,淺腹,矮足圈的碗稱為茶甌。

  以唐代的陶瓷茶碗為例,當時在全國享有盛名的產地有越州、鼎州、婺州、嶽州、壽州、洪州、邢州七個大的產區。飲茶之風盛行帶動茶具生產在各大生產區內興旺發達。邢窯生產的白瓷碗器形一般小而淺,略似斗笠,敞口淺腹,比較厚重,口沿有凸起的厚卷脣,給人以豐潤厚重的感覺;越窯碗,花口通常做五瓣花形,腹部壓印成五稜,圈足稍外撇,敞口,深腹,釉色瑩潤,器形規整。

  宋代是一個抑武揚文的時代,對文化相當重視。飲茶也變得更加有文化、有品位,點茶和鬥茶就是宋代最有特色的品飲方式。宋代的飲茶器具相對於唐代來說要簡單些,但種類和數量上比唐代少不了多少。出現了:茶筅、湯瓶、茶盞,三者是點茶必需的用具。宋代湯瓶設計與製作的壺嘴瘦小,頸細而流長,整體造型典雅秀美。宋人崇尚點茶,湯瓶在點茶過程中起重大作用。宋代的茶壺,關鍵在壺嘴,嘴出水時要有力,落水要準,為此壺嘴的出水要圓而小,以求出水時呈拋物線形,流出來的水富含線條美,又不易破壞“茶局”美。

  茶具對茶文化的貢獻與影響***元明時期***

  宋代飲茶發展到元代已經走下坡路。但元代茶具不僅為國內所共珍,而且遠銷國外。元代茶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茶葉加工,還是飲茶方式,亦或是使用的茶具是上承唐宋,下啟明清的一個過渡時期。

  進入明代以後,茶葉的加工和飲茶方法、飲茶習慣都出現了一系列的大變革,因而茶具造型和藝術風格都相應的出現了一個較大的轉型。明代的飲茶風尚不僅講究茶質、製茶的方法、貯存的場所及用水的好壞,而且還講究飲茶品茗的環境,對器皿的要求越來越高。又因“茶以青翠為勝”,故而綠色的茶湯,用潔白如玉的茶盞來襯托,更顯得清新雅緻,悅目自然,陸羽鼓吹的怡情悅目的茶具基本精神,終於在明代得到了迴歸。清代的茶飲習慣仍然是在繼承明代傳統的基礎上向前發展,淡雅仍然是這一時期的主流風格。

  清代茶具品種增多,形態多遍,色彩多樣,再配以詩、書、畫、雕等藝術,從而把茶具製作推向新的高度。而眾多新茶類的出現,又使人們對茶具的種類與色澤,質地與式樣,以及茶具的輕重、厚薄、大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明清景德鎮瓷獨領風騷,其茶具小巧玲瓏,胎質細膩,釉色光潤,畫意生動。彩瓷、琺琅、粉彩,美麗炫目;白瓷質細、料厚、形美,素靜典雅,質樸無華,釉色光瑩似玉,可謂精美絕倫;青花瓷淡雅滋潤,與茶的清麗恬靜和諧一致,具獨特美感,青花茶具名聲鵲起。雍正、康熙、乾隆三朝景德鎮彩瓷生產最為繁榮,因此茶具也顯得格外精緻、華貴,除青花外尚有粉彩、鬥彩、琺琅彩及各類顏色釉,極一時之盛。在此期間,由前代盞託演變而來的蓋碗也開始流行,它們常被用來款待客人,成為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

  多元化的現代茶具

  如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強,人與人的交流時間也變得越來越少。而飲茶可以使人獲得片刻的安寧、輕鬆、愉悅的享受。城市裡相應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茶樓,成為人們休閒聚會的好地方,茶文化帶動了陶瓷茶具的空前興旺。

  現代茶具造型在人們審美觀的影響下日趨豐富,茶具的設計與製作是根據人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

  需求而改變的,製作者在造型上力求功能性與藝術性的最大結合。總之,在審美多元化的今天,茶具也順應其時代的需求從而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小小縮影,它只是涵蓋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而已。歷代人們對陶瓷茶具的選擇和使用,不僅與時代的飲茶方式,而且同地域飲茶習俗有密切的關係,陶瓷茶具也反映了人們對茶學、茶性、茶文化的認識與理解。茶文化的發展過程就是陶瓷茶具日益完善的過程,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