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當今社會還要學練太極拳傳統套路

  很多對太極拳不瞭解的人,都嫌太極拳的傳統套路冗長、繁瑣、速度又慢、浪費時間,在當今快節奏的時代,時間就是金錢,為了減少練拳時間迎合群眾的需要,大刀闊斧的將傳統套路的演練時間,砍掉了四分之三,殊不知這樣一來,把太極拳的精華給砍掉了。結果是好心人辦了效果不好的事。下面由小編給您介紹:。歡迎閱讀!

  

  下面我想說說為什麼太極拳不能簡化的道理:

  太極拳是世界上所有體育運動專案中,最獨特的運動方式之一,是中國獨創的,也是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產物,是中華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而成的。楊露禪自從向陳家溝的陳長興處學會了陳式太極拳以後,楊氏祖孫三代人,苦心鑽研、不斷創造,並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當時在北京授拳時,面對新的學拳物件--王公、貝勒,這些花花公子,既喜愛武術又怕吃苦,楊氏根據新的學拳物件,刪除了陳拳中快速發勁、竄蹦跳躍等高難度動作,將動作改為緩慢柔和、式式均勻、姿勢舒展大方、發勁內蘊、含而不露、形象優美的拳架套路,成為武術文練的藝術。誠如楊澄浦老師所說:"太極拳乃綿裡藏針之藝術也。"這一創造性的改編,既保留了技擊與攻防內容,滿足了練功者的需要,又能適應體弱多病者療病健身的需要,男女老少皆宜,使有些醫藥已無能為力的慢性疾病患者,通過一段時間的認真、不間斷的練習,都能使病情收到不同程度的好轉,甚至不藥而癒,延年益壽,誠非虛語也。太極拳在世界體育史上獨樹一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對人類健康事業的偉大貢獻,因為它具備這麼多的優點,深受群眾喜愛,所以傳播速度快,普及面廣,已成為全民健身運動中最受人們喜愛的運動專案之一。


  簡化太極拳的出現為普及太極拳運動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不能不看到它的負面效應。練"簡化套路"與練"傳統套路"效果會有很大差別,"簡化套路"大大削弱了"傳統套路"的原有功能和作用,降低了其原有的療病健身效果,"簡化套路"向舞蹈與表演性方向發展了***說得不恰當的話已有些"變質、變味"了***,已簡化的太極拳傳統套路中的"繁、難、慢、長"四項內容,殊不知恰恰是它的精華所在,現細述之:楊式傳統套路共分三段,演練一套拳約需時十五至二十分鐘左右,套路的設計思想是考慮到初學者的接受能力,因此是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在重複重要拳姿的同時再增添新的拳姿,不斷加深印象,並作為連線新拳姿的加入而起到橋樑作用。這種拳姿的重複不應將其視為"冗長、累贅",而是增加運動量的方法,是在為燒開開水而加溫***請參照後述燒開水的例子***,為真氣在體內的出現而催生。凡練過傳統套路的人都會有共同的體會,那就是在全身骨節鬆開,用意不用力,意念高度集中指導下的四肢上下相隨、內外相合、連綿不斷、式式均勻、緩慢的運動到第二段終了時,身體已開始發熱,微微出汗了,內氣在體內已經發動,遍佈全身了。出汗是好事,因人體表面佈滿汗腺,它是排汗散熱的通路,每個汗腺內均存有免疫球蛋白A,這種生化物質能阻止外界的細菌和病毒從汗腺孔進入人體,因此經常排汗的人不易患病,通過練拳出汗是治空調病,現代文明病、富貴病的良藥。在第三段的練習中,內氣已周遊全身,氣機活躍,氣催血行,有病的人內氣就會衝擊病灶***有病部位***,起到治病的作用,無病的就強身健體,平衡陰陽,體內的細胞分子結構也將從無序排列轉向有序排列。

  打個比方:好比燒開水,當水燒到100度沸點時就產生了蒸氣,蒸氣就是動力,茶壺的蓋子給蒸氣頂開了,傳統套路練一趟拳15-20分鐘,就好比將水燒開了,身體內部氣化了,真氣在體內流動,氣到那裡,血也就流到那裡,氣血暢通、百病自消,這就是它簡單的治病機理的解釋。太極拳簡化以後練拳時間不足五分鐘,就好比水才燒到30度,就不燒了,離開了爐灶,水溫很快冷卻了,內氣還沒有發動,就不練了,運動量太小了,因此鍛鍊身體效果就差,練太極拳就是"練時間",時間就是運動量,時間短了不行。非得要練十五分鐘以上才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如果能練得慢一些,將傳統套路一趟拳的演練時間延長到二十分鐘到二十五分鐘,那就更好,防病治病的效果會更好。據有關醫學資料測定,只有在持續演練太極拳達25分鐘以上時,壓力才能使新鮮氣血注入骨腔,啟用骨髓細胞向血液中輸入血紅蛋白,使人延緩衰老。因此一套只打5分鐘左右的簡化太極拳是不能達到延年益壽的作用,但如果把簡化太極拳練完一遍以後不停頓,緊接著再重複練幾遍,一直練到十五分鐘以上,也就會有同樣效果,因為"時間"就是運動量、"嫌它冗長""重複"是錯誤的,所以說練太極拳的效果是與"時間長短"密切相關,是以"內氣是否發動、是否充盈、是否在體內流動",作為檢驗鍛鍊效果的標準,鍛鍊如果沒有效果,或者效果不顯著,那就事與願違。這就是我認為演練時間"長"的好處所在,也是太極拳不能簡化的第一點道理。

  

  再談談對太極拳傳統套路中由於"繁"與"難"而成為某些疾病治療效果的認識。腦力勞動者由於腦力使用過度,長期集中在腦中某一個興奮點興奮,常易患頭痛、失眠、神經衰弱等症狀,蘇聯的醫學專家巴浦洛夫,對腦功能的"興奮"與"抑制"有過精闢的論述:"當大腦使用過度,持續長時間的興奮以後,必然會產生頭痛、失眠等現象,如果能改變一下活動內容,大腦就更換了興奮點,由於新的興奮點的出現,原來的"興奮點"就會進入"抑制狀態"***大意如此***,換句話說就是大腦得到休息了,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理論精華的總結,有一套完全不同於任何武術門派的理論與套路,從頭到腳、從內到外都有一套完整的、嚴格的、煩瑣的要求,而且是內外兼修,並要求在演練拳架時體現出其全部理論與內涵,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由於太極拳的"難"與"繁瑣要求",使學拳者在練習複雜動作時,專心致志、無暇再去想他原來的工作,以及其他使他煩心的事,因此太極拳的"難"與"繁瑣要求"就成為練拳者頭腦中的新的"興奮"內容,找到了一個新的興奮點,原來的"興奮點"就會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使大腦得到了休息,而且可以消除疾病在大腦皮層引起的病理興奮。

  "興奮"與"抑制"取得了"平衡",這就是太極拳的"難"、"繁"、"複雜要求"的治病機理,因此學拳的人就不能"難"與"繁",應以"難"與"繁"為樂,因為這些繁瑣與複雜的要求、以及精闢的拳理,恰恰是它的精華部分,這是我們認為太極拳傳統套路不能簡化的第二點道理及由於演練時的"繁與難"產生的良好醫療效果。

  再說說"慢"的好處,世界上所有運動專案都是中速度或快速度,從來就沒有以慢速度的練習方法來訓練搏擊術的,只有中國的楊式太極拳以其獨特的訓練方式----慢,來作為運動的方法,用慢速訓練出極快速的技擊效果。要求練習者必須要以慢速度做各種動作,不僅是慢速,而且還要求勻速,要慢而勻,不能有忽快忽慢的現象,中途也不準變速,要求開始是什麼速度,結尾也仍保持原速。因為太極拳是內外兩功合一的拳種,是內外兼修,與吐納導引術相結合的"內功拳",用慢速度運動方法訓練出極其快速的搏擊術,打人於不知不覺之中***指高功夫者***。

  這有點與小提琴初學時的右手拉長弓、慢弓、勻速分配音符在弓弦上的時間相類似,只有把慢弓拉勻拉好了,將來拉快弓時才能快而不亂,是快速演奏的基礎課程,廣義的講,太極拳也可以算是一種"氣功"它是以外動***動作、拳姿***引動內動的,又以意氣催動外動,配合外動,使內外相合,意、氣、形、神高度和諧統一,因為氣功中有調心、調息、調身的重要內容,這一內容就確立了練習時必須慢速度練的原因。因為調心、調息、調身是不可能在中速或快速中進行,而且調息的過程中還必須要使呼吸做到細、長、勻、深。因此只有用慢速才能相互配合得好。慢速、勻速的運動時,大腦才能安靜、有足夠的時間思考、體察、感悟、琢磨拳中內在的含義與形體動作的最佳配合比。

  通過慢而勻速的練習,能使大腦的注意力加強,有助於意念的集中,大腦中的"抑制"與"興奮"強度加強,使新的"興奮點"始終處於高度亢奮狀態,從而使已經進入"抑制狀態"的抑制點休息得更好,對治療神經衰弱效果更佳。內功拳特別強調意念力的作用與意念力的訓練,如:"用意不用力"、"勁斷意不斷"等。但慢練是一種方法,不是目的,太極拳應該是能快、能慢,慢練是為了將來的更快速的出擊,是為了練習肢體運動時的最佳配合比,因為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比越準確,精密度高,在快速出擊時才能穩、準、狠的打擊敵人,達到拳經所云的:"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慢速度練習的運動量相對會小些,能適合老、弱、病、殘各種不同體質的人練習,通過長時間的緩慢運動肢體,全身肌肉、肌腱、關節、韌帶的絞來絞去,肢體的緩慢伸縮、升降、起伏,以及內臟間的相互自我按摩,更有利於經絡氣血的暢通,而體內"真氣"的發動是需要一定的運動時間的,通過肢體運動的導引才能產生,一般的規律是真氣的發動,需要不間斷的緩慢運動12分鐘以上,才開始在體內出現。這一現象說明運動量與運動時間的長短是成正比的,沒有足夠的運動時間,就不可能有足夠的運動量。運動量是要靠較長時間不停的運動才能積累起來,體質的變化要靠運動量在體內不斷的積累才能起變化。這就是簡單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果天天能將體內的"真氣"發動起來,天天出一身汗,日積月累,體質就起變化,身體自然會一天天的好起來,一般的情況是:當你以20分鐘慢速度練完一趟拳,就已出汗、但不喘氣,以緩慢柔和的拳姿,引動體內真氣的。